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招蓮
-
2 # Simultaneous
我很好奇,題主在國內沒看過濟公。
酒肉穿腸過,佛主心中坐。
花和尚魯智深立地成佛。
每一段人生不一樣的經歷,人生就是一段旅行,難道不算修行嗎?
-
3 # 碩巖5
自然宇宙萬物靈
相互陪襯昇華行
不同關口不同功
不同任務不同品
一切存在都有功
無需分別無需爭
自然萬物自然心
心隨自然要開心
煩惱來自分別心
活在當下快樂行
一念過去不留痕
空空淨淨隨心品
-
4 # 雲說414
修行,就是一種修為,就是了解自己,修善、修行、修真、修德、修道等。修行,就是不斷的去修正自己錯誤自己行為上的錯誤缺點,而不是去改變別人。用通俗的話來說法,就是從自身入手改脾氣,改秉性 ,圓滿善良的天性。修行方式方法很多,使自己身心健康,平靜安寧,你修行的方法就對了,也算是真正的入道了,在把你悟道後的善心善念的教法,傳播出去,影響別人,你才是功德圓滿了。
就修行本身來講,未必出家入空門,才算是在真正的修行,在茫茫人海中,我們總能遠離一些惡緣,廣結善緣,以菩薩的善心去幫助別人,去做利益社會,利益人群的事情。據《增一阿含經》裡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句話概括了什麼是佛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佛教的修行方法。
修行並不一定要出家,或者是要放棄工作,脫離我們的生活實際理體。或者是一定要出家,像寺院裡的修道僧人那樣,每天過著暮鼓晨鐘的生活才算修行,這樣想就錯了,最起碼觀點不完全是對的。所謂的修行,就是廣修一切善法,一切有利於國家民族和諧安穩的理念。丟掉心中的貪、嗔、痴三毒,秉持一顆平靜善良的心,就是修道的入門要證。
據《維摩經》雲:“菩薩亦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佛土淨”。可知修心之重要,人心中的慾望、貪婪、嗔恨、愚痴、怨恨、不安、得失、恐懼、我執,皆因心的迷妄而起,若能靜下心來,淨其心,人生的一切事態,狀況,皆因心而改變,所謂是“心淨則國土靜淨,心安則國土安。”
-
5 # 澤仁德喜
狹義的說,出家的不一定真修心,在家的一定有修行的,廣義的說,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所有芸芸眾生,都是在修行,所謂“生活是道場,人生就是修行之路”!
-
6 # 養2019
是的!必須出家才能修行。
法師,諸佛菩薩也許說在家也可修行,而且突出成就的也有。但沒告訴你萬中無二。
家,就是凡塵俗世的匯點,貪嗔痴根源之一。
家有家的道。
修行是佛道,成佛的起點。
-
7 # 姀蘊
當然不是啊!出家才算修行的話,那就不是修行了是職業。修行修行 修的是日常修的是心境修的是身,你若願意處處皆可修行。只看你自己有沒有進入狀態罷了,更何況我們的人生本來就是一種修行。無關宗教地方,只在於你本身和思維。
-
8 # 問鼎蜀漢
發無上菩提心即是出家。與在家出家沒有關係。
出家修行,叫做精進。可以快速跨越式提高層次。而已。
初修者一般出家隨師修行。大菩薩都在市井之間...
-
9 # 井中評論
人生就是修行,在家是修行,出家也是修行。
斷捨離是鬼扯淡,真正的斷捨離只有人死了才斷捨離,否則都是以物易物,有捨有得,既有得,就不叫出家,不叫出世。
修行修的是心,找個清靜處躲起來你還修個蛋子?西遊記九九八十一難成正果,不入世,不在家,不受苦難,不見心魔,能修出個啥玩意?
-
10 # 大智般若
修行分很多種,看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目標不同,方法也不同。如同生病一樣,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一般的小感冒自己吃藥也能好,甚至不吃藥都能好,但是有些疾病必須住院治療,嚴重的還需要長期住重症監護室,所以,把自己的目標搞清楚,再說修行的方法。
-
11 # 甚是菩提
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要看每人因緣,如果出家因緣好,佛化家庭,全家人都支援,對佛法有正知正見,對功名利祿親情愛情看透了無牽掛,出家專修,這是善根因緣具足者。就象五臺寺普壽寺如瑞法師,爸媽和姑姑都出家,她也出家,把普壽寺從一廢墟建成現在有幾百出家比丘尼的大道場,啟請九十四歲夢參老和尚講《華嚴經》。這是多大因緣啊。
如果沒這個殊勝的出家緣份,那就做個在家居士,真心修行,心就是道場,歷事練心,成就更穩固,不要認為出家在寺院就清淨了,一樣的穿衣吃飯有煩惱,不真心修“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是不是更有壓力煩惱?
無論出家在家只要有顆追求真理的心,一門深入,長時薰脩,不要急於求成,心常在道不懈怠,自有靜待花開結果時,前提是理得才可心安,所謂心安理得也,心既安,哪會在意在家,出家之分別呢?
-
12 # 草堂禪趣
一定要出家算是修行嗎?
