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他考試時,一時不好寫開頭,就亂寫:"自二柳夾泉以來,"其實這是他在路上看到一眼泉兩旁有兩棵柳,考官不知道,以為他寫的是典故,而自已不知道,就送了他"柳泉居士"這個稱號.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號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縣(今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人,清朝文學家。世稱聊齋先生。他的遠祖曾為元代總管;明萬曆以來,蒲氏家族“科甲相繼”,雖不顯貴,也算是詩書門第。可是到了蒲松齡的父輩,已家勢衰微,他的父親蒲盤(pán)不得不棄讀經商。蒲盤有子四人,“為寡食眾,家以日落”,乃為兒子析居,每人授田二十畝。蒲松齡從此獨立生活,“居惟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小樹叢叢,蓬篙滿之”,狼嗥鼠鳴,境況蕭然。(蒲松齡《述劉氏行實》,以下引文不署主名者,均為蒲作。)薄產不足自給,蒲松齡一生,只能“賣文為活,廢學從兒。納稅傾囊,愁貧任婦”(《呈石年張縣公俚謠序》)。 蒲松齡自幼由父親教讀,“經史皆過目能了”。學習八股文之餘,“輒喜東塗西抹,每於無人處時,私以古文自效”(《聊齋丈集·自序》)。十九歲時,“初應童子試,即以縣、府、道三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得到學使施閏章的賞識,說他下筆有神,文有異香。科舉以時藝試士,視詩為魔道。蒲松齡少年意氣,入泮之次年卻與同邑友朋結“郢中詩社”,把盞吟詩,寄興風雅。青年時代的蒲松齡,就有自己的個性和自己的追求。 蒲松齡三十一歲時,因鄉試受挫,應同邑進士、揚州府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聘,協辦文案,充當幕賓,遠離家鄉,出遊江淮。當時淮揚地區連年水災,民不聊生。在作幕期間,他親眼看到了官府的黑暗、豪紳的貪殘以及人民的苦難。“新聞總入狐鬼史,斗酒難消塊磊愁。”(《十九日得家書感賦,呈孫樹百劉孔集》,見《聊齋偶存草》)蒲松齡往往把現實所激起的憂憤,傾注在《聊齋志異》的創作之中。淮南水鄉雖與齊魯山色異趣,但難以消除蒲松齡的內心惆悵:“獨上長堤望翠微,十手心事計全非。”(《堤上作》)歲月蹉跎,坎坷潦倒,前途茫然,不如歸去。康熙十年(1671)秋,蒲松齡毅然擺脫作幕生涯,回到了家鄉。 南遊歸來,蒲松齡屢設帳於縉紳之家;而在同邑西鋪畢際有家,時間最長,設館三十年,才歸老家居。畢際有是明代尚書畢自嚴之子,清代順治乙酉(1645)拔貢,曾任揚州府通州(今南通市)知州,於康熙十八年歸田。畢家有石隱固、綽然堂、效樊堂諸勝,更有一座藏書甚富的“萬卷樓”,為蒲松齡讀書和寫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授徒之餘,蒲松齡繼續撰寫《聊齋志異》,還曾編過《莊列選略》,“惟與弟子輩閉門歎賞,而又不敢出以示人”(《〈莊列選略〉小引》)。他對文學的追求似乎更加執著和勤奮。畢際有似乎也能夠理解蒲松齡的坎坷遭遇和狂放不羈。他們兩個詩酒論文,相處甚得。蒲松齡《哭畢刺史》詩有云:“海內更誰容我放,泉臺無路望人歸。”看來他是把畢際有當作窮途知己的。 康熙四十八年(1709)歲暮,蒲松齡撒帳回家,從此結束了塾師生活。雖然“聊齋有屋僅容膝”,不能與畢家的綽然、效樊諸堂相比,但畢竟是自己的故居,他垂老歸來,“心境閒暇夢亦適”(《斗室》),感到無比快慰。 康熙四十九年(1710),蒲松齡七十一歲高齡,才補了個歲貢生,他不免啼笑皆非。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的夫人劉氏去世,蒲松齡悲痛欲絕,親撰《述劉氏行實》,寄託哀思。自此,他格外孤寂,每每“對酒無歡只欲愁”(《哭畢刺史》)。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蒲松齡也辭世而去,享年七十六歲。 蒲松齡一生著作很多,詩、文、詞、賦、戲曲、俚曲等均有佳作,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為其代表作,藝術成就達到古代文言小說的高峰。另有《聊齋詩集》《文集》等。
