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7910715749940

    家,居也,從宀。豭聲省。”段注:“豢豕之生子多,故人居處借用其字,久而忘其字之本義,使引申之義的冒據之。”然段注亦有未達。劉寶楠《論語正義》:“宀者,交覆深屋。廟之象。”《說文》:“宔,宗廟宔也。從宀,主聲。”主者,為祭祀而所立之象徵先祖之屍(像)或神主。筆者上古時代“家”即“宔”,也即“豕”是“主”也。葉舒憲先生謂許慎《說文》之義當是家的神聖意義淡化以後的說法。其說甚然。家者,中華文化血脈綿延不絕、薪火相傳而不息之本。家即祖廟、神廟也,後人以訛傳訛,遂貽笑方家

  • 2 # 使用者2416499836712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中說:“宀為屋也”;“豕為豬也”,兩字合寫為“家”字。說明有家就有豬,無豬不成家,可見中國古代人民養豬非常普遍。明朝時偉大的醫藥家李時珍說:“豬為天下畜。”除個別少數民族外,至今全世界各地都有飼養,而且是飼養最多的家畜。

    最初,我們的祖先是在樹上“架木為巢”的。大約7000多年前,他們轉到地上蓋木房子為屋,並開始馴養野獸為家畜,豬就是人們最早飼養的家畜。為了防止外來的侵襲,那時房子的結構一般是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做豬圈。因此,凡是有“豬圈”的地方,也住著人,有“豬圈”,也就是有“人家”的標誌。後來經過演變,“家”的“豬圈”這一本義消失了,“人的住所”這個含義卻保留了下來。

    隨著社會發展,“家”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周代以男為家,以女為室,有家(夫)有室(婦),叫做“成家”;春秋戰國時期,“家”又發展為學術流派,如儒家、墨家、百家爭鳴等;後來,“家”又用來指有專門學問或技能的人,如作家、書法家、專家;另外,“家”也用作量詞,如一家人。

    另:凡有寶蓋頭的字大都與房屋、家居等有關,比如教室的“室”,本來的意思是房屋,後來專指內室;宇宙的“宇”,最初指屋簷;宇宙的“宙”最初意思是棟樑,後來詞義擴大,“宇宙”便指整個空間。

    “國”字經常和“家”字連用。在甲骨文裡,“或”字是“國”字的最初文字。“或”字裡的“口”表示範圍,“一”表示土地,“戈”是指手拿兵器以保衛國家,表示武力。經過演變,“或”字外加了一個框,強呼叫武裝力量守衛自己的邊界,這就是當時的“國”(嘿嘿,應該是繁體的國,俺機子裡沒有)字了。古時候大國稱為“邦”小國稱為“國”。現在,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都稱其為“國”。

  • 3 # 雲中雨86215285

    “家”字是會意字。它的外部像房子的形狀,中間的部分像“豕”形,“豕”就是豬。上古時代生產力低下,打獵捕食的偶然性很大,生活沒有保障。因此人們多在屋子裡養豬備食,以防饑荒,房子裡有豬就成了人家的標誌。豬也是很早被馴化的動物之一,在古人看來,光有棲身之處還不算真正有家,還要加上豬才行。有豬的家,才算富足安定。這就是古人造“家”的由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IG小樂言上調一隊後,寧王感受到了危機,日夜兼程拼命訓練,戰績成為亮點,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