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豬瘟或豬藍芽病。 豬瘟: 臨診症狀: 體溫升到40.5 ~42℃,稽留熱;有膿性結膜炎;病初便秘,糞呈羊球狀,汙黑色,後腹瀉;病豬耳後、腹部、四肢內側等毛稀皮薄處,出現大小不等的紅點或紅斑,指壓不褪色;公豬包皮發炎,擠壓時有惡臭混濁液體射出,多在1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達60%~80%。小豬有神經症狀。慢性病豬,體溫時高時低,食慾時好時壞,便泌與腹瀉交潛發生,病豬明顯消瘦,毛焦臁吊,精神萎靡。行走不穩,或不能站立。一般病程可達20天以上,最後,最後衰竭死亡,死亡居多。 防治方法: 做好平時的預防工作。每年採取定期注射和經常補針結合的辦法,用豬瘟兔化弱毒凍幹苗,稀釋後大小豬一律肌肉注射1毫升。注射後第四天即可產生免疫力,免疫期可達1年。要選擇和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式;②實行自繁自養的辦法。若需要從外地購買豬種,運回後還須隔離飼養半個月左右,並進行疫苗注射,方可混群飼養;③加強集市管理和運輸檢疫。杜絕病豬在集市出售和收購、運輸中傳播疫病。生豬交易市場、豬庫、屠宰場等豬隻集中場所,告別應加強獸醫衛生管理及檢疫措施;④改善飼養管理。搞好圈舍、環境及管理用具的獸醫衛生、消毒工作;⑤發生豬瘟時的緊急措施。目前尚無有效藥物治療豬瘟,早期確診,及時採取措施,對控制和消滅豬瘟、減少經濟損失有重要意義。 豬藍芽病 一、臨床症狀 豬藍耳病主要侵襲繁殖和呼吸系統,主要表現為母豬繁殖障礙、仔豬斷奶前高死亡率、育成豬的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狀。 經產和初產母豬多表現為高熱(40-41℃)、精神沉鬱、厭食、呼吸困難,少數母豬(1-5%)耳朵、乳頭、外陰、腹部、尾部發紺,以耳尖最為常見。出現這些症狀後,大量懷孕母豬流產或早產,產下木乃伊、死胎和病弱仔豬,死產率可達80-100%。早產母豬分娩不順,少奶或無奶。 仔豬特別是吃奶豬,死亡率很高,可達80%以上。臨床症狀與日齡有關,早產的仔豬出生時或數天內死亡。大多數新生仔豬出現呼吸困難(腹式呼吸)、肌肉震顫、後軀麻痺、共濟失調、打噴嚏、嗜睡、精神沉鬱、食慾不振。斷奶仔豬感染後大多出現呼吸困難、咳嗽、肺炎症狀,有些下痢、關節炎、面板有斑點。 育肥豬體溫可升高至41℃左右,食慾明顯減少或廢絕,多數全身發紅,呼吸加快,咳嗽明顯,個別病豬流少量黏鼻液。無繼發感染的病豬死亡率較低。 種公豬發病時症狀輕微,持續時間短,但精液品質下降,死精增多。 二、防疫措施 (一)豬藍耳病發生場(戶)的綜合防疫措施 1、無害化處理病死豬屍體。養豬場(戶)要及時透過深埋、焚燒等無害化方法處理死胎、死豬,嚴格控制病豬的流動,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2、開展緊急免疫工作。從省畜牧獸醫局動物疫病檢測實驗室看,藍耳病疫情中常同時伴有豬瘟發生,有藍耳病存在的地方豬瘟免疫抗體合格率明顯下降。因此,要加強豬瘟的免疫工作,規模飼養場戶要按照免疫程式及時接種疫苗。接種疫苗時要保證質量,可適當增加劑量,注意接種消毒,防止免疫失敗或人為傳播疫源。另外,根據各場實際,積極做好口蹄疫、豬氣喘病、豬偽狂犬病等的免疫工作。規模飼養場建議使用豬藍耳病疫苗對全部母豬和公豬進行免疫,基礎免疫進行2次,間隔3周,以後每隔5個月免疫1次。 3、積極做好對症治療。