據說,他考試時,一時不好寫開頭,就亂寫:"自二柳夾泉以來,"其實這是他在路上看到一眼泉兩旁有兩棵柳,考官不知道,以為他寫的是典故,而自已不知道,就送了他"柳泉居士"這個稱號.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號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縣(今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人,清朝文學家。世稱聊齋先生。他的遠祖曾為元代總管;明萬曆以來,蒲氏家族“科甲相繼”,雖不顯貴,也算是詩書門第。可是到了蒲松齡的父輩,已家勢衰微,他的父親蒲盤(pán)不得不棄讀經商。蒲盤有子四人,“為寡食眾,家以日落”,乃為兒子析居,每人授田二十畝。蒲松齡從此獨立生活,“居惟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小樹叢叢,蓬篙滿之”,狼嗥鼠鳴,境況蕭然。(蒲松齡《述劉氏行實》,以下引文不署主名者,均為蒲作。)薄產不足自給,蒲松齡一生,只能“賣文為活,廢學從兒。納稅傾囊,愁貧任婦”(《呈石年張縣公俚謠序》)。 蒲松齡自幼由父親教讀,“經史皆過目能了”。學習八股文之餘,“輒喜東塗西抹,每於無人處時,私以古文自效”(《聊齋丈集·自序》)。十九歲時,“初應童子試,即以縣、府、道三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得到學使施閏章的賞識,說他下筆有神,文有異香。科舉以時藝試士,視詩為魔道。蒲松齡少年意氣,入泮之次年卻與同邑友朋結“郢中詩社”,把盞吟詩,寄興風雅。青年時代的蒲松齡,就有自己的個性和自己的追求。 蒲松齡三十一歲時,因鄉試受挫,應同邑進士、揚州府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聘,協辦文案,充當幕賓,遠離家鄉,出遊江淮。當時淮揚地區連年水災,民不聊生。在作幕期間,他親眼看到了官府的黑暗、豪紳的貪殘以及人民的苦難。“新聞總入狐鬼史,斗酒難消塊磊愁。”(《十九日得家書感賦,呈孫樹百劉孔集》,見《聊齋偶存草》)蒲松齡往往把現實所激起的憂憤,傾注在《聊齋志異》的創作之中。淮南水鄉雖與齊魯山色異趣,但難以消除蒲松齡的內心惆悵:“獨上長堤望翠微,十手心事計全非。”(《堤上作》)歲月蹉跎,坎坷潦倒,前途茫然,不如歸去。康熙十年(1671)秋,蒲松齡毅然擺脫作幕生涯,回到了家鄉。 南遊歸來,蒲松齡屢設帳於縉紳之家;而在同邑西鋪畢際有家,時間最長,設館三十年,才歸老家居。畢際有是明代尚書畢自嚴之子,清代順治乙酉(1645)拔貢,曾任揚州府通州(今南通市)知州,於康熙十八年歸田。畢家有石隱固、綽然堂、效樊堂諸勝,更有一座藏書甚富的“萬卷樓”,為蒲松齡讀書和寫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授徒之餘,蒲松齡繼續撰寫《聊齋志異》,還曾編過《莊列選略》,“惟與弟子輩閉門歎賞,而又不敢出以示人”(《〈莊列選略〉小引》)。他對文學的追求似乎更加執著和勤奮。畢際有似乎也能夠理解蒲松齡的坎坷遭遇和狂放不羈。他們兩個詩酒論文,相處甚得。蒲松齡《哭畢刺史》詩有云:“海內更誰容我放,泉臺無路望人歸。”看來他是把畢際有當作窮途知己的。 康熙四十八年(1709)歲暮,蒲松齡撒帳回家,從此結束了塾師生活。雖然“聊齋有屋僅容膝”,不能與畢家的綽然、效樊諸堂相比,但畢竟是自己的故居,他垂老歸來,“心境閒暇夢亦適”(《斗室》),感到無比快慰。 康熙四十九年(1710),蒲松齡七十一歲高齡,才補了個歲貢生,他不免啼笑皆非。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的夫人劉氏去世,蒲松齡悲痛欲絕,親撰《述劉氏行實》,寄託哀思。自此,他格外孤寂,每每“對酒無歡只欲愁”(《哭畢刺史》)。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蒲松齡也辭世而去,享年七十六歲。 蒲松齡一生著作很多,詩、文、詞、賦、戲曲、俚曲等均有佳作,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為其代表作,藝術成就達到古代文言小說的高峰。另有《聊齋詩集》《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