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者有49人,馮惟訥為第一總纂,李攀龍等人作序。該書在博採舊聞新事的基礎上,主要依據《通志》、《齊乘》、《少陽乘》等史籍纂輯而成。全書有圖、表、志、傳四種體例,共分18卷,43目。系統記述了上自三皇五帝,下到當朝數千年的史蹟,言簡意賅,考證精確,條次有序,查詢容易,堪稱宏文鉅製,不失為善本。建國後,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據寧波天一閣所藏嘉靖本,於1965年影印出版。最近,青州市檔案局又重新影印出版。
萬曆《青州府志》
從萬曆五十三年(1615年)開始編纂,青州知府王家賓倡導,鍾羽正為總纂,先後有府學、縣學的教官共13人參加,歷時一年,於次年編成,共20卷。這部府志,因有鍾羽正主持,質量極高,古人評價該書“不虛美,不溢錄,綜其事,傳其人”,為專家們所讚譽。此志,北京圖書館僅藏孤本,吉林大學藏有殘本4卷。
清朝康熙年間共有三本府志
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下詔,令各地都要修志。青州知府崔俊遂命青州所屬14州縣分別提供資料。第二年,由崔俊擔任主修,鍾諤、李煥章具體負責,綜合各地資料,編纂而成。全書20卷,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刊印發行。現北京圖書館藏有原本。此後,先後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兩次增修青州府志,但未刊行,僅有抄本。
咸豐《青州府志》
從道光十九年(1839年)開始修纂,一直到咸豐九年(1859年)才完成,歷時20年。有4任知府主修,最後由毛永柏“終其業”。編纂者也前後數易其人。全書64卷,青州知府毛永柏、益都知縣徐順昌都為之作序。徐順昌的序言稱,該志“博收之而不使之煩,節取之而不傷於簡,實事求是,有美必彰”。其體例之嚴、斷制之精,棄取之當,考證之確,均超過了以前的地方誌,不愧是一部“數經損益”的志乘佳作。
益都縣誌,以明朝萬曆年間知縣田仰主修的最早。雖然歷代歷朝都有編纂,但流傳下來的僅有三部,即:萬曆《益都縣誌》、康熙《益都縣誌》和光緒《益都縣圖志》。
萬曆《益都縣誌》
修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8年),當年成書,由益都知縣田仰纂修。田仰任益都知縣時,正逢蝗災,農田顆粒不收,災民遍地,竟至“人相食”。田仰悉心籌劃,全力救災,渡過了難關。兩年後,“黎民樂業,訟庭清簡”。田仰不僅政績突出,而且注重文教,不遺餘力,精心編志。歷經10個月,纂成了益都自置縣以來的第一部縣誌。該部縣誌共9卷,內容廣泛,疆域、山川、戶口、人物、風俗乃至城池、廨宇、井邑、先賢遺蹟等無不具備。鍾羽正、趙秉忠等皆有序言。趙秉忠的序言對該志高度評價,說:“文章爾雅,聲貌明融。發至言於短引,寄長嘯於微詞,妙損益於諸家,舒藻思於哲匠。大無夸毗,小無網漏,喜無溢美,慨無磯聲,得志法矣。”可惜,這部縣誌已失傳,僅在北京圖書館存有殘本。
康熙《益都縣誌》
由知縣陳食花奉命主修,鍾諤、李煥章等分別編纂,僅三個月就編成。共有14卷,康熙十二年(1673年)刊印。因時間倉促,且出自多人之手,所以“文辭簡略,訛脫遂多”。
光緒《益都縣圖志》
始修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完成於1907年,歷時17年。由兩任知縣張承燮、李祖年先後主修,旌賢書院主講法偉堂為總纂,孫文楷校補。1907年刊行面世。該志共54卷,圖4卷,計32幅。這部志書,圖文並茂,內容浩繁,收集了青州晚清以前的各種珍貴史料。並集前代修志的經驗,博採眾長,繁簡得當,是人們研究青州歷史的重要依據。今青州圖書館、檔案館等多處都有收藏。
