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優醬TNT

    書近二百人,周進是正文部分第一個登場的重要形象,皓首窮經、迷信經典、沉溺於制藝難以自拔。功名蹭蹬,靠教私塾謀生。生活窮愁潦倒,不得不忍受著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輕蔑。卻始終堅信科舉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剛出場時,周進已經六十多歲,依然是個老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西席,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教下去,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餬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進的嘲弄和冷遇。

      不久,周進丟了飯碗,只好替一夥商人當帳房。可以說,已到了科場夢醒之時。然而,當他進省城參觀貢院時,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貴卻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傾瀉出來,周進的小傳也一舉進入高潮:

      周進一進了號,見兩塊號板擺的齊齊整整,不覺眼睛裡一陣酸酸的,長嘆一聲,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第二回)

      他甦醒後滿地打滾,放聲大哭。幾個商人得知原委,答應每人拿出幾十兩銀子,讓他納監進場。

      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眾人還下禮去。金有餘也稱謝了眾人。又吃了幾碗茶,周進再不哭了,同眾人說說笑笑回到行裡。(第三回)

      這一節是《儒林外史》中名篇,足以和范進中舉媲美。作者以其神來之筆,描繪了士人被科舉制撥弄地神魂顛倒的可悲可憐可笑之處。由於前面用周進所受的種種屈辱做鋪墊,揭示了其久不得志的心境,醉心功名而功名無望,撞板一段就顯得水到渠成,毫不突兀。

      實際上,周進和緊接著出場的范進兩人一個悲傷地要尋死,一個高興地發了瘋的細節,都寄寓了無限深意。

      作者揭示出科舉制弱化了知識分子的生存能力,使他們深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神童詩》)的觀念毒害。中舉是他們唯一的生活目標,八股是他們唯一的生活技能。科場若不如意,就再無其它謀生本領。周進寧可撞板,因為他深知:除了科舉,自己無法自食其力。

      作者在譏諷其醜態的同時,也對人物寄寓了無限的同情。因為其用意不止於暴露科場和官場人物的汙穢,而是著意批判形成他們種種性格的社會根源,極其尖銳地指明科舉對於人性的異化作用。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說從前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後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國子監司業。

      吳敬梓當然不是要寫一個知識改變命運的傳奇故事,實際上,周進的喜劇性結局大大加強了諷刺力量。這種悲喜交融的美學風格,顯示了滑稽的現實背後隱藏著的悲劇性內蘊,瞬間的可笑蘊含著永恆的悲哀。

      作者透過周進發跡前後士人群體對他的態度變化,批判了整個士人階層和市民社會。在寫主角的同時,也描繪了更廣闊的社會生態。

      士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不是人們想象中的惺惺相惜,或者同命相憐。相反,他們之間完全是一種赤裸裸的食物鏈關係。一旦科場失意,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整個階層的鄙視和唾棄。一旦躍過龍門,躋身上流社會,便發現整個階層全都笑臉相迎。吳敬梓本人對此即有刻骨銘心的感受。

      發跡後,從前瞧不起周進的人態度判若兩人。梅玖冒稱是他的學生;他在村塾中寫下的對聯,被恭恭敬敬地揭下來裱好;辭退了他的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長生祿位”。周進熟識人物態度的轉變,除了寫盡世態人情之外,更表現了科舉制度對各階層人物的間接影響,是造成汙濁世風的根源。

      在這裡作者對科舉制的憤怒指斥和無情譏諷達到了頂點。周進的命運走向被改寫,並非由於舉業長進。實際上,周進一生最大的恩主不是他奉為圭臬的儒家教義,而是幾個商人捐出的銀子。孔方兄在周進一生軌跡的轉折中居功至偉,反映了科舉中試沒有客觀評定標準,隨意性很大,失與得全憑偶然。而這種甄拔制度也並不能選擇英才,即使僥倖中試步入仕途,也全然不通經世濟用的學問。或成為祿蠹,如范進;或成為酷吏,如張師陸。

      長期科考T頓造成了周進的獨特性格,這是周進之為周進,有別於范進、王惠等人的地方。作者寫來真實可信。

      周進前半生生活在社會底層,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來順受的性格。暮年飛黃騰達後,同情提攜同樣出身下層、同樣屢試不第的范進,表明周進秉性忠厚,迂而不惡。寫出了他性格的複雜面。在這個醉心於科舉,而心術並未大壞的讀書人身上,更可見出科舉制對士子靈魂的侵蝕之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詞的轉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