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可用下列方法減少損失。母豬分娩前20天連用數天水楊酸鈉或阿司匹林等抗炎性藥物,以減少流產。母豬分娩前後各一週喂服氟甲碸黴素或支原淨+金黴素,以減少細菌性繼發感染。對發病母豬,應推遲一個泌乳期配種。對初生仔豬可補給電解質、葡萄糖,對仔豬斷奶前後、轉群等,按預防量適當在飼料中新增氟苯尼考、阿莫西林、金黴素、土黴素等抗菌藥物,及時淘汰、無害化處理無治療價值的病仔豬。對年齡較大的發病豬,可用安乃近和相應的抗菌藥物治療,防止繼發感染。 4.加強養豬場(戶)的飼養管理。加強環境消毒,實行帶體消毒,保持飼養用具的清潔,減少飼養密度,通風、降溫,改善豬舍環境。調整日糧,對病豬飼餵高能量飼料、青綠飼料,提高維生素含量5-10%(其中維生素E可提高100%,生物素可提高50%),礦物質5-10%(Fe、Ca、I、Se、Mn),注意氨基酸平衡。 5.防止豬群流動。發病期間停止豬隻出售,停止從外地購豬,隔離治療病豬,場內健康豬群應努力做到停止或少移動,減少疫病傳播機會。 (二)豬藍耳病未發生地區的綜合防疫措施 1、疫苗免疫。用豬藍耳病疫苗對全部母豬和公豬進行免疫,基礎免疫進行2次,間隔3周,以後每隔5個月免疫1次。 2、種源控制。嚴禁到豬藍耳病疫區購買種豬或商品豬,規模飼養場應堅持自繁自養,慎重引種。 3、加強飼養管理。及時清除並無害化處理豬的糞、尿,嚴格消毒制度,每2周全場大消毒一次,每週一至二次帶豬消毒。豬場儘量做到全進全出,改善豬舍環境。 4、加強豬瘟、口蹄疫等的免疫工作。定期開展免疫抗體監測,根據免疫抗體消長規律和免疫程式及時免疫。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
如果燒的不是很厲害 就是產前 上火 打一針清開靈就可以了 如果是燒的40以上就不正常 豬瘟苗做了沒有 藍耳苗做了沒 馬上生的話 還是等他生完再說吧
可能是豬瘟或豬藍芽病。 豬瘟: 臨診症狀: 體溫升到40.5 ~42℃,稽留熱;有膿性結膜炎;病初便秘,糞呈羊球狀,汙黑色,後腹瀉;病豬耳後、腹部、四肢內側等毛稀皮薄處,出現大小不等的紅點或紅斑,指壓不褪色;公豬包皮發炎,擠壓時有惡臭混濁液體射出,多在1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達60%~80%。小豬有神經症狀。慢性病豬,體溫時高時低,食慾時好時壞,便泌與腹瀉交潛發生,病豬明顯消瘦,毛焦臁吊,精神萎靡。行走不穩,或不能站立。一般病程可達20天以上,最後,最後衰竭死亡,死亡居多。 防治方法: 做好平時的預防工作。每年採取定期注射和經常補針結合的辦法,用豬瘟兔化弱毒凍幹苗,稀釋後大小豬一律肌肉注射1毫升。注射後第四天即可產生免疫力,免疫期可達1年。要選擇和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式;②實行自繁自養的辦法。若需要從外地購買豬種,運回後還須隔離飼養半個月左右,並進行疫苗注射,方可混群飼養;③加強集市管理和運輸檢疫。杜絕病豬在集市出售和收購、運輸中傳播疫病。生豬交易市場、豬庫、屠宰場等豬隻集中場所,告別應加強獸醫衛生管理及檢疫措施;④改善飼養管理。搞好圈舍、環境及管理用具的獸醫衛生、消毒工作;⑤發生豬瘟時的緊急措施。目前尚無有效藥物治療豬瘟,早期確診,及時採取措施,對控制和消滅豬瘟、減少經濟損失有重要意義。 豬藍芽病 一、臨床症狀 豬藍耳病主要侵襲繁殖和呼吸系統,主要表現為母豬繁殖障礙、仔豬斷奶前高死亡率、育成豬的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狀。 