以甘肅省為例,甘肅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專案,堅持“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可融入”目標,在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行業部門落實主體責任,各有關縣區立足當地條件,創新性地開始工作,加快建設進度、規範建設程式和完善質量監督,截至2019年11月底,50萬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44萬套安置住房已竣工,搬遷群眾全部實現入住,拆除舊房6.46萬套,拆舊率達到68.4%。近些年來,我省的易地扶貧搬遷同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相結合,安置點呈現出了規模化、樓群化和社群化的新特點,為了最終實現能致富、可融入的目標,還需在轉變生產生活方式、配套公共設施、提供就業環境、加強社會治理和完善社會服務等方面,加大力度完善“硬體”、配齊“軟體”。
一、存在的問題
一是配套工程不夠完善。供電、供排水、供暖和道路等工程建設滯後,生活垃圾處理、綠化、亮化工程建設不配套,影響群眾搬遷後的正常生活。
二是就業服務能力不夠強。安置區產業培育滯後,就地就近就業困難,後續脫貧缺乏支撐,搬遷群眾還得“兩頭跑”。
三是社會管理體系不夠健全。沒有綜合辦事服務中心,戶籍管理、就業、就學、就醫、社保、法律諮詢等各類公共服務仍需回原來的鄉村辦理,“多頭跑”事難辦。
四是社群基本公共服務不夠倒位。派出所、衛生室、學校、幼兒園、就業園、農貿市場、公交站點等公共服務設施沒有跟進配套,感到生活不便。
對策建議
1.保設施配套保執行穩定。一是將“補短板、查漏項,完善配套設施”作為集中安置點當前的一項重點工作,摸排給排水、供電、道路硬化、小區照明、安全防護等問題,即整即改。二是抓樓房入住安全教育。做好電梯使用、電和燃氣取暖等方面安全使用知識宣傳,儘快建立小區消保隊伍,配套完善消保設施,確保搬遷群眾安全居住。三是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設施,做到及時清理、及時拉運。四是完成社群物業公司的全覆蓋。加強對集中安置區物業公司的指導檢查,確保規範服務、文明服務。合理核定物業費等收費標準,堅持保本微利運營的原則,讓群眾能夠用得起。教育群眾樹立有償服務的理念,自覺按時繳納各種合理收費,維護小區物業正常執行。
2.提高就業服務實效性。在後續產業扶持培育中,按照“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突出實效”的原則,健全搬遷群眾就業的資訊檔案,加強財政投入、東西協作和定點幫扶的協同聯動,進一步細化後續產業和就業幫扶措施,透過特色種養、扶貧車間、鄉村旅遊、公益崗位、購買就業服務、勞務輸出、資產收益分紅等多種就業渠道,引導搬遷群眾在安置點就地就近就業,確保實現有勞動力家庭一戶至少有一人就業,實現搬遷一戶、穩定脫貧一戶的目標。
3.完善社群治理體系。一是建立鄉鎮(街道)管理的黨組織,激勵黨員幹部示範帶動作表率、為民服務解難題。二是大的社群設立政服務大廳,選配好專職人員,充分運用大資料等現代資訊科技,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小的社群,設立便民服務站、服務代辦點。授權下放一般性行政審批許可權,站點視窗能開辦政府公共服務。三是完善監管。以社群警務室為依託,統籌協調多部門、多平臺資料化運作的“1+N”監管模式,開展監控巡查,為平安小區安全和諧建設保駕護航。
4.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一是破解上學難。加大教育投入,爭取中央預算投資,實施一批教育專案,透過擴建、新建及設立分校,選配優秀教師任教,配強師資力量,確保搬遷群眾子女就近能上學,切實解決學前階段幼兒、小學和初中就學難問題。二醫療保障應保盡保。制定易地扶貧搬遷醫保工作政策,明確相關醫療政策不因搬遷和戶籍性質的改變而變化。市級統籌開通就近醫藥機構報銷系統,實現即時結報和“先診療後付費”等便捷服務,確保享受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待遇。周圍沒有醫藥機構的,應儘快建立衛生室或縣(鄉)級醫院分院,定期組織醫院醫務骨幹開展醫療服務。三是完善文化服務體系。發揮基層黨組織教育引導群眾的功能,整合現有基層公共服務陣地資源,不斷滿足搬遷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做好社會保障銜接。易地扶貧搬遷移人口繼續按原低保保障待遇發放低保金。