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歷史扒糞機
對1941年12月5日至42年1月7日蘇軍莫斯科前的大反攻導致的德軍大敗退,德華人有兩個讓華人沿襲至今的觀點,一極力渲染德軍在莫斯科前冰天雪地裡的悲慘淒涼,二過分炫耀德軍莫斯科前撤退中的英勇無畏。時任第3裝甲叢集第41摩步軍軍長的莫德爾不過德中央集團軍群22個軍長之一,其作用和功績遠談不上什麼挽狂瀾即倒、扶大廈將傾。
1941年12月5日德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命令第3、4裝甲叢集停止進攻轉入防禦。6日當蘇西方面軍右翼(從北至南)第30、第1突擊集團軍、第20、第16集團軍發動大反攻時,莫德爾所率轄第1、6裝甲師和第23步兵師的第41摩步軍位於亞赫羅馬地域,直對蘇第1突擊集團軍的攻擊。轄第29、44、47、50、55、56、71步兵旅、第 701加農炮團、第123坦克營及12個滑雪營的第1突擊集團軍炮兵火力貧弱、裝甲兵希少,即使得到3個航空師的空中支援,也未能一舉從正面突破德第41摩步軍並不堅固的防禦陣地,割裂其防線。因蘇第30集團軍在德第56摩步軍防線上迅猛而深入的突襲,威脅到第3裝甲集群后方的交通樞紐克林,6日中午第3裝甲叢集司令萊因哈特即機警的下令第1、2、6、7裝甲師及第14摩步師放棄一線陣地後撤回縮克林,而這也是第3裝甲叢集在莫斯科前未能覆滅的首功,而克林德軍的堅守與突圍第56摩步軍軍長沙爾功勞又豈會在莫德爾之下?
莫斯科前蘇軍大反攻,無論原始戰略意圖是驅趕還是合圍德軍,現實的結局是任何一次攻擊蘇軍都未能整建制殲滅德軍一個師級單位。葉列茨戰役中,12月13日蘇西南方面軍雖合圍了德第45、134、95步兵師,也讓德軍大部突圍而出,步兵尚且如此,遑論機動性、戰鬥力遠勝其的機械化兵團。
-
3 # 島主說事
回答這個問題,很容易得罪人。有些人認為,莫德爾是挽救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失利後的有功之臣,之所以稱他為防禦大師,就是因為他在勒熱夫瑟喬夫卡之戰中,跟蘇軍整整打了13個月的拉鋸戰,還在1942年11月份的“天王星”作戰行動中大敗朱可夫。但是,如果仔細分析下德軍在東線作戰的程序,又會發現莫德爾是看著東線從勝利走向失敗的見證人,也可以說他是德軍發動二戰的整個歷史見證人,東線作戰失利後,他還擔任了西線總指揮,直到兵敗自盡。我們一起來看看,莫德爾在東線作戰中的表現如何。
首先,莫德爾參加了東西兩線作戰,是閃擊戰從頭到尾的見證人。雖然莫德爾在戰爭打響之前並沒有古德里安隆美爾和曼施坦因那麼出名,但他卻是莫斯科戰役以後的後起之秀,在此之前,他參與了德軍閃擊波蘭和進攻西歐的所有行動,還是東線進攻的裝甲主力。從他的指揮經歷就能看出,他參加了許多重要戰役,對東線作戰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蘇德戰爭打響後,莫德爾是古德里安指揮的第2裝甲叢集第3裝甲師師長,佔領明斯科夾擊斯摩稜斯克,第3裝甲師首當其衝;1941年9月16日,莫德爾指揮第3裝甲師首先與克萊斯特第1裝甲叢集合攏基輔包圍圈,莫德爾開始進入德軍視線,到莫斯科戰役結束時,他升任為第9集團軍司令,著手在維亞濟馬和勒熱夫一帶作防禦作戰。也是從這時候起,莫德爾成為中央集團軍群的主力和定盤星。
