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漂流的亞特蘭蒂斯

    大年30,又叫除夕,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佈新、祭祀祖先風俗。

    宋代詩人王安石《元日》中描寫了除夕當日的情景:爆竹聲聲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見在古代在除夕當日需要放鞭炮,貼桃符的。和我們現在所貼的春聯有所區別。

    我的家鄉位於中部農村,相對還比較傳統,在除夕當日,需要祭祖,儀式倒不太繁瑣,多次在自家擺一個香案,焚幾隻香,擺上貢品,並祈禱祖先保佑來年萬事如意。然後到了中午,就要開始貼春聯了,一般會有家中的兒子貼春聯,在之後就是包餃子,放鞭炮等傳統專案。晚上才是娛樂節目的開始,小孩子各家串門,大人們則一起聊天,打麻將。這樣會一直持續到大年初一凌晨,放鞭炮,迎接新春的到來。

    春節當天活動就比較簡單,都是走街串巷拜年,小孩子們會得到鄰居給的壓歲錢,而大人們則又聚在一起聊天…

  • 2 # 知足常樂WCD

    春晚節目,八點播放,一家人吃飽喝足後悠閒地看著電視節目,或說或笑,直到節目十二點結束,放過年夜最後一次鞭炮,小孩玩累了就早睡了,大人就坐在一起守夜,說說家長,東一句西一句,無拘無束場暢談,也有打撲克牌的,打麻將的,樂的方式花樣繁多,可謂投其所好,各顯神通,平時的疲憊在此刻全消化。

    這是大年三十人們的生話。大年初一,吃了早飯就去拜年,小輩給長輩拜年。出了東家進西家,來來回回拜年,有的七,八十歲的老人一高興,還給來拜年的小孩給賞錢,小孩樂,老人樂,大家在樂中客氣道謝。年的味道就是這麼地牛。

    你看外面馬路上,超市裡,人頭簇動,來來往往,車走車停,從不空趟,節曰氣氛平時少有。這是和平安寧氛圍時的大年初一。處處顯得是那樣的安逸美。

  • 3 # 孫工的文話旅行筆記

    《一家人在一起,大年三十和初一這兩天都會做些什麼?》【修訂版】

    試答如下:

    我是70前不是80後,那個時候對於我們家來說,政治環境和經濟生活還是很困難的,後來慢慢地好起來了。過年的時候,爸爸、媽媽始終堅持如下的方式方法,我和孩他媽將要傳承下去。

    一、早一點起來,把給孩子準備的新衣服,交給孩子或給孩子穿上。告訴孩子,明天你就長一歲了,長一歲就應該要更懂事,要為家裡多做事(做家務),要好好學習。現在穿新衣服不重要,儀式感要比新衣服重要。(到現在年邁的母親還要給我和我愛人,一雙新襪子。她沒說,我們理解是讓我們走新路,務正道)。

    二、做麵條和吃麵條。手擀麵、肉絲滷,一定要做的香香的。讓孩子全程參與,年紀小的時候,剝蔥、剝蒜,大了要學會了和麵、擀麵、煮麵。潛移默化中傳遞給了孩子要“小事要做好,才能夠做大事”,再說了,哪有那麼多大事,天天需要平民百姓去做,居家過日子就由瑣瑣碎碎的小事組成。“誰會也不如自己會,誰有也不如自己有”。吃一頓麵條不重要,吃麵條預示新的一年順順利利很重要。

    三、收拾房間,貼年畫(現在沒有貼的了)、貼對聯、掛燈籠等。要把年畫、對聯的意思或寓意講給孩子聽,儘量讓孩子去做。儘量要把屋裡屋外裝扮得“煥然一新”,具有濃烈的節日氛圍。裝扮得“喜慶、祥和、紅火”很重要,要讓孩子喜歡這個家,在家裡過年回家更重要。

    四、做年夜飯和吃年夜飯。年夜飯要“傾其所有”做得最好,“誰家過年不吃一頓好的”。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按長幼序排定座次。長者舉杯的新春祝詞要儘量全面,有啟發、啟迪作用;晚輩敬酒除了說拜年話之外,表決心要實事求是、力所能及。吃什麼、喝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懂禮節、懂秩序、有家教。

    五、包除夕的餃子和吃除夕的餃子。365天只有除夕這一天,半夜全家吃頓餃子。全家儘量全員參加,包帶有金錢在裡面的餃子。吃餃子前要“敬天、敬地、敬祖先”,晚輩要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要給壓歲錢。半夜吃一頓餃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添了一歲要謝天謝地,不忘祖先,這就是一家紅紅的,在一起過的中國年。

    六、大年初一頭一回。熟人初一第一次見面,一定要問“過年好”,還一定要去給家族成員的長者去拜年。問一聲“過年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增進感情、增進友情(包括化解曾經的、以前的誤解和不愉快)。

    七、每次餐前要鳴放煙花鞭炮,特別是除夕吃餃子前,要鳴放很多鞭炮。鳴放鞭炮烘托氣氛非常重要,最好是在需要鳴放的時候鳴放,否則有擾民的“嫌疑”。做好防火、防誤傷非常非常重要。

    各位讀者,父母留下的這個過年方式方法,我們是不是應該傳承下去呀?

