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生地姚墟和諸馮的區別:
最先提出舜生姚墟的是《尚書》。據東漢學者應劭《風俗通義》所載:“按《尚書》:舜生姚墟。”對應劭引《尚書》此句,清代以前學者多不引用,亦不予評論。到了清代,乾嘉學者多有議論判斷。段玉裁在《撰異》一書中認為此句為《今文尚書》之語,當在《堯典》“有鰥在下,曰虞舜”句下。林春溥在《古書拾遺》中認為此句是《尚書》的佚文。而陳壽祺認為此句應在《大傳定本》之中。不管是哪種意見,反映出此句在東漢之前尚在《尚書》一書之中,儒家之徒無不知之。所以大家都不認為應劭是標新立異或節外生枝,故也無人評論。 此外,西漢緯書《孝經援神契》引用了《尚書》“舜生姚墟”這句話,但後來學者引用此句時,都把《尚書》二字去掉,直接引為《孝經援神契》“舜生姚墟”,這和東漢緯讖之學被列入官學,且和五經並行的大勢有關,故不必再說是《尚書》之語。兩漢時代,“舜生姚墟”已是無可爭辯的歷史定論。 第一個對姚墟定出地理方位地望的還是應劭。其在《風俗通義·墟》下雲:“姚墟在濟陰城陽,顓頊之墟,閼伯之墟是也。”應劭不但把姚墟定在濟陰城陽縣,而且還指出姚墟是顓頊之墟,閼伯之墟。且不論顓頊與帝嚳的兒子閼伯是什麼關係,僅就顓頊而言,他是舜的遠祖這是眾所周知的史實。按《史記·五帝本紀》:“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喬牛,喬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可知舜是顓頊的第七代孫。他如《呂梁碑》:“舜祖幕,幕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喬牛,喬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其中無句望一世。《左傳·昭公八年》:“陳,顓頊之族也。”舜後為陳,可知顓頊仍是舜的遠祖(應是母系遠祖)。《禮記·檀弓下》疏雲:“凡舊居皆曰墟。”《左傳·昭公十七》年疏雲:“虛者,久居之處也。”這樣看,姚墟不僅是舜的出生地,而且還是舜之始祖顓頊的舊居。顯然舜這一支顓頊後裔,是世守祖居的一支。對誕生帝顓頊和帝舜的聖地姚墟,應劭說在濟陰郡城陽縣,那麼其具體位置又在何處呢? 據《漢書·地理志》濟陰郡共九縣,城陽(亦作成陽)是其中之一。在城陽縣下載:“有堯冢、靈臺,《禹貢》雷澤在西北。” 《水經注·瓠子河》下載:“瓠河又右經雷澤北,其澤藪在大城陽縣故城西北一十餘里,昔華胥履大跡處也。其陂東西二十餘里,南北一十五里,即舜所漁也。澤之東南即成陽縣,故《史記》曰:武王封弟叔武於成。應劭曰:其後乃遷於成之陽,故曰成陽也。《地理志》曰:成陽有堯冢、靈臺,今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於城為西南,稱曰靈臺,鄉曰崇仁,邑號修義,皆立廟。”據此可證成陽城在雷澤東南十餘里,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和靈臺。但酈道元沒有確定姚墟在成陽縣的具體位置。 到了唐初,李世民之子魏王李泰,根據隋以前歷代《圖經》所記撰《括地誌》,在濮州雷澤縣下雲:“濮州雷澤縣,本漢城陽縣,在州東南九十一里。《地理志》雲,成陽屬濟陰郡。”知唐雷澤縣即漢城陽縣,因隋唐置濮州而將雷澤縣劃歸濮州。又云:“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姚墟在濮州雷澤縣東十三里。《孝經援神契》雲:帝舜生姚墟。”至唐中期,官方地理書為姚墟確定了方位,唐憲宗宰相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在濮州雷澤縣下又載:“姚墟在縣東十三里。舜生姚墟。”這是對《括地誌》記載的肯定。 宋初官方地理著作《太平寰宇記》濮州條亦載:“姚墟在雷澤縣東十三里。按《援神契》曰:‘帝舜生於姚墟。’應劭曰:‘姚墟於雷澤相近。’”這裡引用應劭語,意指姚墟與雷澤的地屬關係。此外《太平御覽》也雲:“濮州姚墟有二井,是舜井也。以物投一井,即二井水皆動。[舜]耕之歷山,漁雷澤即此。”該書作者是宋初大學者李昉,所記之井當為不虛。南宋寧宗時大型類書《記纂淵海》記載:“雷澤亦顓頊之城,在州城內;[雷澤]本夏澤,以其有雷神故名。……姚墟在州南,舜生姚墟即此。”南宋學者王應麟《玉海》也雲:“濮州姚墟有二井,是舜井也。” 此後 《大明一統志·東昌府濮州下》載:“姚墟在濮州東南九十里。《援神契》曰:‘舜生姚墟。’應劭曰:‘姚墟與雷澤相近,後世稱為堯城。’”清朝乾隆年《山東通志》之濮州下:“姚城在故雷澤城東十三里,亦名姚墟。” 以上是歷代關於舜生姚墟的諸多記載和分析,諸多的結論仍然是把姚墟指向古菏濮地區。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姚墟與諸馮地理方位的交叉。