經產和初產母豬多表現為高熱(40-41℃)、精神沉鬱、厭食、呼吸困難,少數母豬(1-5%)耳朵、乳頭、外陰、腹部、尾部發紺,以耳尖最為常見。出現這些症狀後,大量懷孕母豬流產或早產,產下木乃伊、死胎和病弱仔豬,死產率可達80-100%。早產母豬分娩不順,少奶或無奶。 仔豬特別是吃奶豬,死亡率很高,可達80%以上。臨床症狀與日齡有關,早產的仔豬出生時或數天內死亡。大多數新生仔豬出現呼吸困難(腹式呼吸)、肌肉震顫、後軀麻痺、共濟失調、打噴嚏、嗜睡、精神沉鬱、食慾不振。斷奶仔豬感染後大多出現呼吸困難、咳嗽、肺炎症狀,有些下痢、關節炎、面板有斑點。 育肥豬體溫可升高至41℃左右,食慾明顯減少或廢絕,多數全身發紅,呼吸加快,咳嗽明顯,個別病豬流少量黏鼻液。無繼發感染的病豬死亡率較低。 種公豬發病時症狀輕微,持續時間短,但精液品質下降,死精增多。 二、防疫措施 (一)豬藍耳病發生場(戶)的綜合防疫措施 1、無害化處理病死豬屍體。養豬場(戶)要及時透過深埋、焚燒等無害化方法處理死胎、死豬,嚴格控制病豬的流動,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2、開展緊急免疫工作。從省畜牧獸醫局動物疫病檢測實驗室看,藍耳病疫情中常同時伴有豬瘟發生,有藍耳病存在的地方豬瘟免疫抗體合格率明顯下降。因此,要加強豬瘟的免疫工作,規模飼養場戶要按照免疫程式及時接種疫苗。接種疫苗時要保證質量,可適當增加劑量,注意接種消毒,防止免疫失敗或人為傳播疫源。另外,根據各場實際,積極做好口蹄疫、豬氣喘病、豬偽狂犬病等的免疫工作。規模飼養場建議使用豬藍耳病疫苗對全部母豬和公豬進行免疫,基礎免疫進行2次,間隔3周,以後每隔5個月免疫1次。 3、積極做好對症治療。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可用下列方法減少損失。母豬分娩前20天連用數天水楊酸鈉或阿司匹林等抗炎性藥物,以減少流產。母豬分娩前後各一週喂服氟甲碸黴素或支原淨+金黴素,以減少細菌性繼發感染。對發病母豬,應推遲一個泌乳期配種。對初生仔豬可補給電解質、葡萄糖,對仔豬斷奶前後、轉群等,按預防量適當在飼料中新增氟苯尼考、阿莫西林、金黴素、土黴素等抗菌藥物,及時淘汰、無害化處理無治療價值的病仔豬。對年齡較大的發病豬,可用安乃近和相應的抗菌藥物治療,防止繼發感染。 4.加強養豬場(戶)的飼養管理。加強環境消毒,實行帶體消毒,保持飼養用具的清潔,減少飼養密度,通風、降溫,改善豬舍環境。調整日糧,對病豬飼餵高能量飼料、青綠飼料,提高維生素含量5-10%(其中維生素E可提高100%,生物素可提高50%),礦物質5-10%(Fe、Ca、I、Se、Mn),注意氨基酸平衡。 5.防止豬群流動。發病期間停止豬隻出售,停止從外地購豬,隔離治療病豬,場內健康豬群應努力做到停止或少移動,減少疫病傳播機會。 (二)豬藍耳病未發生地區的綜合防疫措施 1、疫苗免疫。用豬藍耳病疫苗對全部母豬和公豬進行免疫,基礎免疫進行2次,間隔3周,以後每隔5個月免疫1次。 2、種源控制。嚴禁到豬藍耳病疫區購買種豬或商品豬,規模飼養場應堅持自繁自養,慎重引種。 3、加強飼養管理。及時清除並無害化處理豬的糞、尿,嚴格消毒制度,每2周全場大消毒一次,每週一至二次帶豬消毒。豬場儘量做到全進全出,改善豬舍環境。 4、加強豬瘟、口蹄疫等的免疫工作。定期開展免疫抗體監測,根據免疫抗體消長規律和免疫程式及時免疫。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