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山村清少

    香港地區的法定語文是中文和英文,而地區政府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即書面上使用中文白話文和英文、口語上使用廣州話、普通話和英語。

    香港華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廣州話,而非華裔人口則多以英語作交際語。香港大部分居民都並非本地原居民,而是源自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移民。

    而從不少內地、以至世界各地遷居的人,都會把自己故鄉的語言帶到香港。另外香港文化也受世界各地的潮流所影響。因此,在香港所聽所見的語言遠不止廣東話。

  • 2 # 使用者215287760671

    在香港,法律規定英文為官方語言,中文為法定語言。

    然而,在社會交際和日常生活中,香港人通常講的是廣東話。嚴格地說,廣東方言有好幾種,起碼有粵東地區的客家方言和潮汕方言這兩大類,而香港人口中的廣東話,準確講應屬於廣州話才對。

    香港人認為廣東話的表達力極強,認為生活裡有許多東西只有廣東話才描述得最傳神、最生動。可以想像,中國有很多種方言,誰都認為自己家鄉的語言是最富表現力的。廣東話語彙豐富,它跟客家方言一樣,保留著大量古漢語音韻。近些年來,香港電視電影中的一些人物的口頭禪往往在社會上流行開來,不時給市民新增許多新的生活語言(其中不乏粗俗之語);加上香港長期受西方文化影響,生活中滲進一些英語譯音,漸漸地,形成了香港式廣東話的語言特色。

    同樣都是廣東話,香港卻平添不少跟廣州人不同的表達方式,有些甚至演化成為香港的俚俗語了。所以,即使大家都在講廣東話,香港人和廣州人之間,恐怕未必都能百分之百聽得明白。

    不懂廣東話的人,特別是北方人,很難從廣東話中找到北京語系的音腔,聽起來幾乎就像外國話似的。然而,在廣州或香港呆久了,畢竟還有“書同文”的基礎,逐漸還是能捕捉到其中的意思。在內地,習慣上一向以長江為界來大致劃分南北方,但香港人一般將廣東以北的人一概稱作北方人。北方話是沒有人聲的,也沒有m尾的鼻音,因此,帶了北方腔說廣東話,很快就“露餡”,被指為“半鹹半淡”,說得不地道

    前些年,在香港講不好廠東話是很窘的事兒,甚至有處處碰壁之虞。然而,時移勢易,90年代的香港已是今非昔比,學講普通話已變成一種時尚,在一些機構求職,懂廣東話固然是起碼要求,但是,再加上會講“國語”,亦即普通話,倒變成了一個優先取錄的條件。相信不久的將來,香港會變成一個粵語、普通話和英語三語通行的特區。

    在香港的鬧市區,給人一種禮儀之城的印象,許多香港人說話時時“唔該”來“唔該”去的,就像北京話里老帶著“勞駕”、“勞駕”一樣,十分令人受用。

    不過,在香港某些人圈裡,常聽到一些人滿口粗鄙的“三字經”,即使談笑間也要帶些汙言穢語。而在白領圈裡,聽他們講話老要夾雜一些英語單詞。例如說:“這單‘快佬’(file)卑D時間我來check check下,等一陣大家吃lunch,卑面我,這餐我請……。”

    裡面既有英語、粵語,也有粵語語法,還有英語單字充粵語,本地人聽多不怪,在外省人聽來,就可能很不習慣了。

    由於香港是中英文雙語並重的國際性大都會,政府機構或公司商業檔案來往,多以英文為主,或雙語並行。因此,即使華籍職員之間對話時,也難免帶上若干英語詞句,夾中夾英,這不算什麼。但在不適當的人面前,用這種三文治式的語言,恐會令人有不合時宜或彆扭之感。少數人或有一種刻意炫耀的意味,擺出一副夾多幾個洋詞兒似乎就很了不起的模樣,十分令人反感。對此,早在70年代便有人著書將之喻為“語言太監”,譏諷這些人其實中英文都不行。

    香港人慣稱西方男人為“鬼佬”,女的叫“鬼妹”或“鬼婆”,英語則常被人笑稱“鬼話”,講了很多年,到如今,大抵已無貶低之意了。若有香港人從外國回來,或是華人在西方長大,或是“半唐番”,生活習性受歐美影響較重,就說他(或她)的性格“鬼鬼地”,這類形容不見得有什麼嘲諷的意味。其實在香港住久了的西方人,大都知道“鬼佬”的意思,除非用了罵人的語氣來說“鬼佬”,一般情形下,他們也不以為忤。

    總之,在香港,一方面有許多人說著混有英語的“三文治”語言,另一些人在報刊上用現代文、文言和廣東話三結合的“三及第”語言寫東西;另一方面,強化母語和淨化香港語言的呼聲,一直未斷過。這在中西雜處的香港社會中,確是一種充滿矛盾的文化現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劍靈為什麼氣功武器耐久用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