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年茶鎮
-
2 # 茶農大叔
鐵觀音是烏龍茶系,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最適合用功夫茶的泡法。
即用蓋碗茶具,然後沖泡,分杯品飲。
泡法自然是先放茶葉,再將開水倒入蓋碗。在倒開水的過程,鐵觀音茶葉會被開水慢慢浸泡,茶葉也會逐漸舒展開,茶香也會被激發出來。
這樣泡出來的鐵觀音,味道是最好的。
-
3 # 著韻
泡功夫茶是先訂量正常是7到8克放入蓋碗中在入開水沖泡,可依個人口感喜好掌握好出水時間,先放茶葉主要是入水的瞬間茶葉劇烈翻滾更容易泡出香氣跟口感,這也是泡功夫茶的次序。大杯泡就無所謂了就是久悶久泡也就不分前後了。但烏龍茶最忌諱大杯泡了,濃,澀便宜茶還會發苦。沒什麼價值體現,
-
4 # 美圖心計
鐵觀音是屬於半發酵烏龍茶類,需要沸水高溫沖泡。
所以為了保證高溫,是需要先放茶葉再注入沸水的。
同時為了保證溫度高,一般需要先將容器用沸水燙一下,一來可以清潔茶具欣賞幹茶香,二來可以預先對茶具升溫,避免冷的茶具吸收了大量熱量而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高溫。
還有茶具選擇上,可以選用紫砂壺這種保溫效果好的茶具來保證沖泡需要的高溫。
沖泡時間上,鐵觀音因為是顆粒狀,比較緊實,不容易泡開,所以一般有洗茶的步驟,就是快速注入沸水,然後馬上倒出來,大概有兩三秒鐘
正常沖泡的時候,第一二次大概靜置5秒鐘,第三四次大概8秒鐘,第五六次大概15秒鐘
當然這不是標準,根據個人飲茶習慣,茶葉的緊實程度和投茶量等可以適當調整,不過一般不會超過1分鐘。
-
5 # 國家高階評茶師
你好,謝謝邀請!鐵觀音屬於烏龍茶中的青茶類,屬半發酵茶,而且葉張肥厚成熟度較高,香氣型別多為高沸點的香氣物質,為了展示其特殊花香或韻味和滋味的醇厚度,沖泡前必須先溫杯,也就是用滾開的沸水先燙洗泡茶的容器,再放鐵觀音,然後用100度沸滾開水沖泡。
鐵觀音屬半發酵茶,製作工藝複雜,一部分茶多酚已經發生氧化聚合,即有綠茶的清香又有紅茶的醇厚,鐵觀音的葉張肥厚成熟度較高,香氣型別多為高沸點的香氣物質,為了展示其特殊花香及韻味和滋味的醇厚度,必須用100度沸滾開水沖泡,為了保證沖泡時溫度足夠高,在沖泡前必須先將泡茶的容器用滾燙的沸水快速燙一遍,即可以預先溫杯又可以清潔茶具。燙好容器後,把鐵觀音放入容器中,再用100度沸滾開水沖泡。溫度夠高,香氣物質揮發充分,香氣馥郁如梅似蘭,滋味成分溶出更充分,滋味更加醇厚鮮活,一入口就好像千萬個神奇的物質“鑽”進牙縫,直入喉根底部,兩腮生津,舌面象似被覆蓋了一層薄薄的滑膜,醇厚鮮活。使得鐵觀音在沖泡後獲得最佳的品質風味。
現在我簡單介紹一下鐵觀音的泡法:
1.白鶴沐浴(洗杯):用開水洗淨茶具。
2.觀音入宮(落茶):把鐵觀音茶放入茶具。
3.懸壺高衝(沖茶):把滾開的水提高衝入茶壺或甌杯中。
4.春風拂面(刮泡沫):用壺蓋或甌蓋輕輕颳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潔淨,第一遍沖掉。
5.韓信點兵(倒茶):第二泡10-15秒後的茶水沏入公道杯,茶水倒到少許時要一點一點均勻地滴到各歐杯裡(第3次15-18秒;第4次20-25秒;第5次25-30秒;可以隨著次數增加時間加長)。
6.關公巡城(點茶):把公道杯裡的茶湯依次巡迴注入小的茶杯裡。
7.鑑嘗湯色(看茶):觀賞杯中茶水的顏色。
8.品啜甘霖(喝茶):乘熱細啜,先聞其香,後嘗其味,邊喝邊聞。
-
6 # 雲想茗茶
泡烏龍茶中的鐵觀音時有很多講究,我們要注意按步驟慢慢來。
我們把水燒開之後,要先用滾燙的開水清洗一下泡茶所需的茶碗、過濾網,還有喝茶用的杯子。高溫燙洗過的茶具還帶著溫度,可以更好地激發鐵觀音本身的優點。
接著,將準備好的鐵觀音茶葉放入用開水沖洗乾淨的茶碗當中,再以開水沖泡。其實不止是鐵觀音,還有烏龍茶中的武夷巖茶等,裡面所含有的芳香物質只有在高溫沖泡下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因此用高溫100℃的水沖泡為宜。
記住,第一次沖泡過後的鐵觀音茶湯不要喝,可以用來再次清洗一下茶具,這個過程也叫作醒茶。記住,這個過程很重要,一定不能省略。
接下來第二泡的時候還是用煮沸的水沖泡,浸泡差不多十幾秒左右就可以出湯品嚐了,接下來的泡數里,浸泡的時間要稍微延長一些。
-
7 # 茶鄉巧雲
我是來自中國茶葉第一鎮感德鎮,高檔鐵觀音主要生產區的茶農。
回答您的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先把茶葉放到蓋碗裡,然後沸水倒入蓋碗
第二個問題:第一次浸泡時間可以比較隨便,因為第一遍基本上不喝,為什麼不喝呢?
第一次沖泡時,是為了讓葉片舒展,洗去茶葉表面的浮灰,使茶能夠達到最佳的沖泡狀態,所以第一遍一般用來醒茶。
第二遍,可以泡差不多在10秒左右,然後根據茶葉的型別和個人口感來調整接下去每泡茶的浸泡時間,一般要求要浸泡越來越久。
回覆列表
如果是功夫茶的話,先放茶葉然後在倒入水
看用什麼容器泡了
功夫茶的話你要秒出也可以坐杯也可以
如果拿大茶缸泡的話,茶葉會浸在水中
這樣可以酌情控制投茶量
一般80-125ML的蓋碗我們投茶7-8g
然後誰開了倒入蓋碗中
然後出湯到公道
在分倒在品茗杯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