    文中存有不足,請讀者批評指正。(筆者不定期修改、補充、完善。)

  • 4 # 漂流的亞特蘭蒂斯

    大年30,又叫除夕,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佈新、祭祀祖先風俗。

    宋代詩人王安石《元日》中描寫了除夕當日的情景:爆竹聲聲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見在古代在除夕當日需要放鞭炮,貼桃符的。和我們現在所貼的春聯有所區別。

    我的家鄉位於中部農村,相對還比較傳統,在除夕當日,需要祭祖,儀式倒不太繁瑣,多次在自家擺一個香案,焚幾隻香,擺上貢品,並祈禱祖先保佑來年萬事如意。然後到了中午,就要開始貼春聯了,一般會有家中的兒子貼春聯,在之後就是包餃子,放鞭炮等傳統專案。晚上才是娛樂節目的開始,小孩子各家串門,大人們則一起聊天,打麻將。這樣會一直持續到大年初一凌晨,放鞭炮,迎接新春的到來。

    春節當天活動就比較簡單,都是走街串巷拜年,小孩子們會得到鄰居給的壓歲錢,而大人們則又聚在一起聊天…

  • 5 # 知足常樂WCD

    春晚節目,八點播放,一家人吃飽喝足後悠閒地看著電視節目,或說或笑,直到節目十二點結束,放過年夜最後一次鞭炮,小孩玩累了就早睡了,大人就坐在一起守夜,說說家長,東一句西一句,無拘無束場暢談,也有打撲克牌的,打麻將的,樂的方式花樣繁多,可謂投其所好,各顯神通,平時的疲憊在此刻全消化。

    這是大年三十人們的生話。大年初一,吃了早飯就去拜年,小輩給長輩拜年。出了東家進西家,來來回回拜年,有的七,八十歲的老人一高興,還給來拜年的小孩給賞錢,小孩樂,老人樂,大家在樂中客氣道謝。年的味道就是這麼地牛。

    你看外面馬路上,超市裡,人頭簇動,來來往往,車走車停,從不空趟,節曰氣氛平時少有。這是和平安寧氛圍時的大年初一。處處顯得是那樣的安逸美。

  • 6 # 孫工的文話旅行筆記

    《一家人在一起,大年三十和初一這兩天都會做些什麼?》【修訂版】

    試答如下:

    我是70前不是80後,那個時候對於我們家來說,政治環境和經濟生活還是很困難的,後來慢慢地好起來了。過年的時候,爸爸、媽媽始終堅持如下的方式方法,我和孩他媽將要傳承下去。

    一、早一點起來,把給孩子準備的新衣服,交給孩子或給孩子穿上。告訴孩子,明天你就長一歲了,長一歲就應該要更懂事,要為家裡多做事(做家務),要好好學習。現在穿新衣服不重要,儀式感要比新衣服重要。(到現在年邁的母親還要給我和我愛人,一雙新襪子。她沒說,我們理解是讓我們走新路,務正道)。

    二、做麵條和吃麵條。手擀麵、肉絲滷,一定要做的香香的。讓孩子全程參與,年紀小的時候,剝蔥、剝蒜,大了要學會了和麵、擀麵、煮麵。潛移默化中傳遞給了孩子要“小事要做好,才能夠做大事”,再說了,哪有那麼多大事,天天需要平民百姓去做,居家過日子就由瑣瑣碎碎的小事組成。“誰會也不如自己會,誰有也不如自己有”。吃一頓麵條不重要,吃麵條預示新的一年順順利利很重要。

    三、收拾房間,貼年畫(現在沒有貼的了)、貼對聯、掛燈籠等。要把年畫、對聯的意思或寓意講給孩子聽,儘量讓孩子去做。儘量要把屋裡屋外裝扮得“煥然一新”,具有濃烈的節日氛圍。裝扮得“喜慶、祥和、紅火”很重要,要讓孩子喜歡這個家,在家裡過年回家更重要。

    四、做年夜飯和吃年夜飯。年夜飯要“傾其所有”做得最好,“誰家過年不吃一頓好的”。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按長幼序排定座次。長者舉杯的新春祝詞要儘量全面,有啟發、啟迪作用;晚輩敬酒除了說拜年話之外,表決心要實事求是、力所能及。吃什麼、喝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懂禮節、懂秩序、有家教。

    五、包除夕的餃子和吃除夕的餃子。365天只有除夕這一天,半夜全家吃頓餃子。全家儘量全員參加,包帶有金錢在裡面的餃子。吃餃子前要“敬天、敬地、敬祖先”,晚輩要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要給壓歲錢。半夜吃一頓餃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添了一歲要謝天謝地,不忘祖先,這就是一家紅紅的,在一起過的中國年。

    六、大年初一頭一回。熟人初一第一次見面,一定要問“過年好”,還一定要去給家族成員的長者去拜年。問一聲“過年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增進感情、增進友情(包括化解曾經的、以前的誤解和不愉快)。

    七、每次餐前要鳴放煙花鞭炮,特別是除夕吃餃子前,要鳴放很多鞭炮。鳴放鞭炮烘托氣氛非常重要,最好是在需要鳴放的時候鳴放,否則有擾民的“嫌疑”。做好防火、防誤傷非常非常重要。

    各位讀者,父母留下的這個過年方式方法,我們是不是應該傳承下去呀?

    文中存有不足,請讀者批評指正。(筆者不定期修改、補充、完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若蓮花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