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家孩子總欺負幼兒園一桌子的比他弱小點的孩子,跟她說了很多次不要欺負弟弟妹妹都說不聽,怎麼破?
11
回覆列表
  • 1 # 小馬快跑國際早教

    近幾天,一部花樣展示各種“家庭不幸”的電視劇《都挺好》頻頻上熱搜,特別是最近的“哥哥打妹妹”劇情將整部劇推向了高潮。

    追劇的爸爸媽媽應該都知道,由於二嫂“被撤職”的誤會,加上過去三十多年的仇怨堆積,二哥明成就把妹妹明玉打進了醫院,明玉要起訴明成故意傷害罪,而依據明玉的受傷情況,明成至少要被判三年的牢獄之災。

    從劇情可以看出,明玉和明成不僅關係不好,還一直都是從小打到大!

    教育孩子可以說是父母一生的事業,對於劇中令人咬牙切齒的二哥人設來說,孩子從小就仗著人頭大、父母疼愛等原因,就經常欺負自家的兄弟姐妹或是其他小夥伴,對孩子來說真的好嗎?

    答案當然是:不!

    從小愛欺負人的孩子是天生的嗎?到底是因為基因遺傳還是家庭教育因素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總是需要一定的肌膚觸碰,才能讓他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如果一個孩子在孩童時期與父母的肢體接觸比較少,那麼在慢慢長大之後可能會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特別粘人,極度渴望接觸、渴望愛;另一種是會透過暴力等方式來建立與別人的聯絡與紐帶。

    因此,如果孩子喜歡欺負其他小夥伴,會因為喜歡的玩具“暴力”欺負隔壁家的孩子,父母就需要反思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了。

    喜歡欺負別人的孩子也可能存在過往被欺負的經歷。

    比如經常被隔壁力氣大的孩子痛打的弱小孩子,長大之後也會延續這種“以大欺小”的暴力;經常被父母偏心對待的孩子會欺負弟弟妹妹;或者是被高年級孩子欺負的低年級小孩,等到他們到了高年級就會延續這種欺凌的作風。

    曾有過被欺負經歷的孩子很容易成為欺凌者,他們會想辦法擺脫內在的攻擊衝動,但是採取的方法是把這種衝動發洩在比他們年幼和弱小的孩子身上。

    這樣的孩子往往無法對任何富有同情心的傾聽者哭訴和談論這些經歷,因為他們幾乎沒辦法從被欺凌的心理創傷中走出來,也沒有人幫助他們想辦法停止攻擊下一個受害者。

    孩子存在暴力行為也可能與家庭的基因遺傳有關係。

    美國一位神經犯罪學教授的著作《暴力犯罪的大腦檔案》上曾提到,科學家曾對一個荷蘭家族進行研究,這個家族的成年男性都是重罪犯,在對他們的基因進行檢測之後發現,這個家族的男性X染色體都存在缺失。

    而後也有很多科學實驗也證實了,孩子存在暴力行為,與家庭的基因存在一定關係。

    愛欺負人的孩子多半都是因為沒有在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欺負人成為他發洩自身情緒的一個方式,一個沒有被打過的孩子是不會去打別人的,而一個會打人的孩子,他的生活環境中肯定會有不好的榜樣讓他模仿。

    一個從小被打到大的孩子對父母絕對不會存在愛,他們通常對自己沒有信心,又自卑又自大,因此透過欺負別人來顯示自己很強。

    他們在小的時候,缺乏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常常覺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他們會天然地認為“我的就是我的,你的還是我的”,因此,遇到自己認為的“強勁對手”,那就是舉起小手“打”!

    習慣欺負人的孩子,他們從欺負人的過程中獲得了自我滿足感和力量感,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如何機智地讓孩子從中脫離出來?

    杜絕無效的懲罰

    對於喜歡欺負別人的孩子,很多時候父母總會直接懲罰孩子。事實上,懲罰孩子並沒有太好的效果。

    就比如把一個剛剛犯錯的孩子關在屋子裡自我反省,孩子在這段時間琢磨的可能不是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是計劃著如何繼續欺負人。

    避免從小過分寵溺孩子

    雖然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是孩子正常的發展階段,但父母也不能放任孩子,如果孩子經常喜歡搶別人家孩子的玩具,可以在下次帶孩子去別人家玩的時候,帶上孩子喜歡的玩具,讓孩子學會彼此分享交換,而不是互相搶奪玩具。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儘量避免過分寵溺孩子,將孩子的行為特殊化,不要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感”。

    轉移孩子注意力

    日常生活中,一旦發現孩子正要舉手打人時,父母要堅決制止孩子的行為,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陪伴孩子,跟他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因為你想玩那個玩具,但是他不給你,其實你可以拿你的玩具跟他交換,一起玩對吧?”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行為和感受被認同,能夠平靜且耐心地聽你講下去,不會繼續被憤怒的情緒支配。

    給予孩子足夠的愛

    對於愛欺負人的孩子,父母要教育孩子欺負人這種行為是錯誤的,關注孩子的社交問題,引導孩子正確地表達情緒和感受。

    ━ ━ ━ ━ ━

    孩子的性格與品行,很大程度上還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導與管教,孩子愛欺負人的暴力傾向只會越來越嚴重,造成的後果將不堪設想。

    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而不是一面各種語言行為暴力,一面又要求孩子知書達理、禮貌待人。

    漫漫育兒路,孩子是調皮搗蛋、愛欺負人的熊孩子,還是善於社交、人緣廣泛的幸福孩子,關鍵就在於父母是否擁有正確的家庭觀念和教育模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蒲松齡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