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承藝旗艦店官方賬號

    對茶歷史感興趣,偶爾翻翻茶書,茶從古至今並不是一直叫“茶”,還有許多名字和稱號。

    茶聖陸羽曾在《茶經》中記載:“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古時的文人墨客大多嗜茶如命,借茶抒情,借茶喻物。所以茶常常出現在詩詞之中,這些雅士順帶著給茶起了很多別緻的外號,當然都是些雅稱,可不會給茶起“鴨屎香”這種莫名其妙的外號。

    在唐朝之前,茶都叫做荼(讀作tú或者shū),《詩經·鄴風·穀風》中記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這是最早的記載,至於記載中的“荼”是不是指茶,說法不一,沒有確切的證據。東漢的許慎倒是在《說文解字》中說道:“荼,苦茶也。”

    “荼”有多種意思,代指茶只是眾多意思中的一種。隨著茶葉的不斷髮展,在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荼”字被更多的用來作為茶的名字,使用頻率太高,為了將“荼”的意思表達的更為精確,民間的文人便將“荼”減去了一橫,變成了現在的茶,成為了“茶”的專屬名字。

    一、茗:

    茗這個名字據說是雲南的“茶”方言,東漢時開始出現,流傳到現在與茶共用,茗茶這個詞由此而來,“茗”是茶的另一種雅稱。不過理解上也有些誤區,茗與名讀音相同,也有出名的意思,一詞兩用。蘇軾有詩云:“從來佳茗似佳人。”

    二、不夜候:

    茶含有咖啡鹼,這種物質可以提神醒腦,“不夜候”這個雅稱便是根據此功效而起。出現的時間無法考究,晉代的張華在《博物質》中記載:“飲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別稱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十國時期胡嶠在詩中雲:“破睡須封不夜侯。”唐代白居易也有詩云:“破睡見茶功。”

    三、消毒臣:

    這個名字來源於一則故事,在唐朝的《中朝故事》中有記載,相傳唐武宗時期,丞相李德裕說天柱峰茶可消除酒肉毒,命令下屬用此茶烹煮茶湯,與肉食一同放入銀盒內,靜置一段時間後開啟,發現肉食已經化為水,所以茶這便有了消毒臣的雅稱。可能是時間太長,肉已經腐爛了吧。唐代的曹鄴在詩中雲:“消毒豈稱臣,德真功亦真。”

    四、滌煩子:

    雖然茶不像酒那樣麻醉自己,暫時的接觸煩悶,但茶清爽通透,可以降低咱們的煩躁感,幫助思考和疏導。這一點從古至今一直受到文人雅客的讚頌,唐代的《唐國史補》中記載::“常魯公隨使西番,烹茶帳中。贊普問:‘何物?’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因呼茶為滌煩子。”唐代的施肩吾有詩云:“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明代的潘允哲有詩云:“泠然一啜煩襟滌,欲御天風弄紫霞。”“滌煩子”這個名字是根據飲茶的感受所起。

    五、清風使:

    《清異錄》中記載,在五代十國時期,有人將茶稱為清風使,盧仝的茶歌中也有“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之句。此名應該是與茶的香氣有關,清香撲鼻,沁人心脾。

    六、餘甘氏:

    宋代李郛的《緯文瑣語》中有記載:“世稱橄欖為餘甘子,亦稱茶為餘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餘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嶠在飲茶詩中也說:“沾牙舊姓餘甘氏。”這個名字是根據茶的味道所起,明朝之前的古人使用的並不是現在的沖泡法,而是會將茶磨成茶末,沖泡服用,也可以說是食用,沒錯,茶是用來吃的,可能味道有些不一樣,還會沾牙。

    七、清友:

    宋代的蘇易簡在《文房四譜》中記載到:“葉嘉,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謂茶也”等,唐代的姚合飲茶後做詩云:“竹裡延清友,迎風坐夕陽。”

    茶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摯友,要說雅士不喝茶,那才是真的怪事,茶品多了,便從各個方面給茶取一些雅名,味道、香氣、感覺、滋味、情懷等等,古人的文章,詩詞等作品,酒跟茶頻繁大量的出現。

    瀏覽器 搜“承藝*茗茶”即可,望大家支援。

    以公道的價格,讓大家喝到承藝最佳的原產地好茶;以誠心的匠心,承藝精湛工藝,製作好茶;以客觀公正的角度與大家分享通俗易懂的茶知識。

    好茶,承藝希望與大家一同品鑑。承藝,不斷傳承創新,只做最好的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就是不責怪自己,只做錯事的時候只會怨天尤人,這樣的朋友你有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