舜生地姚墟和諸馮的區別:
最先提出舜生姚墟的是《尚書》。據東漢學者應劭《風俗通義》所載:“按《尚書》:舜生姚墟。”對應劭引《尚書》此句,清代以前學者多不引用,亦不予評論。到了清代,乾嘉學者多有議論判斷。段玉裁在《撰異》一書中認為此句為《今文尚書》之語,當在《堯典》“有鰥在下,曰虞舜”句下。林春溥在《古書拾遺》中認為此句是《尚書》的佚文。而陳壽祺認為此句應在《大傳定本》之中。不管是哪種意見,反映出此句在東漢之前尚在《尚書》一書之中,儒家之徒無不知之。所以大家都不認為應劭是標新立異或節外生枝,故也無人評論。 此外,西漢緯書《孝經援神契》引用了《尚書》“舜生姚墟”這句話,但後來學者引用此句時,都把《尚書》二字去掉,直接引為《孝經援神契》“舜生姚墟”,這和東漢緯讖之學被列入官學,且和五經並行的大勢有關,故不必再說是《尚書》之語。兩漢時代,“舜生姚墟”已是無可爭辯的歷史定論。 第一個對姚墟定出地理方位地望的還是應劭。其在《風俗通義·墟》下雲:“姚墟在濟陰城陽,顓頊之墟,閼伯之墟是也。”應劭不但把姚墟定在濟陰城陽縣,而且還指出姚墟是顓頊之墟,閼伯之墟。且不論顓頊與帝嚳的兒子閼伯是什麼關係,僅就顓頊而言,他是舜的遠祖這是眾所周知的史實。按《史記·五帝本紀》:“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喬牛,喬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可知舜是顓頊的第七代孫。他如《呂梁碑》:“舜祖幕,幕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喬牛,喬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其中無句望一世。《左傳·昭公八年》:“陳,顓頊之族也。”舜後為陳,可知顓頊仍是舜的遠祖(應是母系遠祖)。《禮記·檀弓下》疏雲:“凡舊居皆曰墟。”《左傳·昭公十七》年疏雲:“虛者,久居之處也。”這樣看,姚墟不僅是舜的出生地,而且還是舜之始祖顓頊的舊居。顯然舜這一支顓頊後裔,是世守祖居的一支。對誕生帝顓頊和帝舜的聖地姚墟,應劭說在濟陰郡城陽縣,那麼其具體位置又在何處呢? 據《漢書·地理志》濟陰郡共九縣,城陽(亦作成陽)是其中之一。在城陽縣下載:“有堯冢、靈臺,《禹貢》雷澤在西北。” 《水經注·瓠子河》下載:“瓠河又右經雷澤北,其澤藪在大城陽縣故城西北一十餘里,昔華胥履大跡處也。其陂東西二十餘里,南北一十五里,即舜所漁也。澤之東南即成陽縣,故《史記》曰:武王封弟叔武於成。應劭曰:其後乃遷於成之陽,故曰成陽也。《地理志》曰:成陽有堯冢、靈臺,今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於城為西南,稱曰靈臺,鄉曰崇仁,邑號修義,皆立廟。”據此可證成陽城在雷澤東南十餘里,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和靈臺。但酈道元沒有確定姚墟在成陽縣的具體位置。 到了唐初,李世民之子魏王李泰,根據隋以前歷代《圖經》所記撰《括地誌》,在濮州雷澤縣下雲:“濮州雷澤縣,本漢城陽縣,在州東南九十一里。《地理志》雲,成陽屬濟陰郡。”知唐雷澤縣即漢城陽縣,因隋唐置濮州而將雷澤縣劃歸濮州。又云:“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郭外西北,姚墟在濮州雷澤縣東十三里。《孝經援神契》雲:帝舜生姚墟。”至唐中期,官方地理書為姚墟確定了方位,唐憲宗宰相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在濮州雷澤縣下又載:“姚墟在縣東十三里。舜生姚墟。”這是對《括地誌》記載的肯定。 宋初官方地理著作《太平寰宇記》濮州條亦載:“姚墟在雷澤縣東十三里。按《援神契》曰:‘帝舜生於姚墟。’應劭曰:‘姚墟於雷澤相近。’”這裡引用應劭語,意指姚墟與雷澤的地屬關係。此外《太平御覽》也雲:“濮州姚墟有二井,是舜井也。以物投一井,即二井水皆動。[舜]耕之歷山,漁雷澤即此。”該書作者是宋初大學者李昉,所記之井當為不虛。南宋寧宗時大型類書《記纂淵海》記載:“雷澤亦顓頊之城,在州城內;[雷澤]本夏澤,以其有雷神故名。……姚墟在州南,舜生姚墟即此。”南宋學者王應麟《玉海》也雲:“濮州姚墟有二井,是舜井也。” 此後 《大明一統志·東昌府濮州下》載:“姚墟在濮州東南九十里。《援神契》曰:‘舜生姚墟。’應劭曰:‘姚墟與雷澤相近,後世稱為堯城。’”清朝乾隆年《山東通志》之濮州下:“姚城在故雷澤城東十三里,亦名姚墟。” 以上是歷代關於舜生姚墟的諸多記載和分析,諸多的結論仍然是把姚墟指向古菏濮地區。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姚墟與諸馮地理方位的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