關於莫德爾在莫斯科戰役中的表現就不聊了,因為那場戰役德軍參與作戰的高階指揮官太多,還輪不著莫德爾有話語權,但從1942年1月到1943年3月,莫德爾在勒熱夫和瑟喬夫卡戰役中的表現,卻讓蘇德雙方都刮目相看,他的出色不是在進攻作戰方面,而是在防禦作戰方面。這場戰役一打就是13個月,期間經歷了4次大的戰役和幾乎每月一場的小戰役,但莫德爾居然在12月的“火星行動”中重創蘇軍,又在43年3月份的“水牛行動”中從容撤出勒熱夫,從而贏得“防禦大師”的稱號。
但是,在這之後,由於戰場形勢轉向於有利蘇軍一邊,從堡壘行動開始,莫德爾指揮的第9集團軍開始走下坡路,期間他指揮過第2裝甲軍團還接替了北方集團軍群司令的位置,但在1944年他就像個候補隊員,頻繁地調換指揮崗位,先是北烏克蘭集團軍司令,後是中央集團軍群司令,接著又是西線B集團軍群司令直到1945年4月21日在小樹林開槍自盡。
從莫德爾的簡歷就能看出,他是在德軍最困難時期擔任起防禦作戰的重要指揮員,也是在持續打敗仗的過程中晉升為元帥職務的,他能從東線打到西線,而且職務還不停地在提升也算是二戰中的一個奇蹟,與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不同,莫德爾在作戰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但他指揮的戰役卻個個對二戰有重大影響,比方說勒熱夫之戰,堡壘行動,特別是巴格拉季昂作戰和西線市場花園行動,雖然打了敗仗,人們卻並不怪他,原因是他確實盡力了,在大環境下莫德爾能做到這樣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其次,莫德爾作戰打一場輸一場,為什麼還能一直晉升?從一定程度上講,一名高階指揮員就是一支部隊的靈魂,沒有古德里安就沒有裝甲閃擊戰的鉗形打法,這一點從他指揮閃擊波蘭和進攻西歐就能看出份量,而且在蘇德戰爭打響後,也是古德里安指揮兩支裝甲叢集所向披靡,才有了明斯克、斯摩稜斯克和基輔包圍戰的勝利,但古德里安從莫斯科撤出戰場後,閃擊戰就大打折扣,說明古德里安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與曼施坦因用思考打仗不同,莫德爾似乎在作戰中不需要動什麼腦筋,他就是以靜制動,說他明哲保身也好,說他思想保守也好,總之在德軍不佔主動權的情況下,消極作戰反而成為了一種優勢。但是,無論勒熱夫戰役莫德爾打得多麼出色,水牛撤退行動做得多麼天衣無縫,包括巴格拉季昂行動時中央集團軍群的大潰敗,莫德爾都是有責任的,說到底他是打了敗仗。
可奇怪的是,儘管莫德爾打了敗仗,德軍統帥部卻沒責怪他,不像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全都因吃敗仗給擼了下來。這裡面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莫德爾沒打贏但與德軍統帥部的思想保持了一致,也就是說他保持住了進攻底線。
莫斯科戰役是德軍在東線作戰集中兵力最多的一次,高峰期達到了192萬人,但人多並沒給德軍帶來勝利,相反卻因人多補給也要得多而耽誤了大事,這場失敗完全是德軍對持久戰和消耗戰考慮不周引起的,與作戰能力並沒有太大關係。
但勒熱夫瑟喬夫卡一戰,莫德爾卻以劣勝優經弱勝強牽制住了中線蘇軍南下增援斯大林格勒戰場,從德軍統帥部的角度,莫德爾確保了德軍南線重點方向的作戰,能堅持13個月已經足夠了,所以在曼施坦因望穿秋眼等一兩個裝甲師增援頓河叢集時,德軍統帥部卻把預備隊派給了莫德爾,可見德軍對第9集團軍的重視。