搬遷到城鎮區域,戶籍手續辦理後,所享受的生產性補貼等不計入家庭收入,允許申報安置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以甘肅省為例,甘肅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專案,堅持“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可融入”目標,在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行業部門落實主體責任,各有關縣區立足當地條件,創新性地開始工作,加快建設進度、規範建設程式和完善質量監督,截至2019年11月底,50萬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44萬套安置住房已竣工,搬遷群眾全部實現入住,拆除舊房6.46萬套,拆舊率達到68.4%。近些年來,我省的易地扶貧搬遷同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相結合,安置點呈現出了規模化、樓群化和社群化的新特點,為了最終實現能致富、可融入的目標,還需在轉變生產生活方式、配套公共設施、提供就業環境、加強社會治理和完善社會服務等方面,加大力度完善“硬體”、配齊“軟體”。
一、存在的問題
一是配套工程不夠完善。供電、供排水、供暖和道路等工程建設滯後,生活垃圾處理、綠化、亮化工程建設不配套,影響群眾搬遷後的正常生活。
二是就業服務能力不夠強。安置區產業培育滯後,就地就近就業困難,後續脫貧缺乏支撐,搬遷群眾還得“兩頭跑”。
三是社會管理體系不夠健全。沒有綜合辦事服務中心,戶籍管理、就業、就學、就醫、社保、法律諮詢等各類公共服務仍需回原來的鄉村辦理,“多頭跑”事難辦。
四是社群基本公共服務不夠倒位。派出所、衛生室、學校、幼兒園、就業園、農貿市場、公交站點等公共服務設施沒有跟進配套,感到生活不便。
對策建議
1.保設施配套保執行穩定。一是將“補短板、查漏項,完善配套設施”作為集中安置點當前的一項重點工作,摸排給排水、供電、道路硬化、小區照明、安全防護等問題,即整即改。二是抓樓房入住安全教育。做好電梯使用、電和燃氣取暖等方面安全使用知識宣傳,儘快建立小區消保隊伍,配套完善消保設施,確保搬遷群眾安全居住。三是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設施,做到及時清理、及時拉運。四是完成社群物業公司的全覆蓋。加強對集中安置區物業公司的指導檢查,確保規範服務、文明服務。合理核定物業費等收費標準,堅持保本微利運營的原則,讓群眾能夠用得起。教育群眾樹立有償服務的理念,自覺按時繳納各種合理收費,維護小區物業正常執行。
2.提高就業服務實效性。在後續產業扶持培育中,按照“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突出實效”的原則,健全搬遷群眾就業的資訊檔案,加強財政投入、東西協作和定點幫扶的協同聯動,進一步細化後續產業和就業幫扶措施,透過特色種養、扶貧車間、鄉村旅遊、公益崗位、購買就業服務、勞務輸出、資產收益分紅等多種就業渠道,引導搬遷群眾在安置點就地就近就業,確保實現有勞動力家庭一戶至少有一人就業,實現搬遷一戶、穩定脫貧一戶的目標。
3.完善社群治理體系。一是建立鄉鎮(街道)管理的黨組織,激勵黨員幹部示範帶動作表率、為民服務解難題。二是大的社群設立政服務大廳,選配好專職人員,充分運用大資料等現代資訊科技,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小的社群,設立便民服務站、服務代辦點。授權下放一般性行政審批許可權,站點視窗能開辦政府公共服務。三是完善監管。以社群警務室為依託,統籌協調多部門、多平臺資料化運作的“1+N”監管模式,開展監控巡查,為平安小區安全和諧建設保駕護航。
4.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一是破解上學難。加大教育投入,爭取中央預算投資,實施一批教育專案,透過擴建、新建及設立分校,選配優秀教師任教,配強師資力量,確保搬遷群眾子女就近能上學,切實解決學前階段幼兒、小學和初中就學難問題。二醫療保障應保盡保。制定易地扶貧搬遷醫保工作政策,明確相關醫療政策不因搬遷和戶籍性質的改變而變化。市級統籌開通就近醫藥機構報銷系統,實現即時結報和“先診療後付費”等便捷服務,確保享受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待遇。周圍沒有醫藥機構的,應儘快建立衛生室或縣(鄉)級醫院分院,定期組織醫院醫務骨幹開展醫療服務。三是完善文化服務體系。發揮基層黨組織教育引導群眾的功能,整合現有基層公共服務陣地資源,不斷滿足搬遷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做好社會保障銜接。易地扶貧搬遷移人口繼續按原低保保障待遇發放低保金。搬遷到城鎮區域,戶籍手續辦理後,所享受的生產性補貼等不計入家庭收入,允許申報安置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