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600243053435
-
2 # 使用者7385326370204
抓意象明意境是解讀詩歌鑑賞題的重要切入點,風是古代詩歌中最為常見的意象。風有四季之別,有方向之分,它們所蘊含的意義差別很大。
東風一般代指春風。“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在詩人筆下,東風等同於春天,“東風面”即是“春光無限”,這萬紫千紅的景象憑藉的是春風之力。“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海棠花在春風吹拂中透出華美的容光。春天的典型景象便是百花爭妍,所以“東風”總是和花結合在一起。春天充滿著生機,孕育著希望,自然景象美不勝收,借東風來表達喜悅之情是很常見的。但美好的事物總是不長久,於是又有了借東風表達對春天逝去的傷感,抒發相思離別之情。“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東風力竭,連百花也凋謝了,以春天的惜別烘托別離的苦痛,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小樓“東風”帶來了春天的資訊,也喚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悵,囚居異邦的愁緒,這種哀愁猶如一江春水綿綿無盡。
有一句俗語:“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彷彿是天生的對立,西風通常代指秋風,如果說東風象徵著“樂”,那麼西風就蘊涵著“悲”。兩者截然迥異。秋風是蕭瑟凜冽之風,正如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所寫,秋風所至,草木枯黃,萬物凋零,因而西風總是和愁苦結合在一起。詞人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其中“簾卷西風”暗含淒冷之意,抒發的是相思之苦。同樣,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淨沙·秋思》著力表現遊子的羈旅之思,前三句寫到了九種景物,其中最具悲涼色彩的“西風”功不可沒,雖然它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無處不留痕跡,“西風”映襯著“古道”“瘦馬”“夕陽”,色調昏暗蕭索,很容易讓人感到淒涼哀傷,於是“西風”又代指遊子之愁。
古代詩家特別鍾情於東風與西風,因為春秋兩季是最富有詩情的季節,最能觸動詩人的心絃。傷春與悲秋是詩歌裡永恆的主題。 中國大部地處季風氣候區,夏季盛行南風,如《觀刈麥》“農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詩中說在一夜之間,溼熱的南風似乎就吹熟了小麥。冬季盛行北風,它往往伴隨著嚴寒和冰雪。如《詩經》中有“北風其涼。雨雪其雱”,“雱”是雨雪下得很大的意思。又如高適的“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岑參的“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都是塞北風光,都是紛紛揚揚的大雪,北風席捲大地,送走了大雁,連堅勁的白草都被颳得折斷了。同時北風通常也稱朔風,如“朔風厲嚴寒,陰氣下微霜”“殘雪暮還結,朔風晴更寒”。
綜上所述,東南西北之風正好基本對應著春夏秋冬四季,其中南風與北風多是客觀描寫,與方向有一定關聯;而東風與西風往往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它們與風向關係不大,當然也不可一概而論。如杜牧《赤壁》中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此處的“東風”便是東來之風。
-
3 # 假如我有一顆透明心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的《春日》寫出了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緻,詩中“東風”也就是春風。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觀刈麥》中表達出夏天南風吹來,農田裡一片欣欣向榮。“南風”即夏風。
古詩中的“西風”即秋風,常用來表達秋天樹木蕭條,落葉紛飛,大多包含著悲涼落寞的色彩。如晏殊《蝶戀花》中“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北風”在古詩中代表冬風,象徵著冬天的肅殺凜冽之意,但詩人也常藉此表達堅強,豪邁的情懷。明代于謙的《北風吹》中“北風吹,能幾時”,表達了大義凜然,自持節操的情懷。
回覆列表
古文中,東南西北四風代表季節,因為古中國的地理環境影響了文化意識,所以不同季節的風各不相同。
東春,西秋,南夏,北東。
地理位置決定了風向,也決定了四季風的表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