而在堡壘行動和巴格拉季昂行動中,莫德爾也已經盡力了,庫爾斯克坦克會戰,莫德爾是極力反對的,戰鬥打響後一週北線就撤出戰場,也是德軍統帥部自找的,所以跟莫德爾沒有多大關係。而巴格拉季昂行動,蘇軍幾倍於德軍的兵力,莫德爾能保住四分之一的兵力沒被吃掉已經是萬幸了。
所以,從這個層面看,莫德爾最大的功勞就是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他不會主動地尋找戰機,能夠保住有生力量就是大功一件。正因為如此,德軍統帥部派他到西線指揮,也是看中了他能守得住的能力。
再次,中央集團軍群從量變到質變,莫德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人說,如果給莫德爾足夠的兵力,他也會像曼施坦因一樣打幾場反攻大仗,實際上,如果德軍真有那麼多的預備隊,也就用不上莫德爾這個防禦大師了。從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變化就能發現,整個戰場形勢已經擺在那裡,莫德爾就算是有三頭六臂,也很難打出奇蹟來。
巴巴羅薩行動展開前,中央集團軍群承擔著東線作戰的最重要任務,4支裝甲叢集中有兩支在中線,而且在莫斯科戰役時,德軍還將第4裝甲叢集也加強到了中線,可以說,進攻莫斯科勢在必得,但結果大敗而歸,而這只是中央集團軍群失敗的開頭。
應該說,莫斯科戰役失利後,德軍將70個師放在勒熱夫維亞濟馬方向整整有半年多的時間,除了莫德爾在那零敲牛皮糖,其它並無建樹。相反,德軍將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調來調去,甚至曼施坦因的第11集團軍被肢解,他個人也北上南下兩個來回,中央集團軍群的作用並沒用起來。
1943年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後,東線戰場形勢已經逆轉,莫德爾接手中央集團軍群的重擔,這時已經不再是從前的東線主力部隊了,在蘇軍強大裝甲兵團碾壓下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因為堡壘行動一戰把德軍的裝甲部隊拼光了。從這個層面講,莫德爾也是看著中央集團軍群從他手上一步步走向衰敗的,就算有防禦大師的名號,沒有補充兵力也是無濟於事。
透過上面分析看出,莫德爾作為二戰中傳奇的人物之一,他的作戰能力是個特例,打贏得不多,敗得一無是處的時候也不多,如果說他力挽狂瀾可能說大了,但他在勒熱夫戰役中的表現確實值得總結,也是這場戰役使他一俊遮百醜,其它作戰打輸了也就無所謂了,大環境擺在那呢。
回覆列表
1941年12月31日新年除夕,蘇德戰場上的交戰雙方沒有“閒情逸致”慶祝新年,蘇軍不停地追擊,德軍不停地撤退,即使德國元首親自接管陸軍司令部,下令“不準後撤”,但依然擋不住蘇軍潮湧般的攻勢,撤退成了他們生存唯一的希望。
就在德國元首組織兵力就地防禦的同時,克里姆林宮的蘇聯統帥因蘇軍取得的戰績而信心倍增,儘管在短短一個月的大反攻中蘇軍損失37萬人,幾乎是德軍的4倍,但他並沒有收手的意思。也就是說,新年之際,雙方的廝殺將繼續進行。
朱可夫對其不切實際的做法並不認同。從戰爭爆發以來半年多的時間,蘇聯不僅丟失了大片國土,而且損失了幾百萬部隊,甚至莫斯科也差點被德軍攻佔。眼下,蘇軍大反攻成功地解決了首都的圍困,將德軍擊退約200公里,並在繼續擴大戰果,蘇聯統帥由悲轉喜的心情可想而知。
不僅如此,恢復自信的蘇聯統帥決意大幹一場,命令總反攻。對此,朱可夫等人並不熱衷,在他們看來,德軍除了丟棄大量的火炮等重灌備外,其整體實力並未消耗太多,蘇軍攻勢越來越弱就是最好的證明。那麼,蘇聯統帥為何執意反攻呢?