修行,是懺悔、思維、改正自己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錯誤心態,錯誤生活方式、錯誤的思想、語言和行為方式。是為了讓我們的身心兩個方面都變得符合社會大眾利益、符合親眷朋友的利益、符合家庭和自身利益。
修行是為了獲得快樂幸福的生命觀和價值觀。改正錯誤,改正自己實際生活中身心語言思想行為各方面所有不好的東西。
古人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修行的次第功夫,就是從自己的家人開始做起。而不是離開你的家庭,叫你捨棄家庭,捨棄一切他人的利益,而走向反面的獨善其身,不用牽掛著很多人的利益,而只顧著自己的利益。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東西里面,儒家第一,就是因為他說準了修行的第一步,就得從家庭開始,先教會我們培養社會正義感、責任感、義務感,來利益社會大眾,這才叫修行的根本目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個很知名的修行人,叫做傅大師,他修行方式就是不同凡響。自畫像,下身穿著儒家鞋子,身體上面穿的衣服是佛家羅漢衣服,頭頂上裝飾卻是道家頂官。
這幅像很有意味,就是說你修行呢,就得從儒家文化的孝心孝道開始修行,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沒有一點點為他人著想的責任感和忍耐心,你再怎麼修,也難以入門。而中間部分的修行,心胸就要相當開闊、寬容大度,就好像佛家羅漢穿的衣服那樣寬暢舒服才行。用意很深。是說修行人的格局所謂。
而頂端的道官,說明、對映著你修行要達到頂法,達到很高的程度的話,就得好好深深地研究清楚這個道家裡面的內容,知道中國文化道家它說修行境界。
儒釋道三家文化博大精深的東西,裡面就說這個修行的核心。出家是為了了脫生死,而不是為了消極避世,無所作為。修行,先得修身,修心,先得修好自己的人格圓滿,修好道德水平。廣積陰德福德,為很多人,為社會大眾積累功德。
在家生活難,出家修道難。出家是為了獲得無上的智慧,是為了利益無量的眾生。出家是為了成為社會大眾當中最優秀品德之人,成為一個國家最優秀的人才,而利益無量的眾生的。
上馬殺敵救國,下馬學佛救世。才是一個學佛、修行人應當具有的基本胸襟,坦坦蕩蕩,真真誠誠,為國家、為無量終生免除苦惱而不懈努力的人,這樣的人,才叫做是修行人。
修行是十輩子的狀元才,九朝的天子帝王命,才能去做的事。才可以利益無量社會大眾的功德事業,不是一個人隨便消極避世、消極逃生的事,不是害怕社會擔當的人能夠理解、能夠去做的事情。
修心,其實是廣義的,就像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好多人延展意義上所使用的好多詞語一樣,早就變成了很普及的一種文化用語。
這些詞語有:修行、修煉、打磨、道理、信仰、陰陽、開悟、能量等等,好多時候都具有很廣泛性的用意。
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樂於使用的好多詞語就有這個詞語的延展、延伸使用。這是文化發展方向趨勢。
修行,說簡單了,就是兩種解釋。一是在現實生活中對自己工作、事業心的打磨,二是對出家眾生的研修事業所界定的含義。
不管是在世間,還是出世間,修行人都需要為廣大的眾生做無量的善心事業,服務大眾,成就社會正業。才算修行功德。
-
13 # 餘魚非
不要把修行看的那麼嚴肅、那麼晦澀難懂,什麼出離心、不執著,不用管那麼多。修行就是改變壞習慣、壞心思而已。
如果你看得懂金剛經,修行修的是平常心。
如果你看得懂道德經,修行還是修的平常心。
如果你看得懂論語,懂得智勇仁,修的還是平常心。
如果你都看不懂也沒關係,有一顆平常心就行了。什麼是平常心,就是不因有所得而患失,不因有所失而己悲,也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做到了,還修什麼行。
-
14 # 黃有銀1
梁啟超:常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
袁了凡: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保任知行合一,即是真修行。
你有懺悔心,仁愛,感恩,佈施,濟世心!
你有包容,豁達,道德,和諧,清靜,理想,真誠,愛國,榮譽心!
你有事業,追求,品格,利他心,一心向善,努力踐行,則無需出家,處處在在,即是修行!
假設貪婪,嫉妒,邪惡,怨憎,盜竊,醜惡之心,或瞋恨,陰險,刻薄,毒辣,二面三刀,頑冥不化害人之徒,如這般人縱出家拜佛頭瞌破,唸佛喉嚨喊破有何用?
-
15 # 護念觀心
每個人都在修行,只是大多人不知道,也不承認!
你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物,每一個行為,都在增加你的閱歷和心境!
很多人,老了才感悟出一些東西,但來不及了,只能看下輩子了!
智慧高的人,容易感悟,其實每一件事都在提醒你感悟某些道理。道理,就是大道之理!悟出的道理一點點增加,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現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無論科學,各種文化,還是某種愛好!所有的道理,你悟透本質後,都會歸到哲學層面,因為你所有的知識,都無法看透任何一件事物的本質,你不會知道一個原子是如何誕生的,所以只要想探索,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修行求道之路!
知識,叫做“術”,不叫“道”!擁有再多的知識,對於求道都不會有太大作用!只能是感悟!
-
16 # 無見居士
要看對修行的定義和目標了。
有人認為成為大富翁、成為成功人士、生活快樂愉快,就是修行,那隻能在世間修行有為法。
有人認為超脫世俗的煩惱和生死,才是修行,那出家,可能更好,當然,究竟哪個好,還要看自己的根性決定了。
回覆列表
修行不一定要出家,修行只是為了提高一個人的修養,品行善行等等,其實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的品行,修養,多做有益國家人民利益之事,就是修行,而不一定非到廟裡修行,拜佛只是出於出心對佛的敬仰、學習,而不是非要到廟裡修行,就象孔子老子,未必出家,但品行影響後代,這是我的理解,謝謝劇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