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通俗科學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少看到有同一品種的動物相互殘食。事實上,除非在食物極端匱乏的狀態下,獅子才有可能會吃已經死亡的獅子。在一般條件下即使雄獅之間爭奪獅王寶座而喪命,獲勝方一般不吃戰敗方的屍體,更多的情況下都不會殺死對方!自然界中比較常見的同類相食是蛇類,不過也是在不同蛇類之間進行,很少有同一品種的蛇相食。對於這個問題,有些動物行為學家認為同類之間有一種“類似的氣味”可能導致食用同類的屍體就像咬一口自己身上的肉一樣不舒服。還有些動物學家認為這是一種進化出來的行為,如果同類相食,那麼在殘酷的生存鬥爭下這個種群更容易淘汰,這僅僅是一種進化本能!

  • 2 # 水星不逆

    動物之間是否存在捕食同類?

    答案是肯定的。捕食同類的現象在自然界很普遍的存在著,人們會認為同類相食是因為極端飢餓等特殊環境條件下才會發生。但實際上,自然界中一般情況下,同類相食也經常發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蛇類的相食行為。

    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不同種的蛇這間,同種蛇,甚至有直系血緣關係的蛇也存在這種現象。例如一窩蛇蛋中孵出的小蛇中存在死蛇,母蛇會毫不猶豫的將死蛇吞食。

    是否只有蛇類等爬行動物會同類相食?

    昆蟲界最著名的同類相食事件就是螳螂了。雌性在交配的同時會一點一點的吃掉雄性!(蜘蛛也會這波操作)雄性螳螂由於體格本就弱於雌螳螂,再加上交配的體能消耗,根本無法反抗(可能人家是自願的呢?)

    吃了自己的配偶的雌螳螂就有更多的能量來生育下一代(男性就該養家餬口。嗯,主要是餬口)

    很多魚類會吃掉自己剛生的卵,有人解釋說是因為:魚只有7秒的記憶嘛,它忘了那是自己的寶寶。其實,魚只是單純的餓了,它區分不出自己的寶寶跟平時的食物有什麼不同。

    (ps:當然也有些魚麻麻只是單純的把卵放在嘴裡孵化,並不是想吃掉)

    還有高等的哺乳動物也存在同類相食,比如非洲的獅子。當一個獅群裡出現一隻新的獅王時,為了讓母獅們儘快進入繁殖狀態以養育自己的後代,它會咬死並吃掉老獅王的孩子。

    其實,就算是自稱是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存在這種現象。南洋的熱帶雨林中有些土著會吃掉自己死掉的親人,應該是種儀式。

    華夏曆史中在饑荒年代,也有易子相食的記載。

    (ps:有傳聞在五胡亂華時期,羯族人就將漢族人稱為“兩腳羊”。將戰俘製作成人肉乾)

    同類相食有哪些危害?

    這就不得不提到病理學中著名的“瘋牛病”事件了。

    瘋牛病最早發現於英國,最早是由於人類將屠宰剩餘的牛骨加工後加入到牛飼料中,以補充牛的營養,本想著這也算是廢物利用了,但這也間接導致了原本是食草動物的牛同類相食了。

    (牛:我只想安安靜靜的吃草啊~)

    那這與瘋牛病又有什麼關係呢?

    瘋牛病的致病原是朊病毒,朊病毒只是小團的蛋白質。是利用正常細胞中氨基酸排列順序一致的蛋白進行復制的小團蛋白質。蛋白質居然也能像DNA、RNA這些遺傳物質一樣進行復制,這本身就很嚇人了,而且還是利用正常細胞中氨基酸排列順序一致的蛋白進行復制。當人食用被瘋牛病汙染的牛肉時就會患病,還有某些海島土著人會食用死者內臟,由於該島土著人有食用死者遺體內臟的習俗,故該病高發。而且由於其結構非常簡單,朊毒體的複製傳播都較細菌、病毒更快,人類目前根本無法針對性治療。

    所以朊病毒根本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病毒,它彷彿就像是被寫入基因中的一段程式。當生物體出現同類相食行為時,這段基因就被激活了一般,使這“小團蛋白質”開始自我複製,最終生物體因精神錯亂而死亡,死相十分恐怖。

    (可能是上帝從基因的層面反對同類相食這種現象)

    總結一下

    捕食同類在自然界是很常見的現象。這種現象並不僅在於一些惡劣特殊環境下才發生。普通情況下也可以發生。

    生物體捕食同類是為了獲取食物,獲得額外的營養,增加生存機會。

    但這種現象常見但並不多見,捕食同類對族群的整體存活不利。所以才會有“瘋牛病”朊病毒這種被寫入基因的機制進化出來。

    所以不管是捕食同類的行為還是進化出反同類相食的機制,生物都只是為了基因的延續、為了生存罷了。

  • 3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同類相食包括將同一物種的另一個個體的全部或部分作為食物食用。食用同一物種,或表現出同類相食的行為,是動物界常見的生態相互作用,1500多個物種已被記錄存在同類相食行為。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人類的食人行為都是有據可查的。

    在營養不良的環境中,隨著個體轉向其他同種個體作為額外的食物來源,同類相食率會增加。同類相食行為控制著物種數量,因此隨著潛在競爭的減少,食物、住所和領土等資源變得更加容易獲得。儘管同類相食行為可能對個體有益,但已經表明同類相食行為的存在降低了整個種群的預期存活率,並增加了親屬的風險。

    其他負面影響可能包括隨著宿主遭遇率的增加,病原體傳播的風險增加。然而,同類相食現象並不像人們曾經認為的那樣,僅僅是由於極度的食物短缺或人為/非自然條件造成的,而且在許多物種的自然條件下也可能發生。

    同類相食現象在水生物中似乎尤為普遍,在水生生態系統中,多達90%的生物在生命週期的某個階段都參與了同類相食活動。同類相食不僅限於食肉物種,它也發生在食草動物和腐食動物身上。繁殖同類相食通常是指雌性在交媾前、交媾期間或交媾後吃掉雄性。其他形式的同類相食包括體型結構的同類相食和宮內同類相食。

    動物透過行為、生理和形態上的適應進化,以降低個體物種的同類相食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有女團KDA,那麼如果出男團你支援哪四個人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