首先,德軍的撤退說明他們並未做好冬季作戰的準備,而以就地防禦建立所謂的“前進基地”,來贏得喘息時間,獲得休整機會,一旦將戰爭拖延至春季,定會再次轉入進攻。蘇軍反攻的目的就是不給德軍這樣的機會,起到“以攻為守”的作用。
其次,“氣可鼓而不可洩”。現在蘇軍士氣高漲,反攻勢頭正旺,應該趁勢在各個方向上對德軍展開決定性一擊。原來,自信滿滿的蘇聯統帥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徹底將德軍趕出蘇聯,並以此證明自己在戰略上的研判準確,來提高個人聲望。
更重要的是,“救火隊員”朱可夫臨危受命、取得一次又一次勝利,其在軍事指揮上顯露出的“跋扈”勁頭,不僅有“功高蓋主”的味道,而且讓蘇聯統帥感到一絲的不安。於是,當朱可夫等人反對時,其戒心和虛榮心開始作怪並堅持己見。
換句話說,儘管蘇軍損失巨大,但蘇聯統帥並未有停歇的意思,各方面軍按照命令向德軍建立的新防線發起了總反攻。戰役進展得比較順利,尤其是針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更加明顯,蘇軍一口氣推進了80公里,並對其形成合圍之勢。
德國元首也有自己的“防禦大師”——莫德爾。1942年1月中旬,蘇軍的總反攻再次突破德軍新防線,並斷了中央集團軍群的後路。現在的戰況,對於德軍來說已是糟糕至極、亂作一團。自認為很安全的司令部往往會突然冒出蘇軍的突擊隊,而運輸車隊也常常碰到蘇軍坦克,損失慘重。
撤退中的德軍不知道哪裡是前線和後方,將領們更是相互指責、推諉。親自擔任德軍陸軍總司令的德國元首,不得不在3周內撤換了博克、古德里安等11名高階將領,但形勢並未改觀,直到重用莫德爾後,德軍才一改頹勢,穩定了下來。
一是,面對處於合圍之中的德軍第9集團軍,莫德爾到任後的第二天,就立刻組織聯絡到的部隊,向進攻的蘇軍發起反衝鋒。特別是優先恢復了熱勒夫一線的防線,並與圍困中的德軍“裡應外合”,很快突破了蘇軍的包圍圈,拯救出大量的部隊。
二是,整合全集團軍剩餘不多的坦克部隊,組成強悍的戰鬥群,哪裡戰事緊張就出現在那裡,以“衝殺對沖殺”,而同樣缺乏坦克的蘇軍在碰到德軍坦克群時,要麼被就地殲滅,要麼倉皇撤退,第9集團軍很快守住了防線,站穩了腳跟。
更關鍵的一點,莫德爾為保護補給線,組織精幹部隊對其後方的蘇軍游擊隊進行重點打擊和清剿,再加上新增援的幾個德國師就位,防線在得到加固的同時,也直接策應了其他方向的防禦,甚至發起反攻,蘇軍損失巨大,被迫轉入了防禦。
顯然,這都離不開莫德爾臨危受命、冷靜而有效的指揮。他曾以第3裝甲師師長的身份,在基輔等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並總能在危急時刻挽救部隊,其強硬作風贏得了德國元首的信任。也正因為如此,他從師長升任集團軍司令只用了半年。
此次防禦作戰,莫德爾一戰成名被譽為“防禦大師”,而其當面的朱可夫也因戰線拉長,後勤補給跟不上,只得向蘇聯統帥抱怨:“西方面軍的進攻只有傷亡,而沒有戰果”。同時,進攻越來越乏力的蘇軍對於莫德爾來說,意味著機會來了。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