寫者有49人,馮惟訥為第一總纂,李攀龍等人作序。該書在博採舊聞新事的基礎上,主要依據《通志》、《齊乘》、《少陽乘》等史籍纂輯而成。全書有圖、表、志、傳四種體例,共分18卷,43目。系統記述了上自三皇五帝,下到當朝數千年的史蹟,言簡意賅,考證精確,條次有序,查詢容易,堪稱宏文鉅製,不失為善本。建國後,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據寧波天一閣所藏嘉靖本,於1965年影印出版。最近,青州市檔案局又重新影印出版。
萬曆《青州府志》
從萬曆五十三年(1615年)開始編纂,青州知府王家賓倡導,鍾羽正為總纂,先後有府學、縣學的教官共13人參加,歷時一年,於次年編成,共20卷。這部府志,因有鍾羽正主持,質量極高,古人評價該書“不虛美,不溢錄,綜其事,傳其人”,為專家們所讚譽。此志,北京圖書館僅藏孤本,吉林大學藏有殘本4卷。
清朝康熙年間共有三本府志
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下詔,令各地都要修志。青州知府崔俊遂命青州所屬14州縣分別提供資料。第二年,由崔俊擔任主修,鍾諤、李煥章具體負責,綜合各地資料,編纂而成。全書20卷,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刊印發行。現北京圖書館藏有原本。此後,先後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兩次增修青州府志,但未刊行,僅有抄本。
咸豐《青州府志》
從道光十九年(1839年)開始修纂,一直到咸豐九年(1859年)才完成,歷時20年。有4任知府主修,最後由毛永柏“終其業”。編纂者也前後數易其人。全書64卷,青州知府毛永柏、益都知縣徐順昌都為之作序。徐順昌的序言稱,該志“博收之而不使之煩,節取之而不傷於簡,實事求是,有美必彰”。其體例之嚴、斷制之精,棄取之當,考證之確,均超過了以前的地方誌,不愧是一部“數經損益”的志乘佳作。
益都縣誌,以明朝萬曆年間知縣田仰主修的最早。雖然歷代歷朝都有編纂,但流傳下來的僅有三部,即:萬曆《益都縣誌》、康熙《益都縣誌》和光緒《益都縣圖志》。
萬曆《益都縣誌》
修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8年),當年成書,由益都知縣田仰纂修。田仰任益都知縣時,正逢蝗災,農田顆粒不收,災民遍地,竟至“人相食”。田仰悉心籌劃,全力救災,渡過了難關。兩年後,“黎民樂業,訟庭清簡”。田仰不僅政績突出,而且注重文教,不遺餘力,精心編志。歷經10個月,纂成了益都自置縣以來的第一部縣誌。該部縣誌共9卷,內容廣泛,疆域、山川、戶口、人物、風俗乃至城池、廨宇、井邑、先賢遺蹟等無不具備。鍾羽正、趙秉忠等皆有序言。趙秉忠的序言對該志高度評價,說:“文章爾雅,聲貌明融。發至言於短引,寄長嘯於微詞,妙損益於諸家,舒藻思於哲匠。大無夸毗,小無網漏,喜無溢美,慨無磯聲,得志法矣。”可惜,這部縣誌已失傳,僅在北京圖書館存有殘本。
康熙《益都縣誌》
由知縣陳食花奉命主修,鍾諤、李煥章等分別編纂,僅三個月就編成。共有14卷,康熙十二年(1673年)刊印。因時間倉促,且出自多人之手,所以“文辭簡略,訛脫遂多”。
光緒《益都縣圖志》
始修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完成於1907年,歷時17年。由兩任知縣張承燮、李祖年先後主修,旌賢書院主講法偉堂為總纂,孫文楷校補。1907年刊行面世。該志共54卷,圖4卷,計32幅。這部志書,圖文並茂,內容浩繁,收集了青州晚清以前的各種珍貴史料。並集前代修志的經驗,博採眾長,繁簡得當,是人們研究青州歷史的重要依據。今青州圖書館、檔案館等多處都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