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南老A
-
2 # 使用者謝衛先
孟子在《魚我所欲也.告子上》中闡明瞭自己極其重要的人生主張——“捨身取義”。孟子先透過形象的比喻認為生如同魚,義如同熊掌,當這兩者只能“二選一”時,因為熊掌(義)比魚(生命)價值大的多,因而必然選擇熊掌(義)。為什麼這樣地選擇是正確的呢?他舉出了人面臨餓死(失去食物)和活下去(得到食物)的選擇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他在這裡所舉的例證主要是說明“人活著必須有尊嚴”,只是不同型別的人對“尊嚴”有不同的標準。這則事例雖然也能形象表達什麼是義,在失去尊嚴地活著和有尊嚴地死去中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義)。但由於受到時代和人生經歷的限制其實孟子所說的“義”只能算是“小義”,而不能稱為真正地“大義”!“小義”僅僅局艱於自我,而“大義”則跳出自我,與民族大義、國家前途及人民幸福安寧結合在一起。 其實“義”發展到當代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義有孟子所說的個人在社會上所恪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操守(小義),也包含“以天下蒼生幸福”為己任的“大義”。在“大義”中有面臨拯救別人生命毫不畏懼地直面生死考驗和危險(如勇於同手持兇器行兇的歹徒搏鬥、抓小偷、抓流氓,同危害大家安全和社會安寧的壞人壞事作鬥爭);為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不惜犧牲生命(如消防人員、下水堵極危險的管湧,駕駛燃燒可能隨時發生爆炸的車輛駛離人群等),在民族危亡之際與侵略者殊死戰鬥的戰士們,為了國家和人民不計個人得失,完全自覺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名利、物質條件、親情乃至生命)一心為國的科研人員及相關工作人員,參與各種危險測試和排險人員,為國守衛邊防和為保境安民不惜流血犧牲的軍人等等。義的表現形式極其豐富多彩。正是這人世間形形色色的“義人”和“義事”,生活才如此的美好溫馨,人世間才會有無數個動人瞬間!孟老先生若您有幸生於今日之中國,你將何等地感動何等地激滿懷啊!
-
3 # 金剛一樣的堡壘
孟子提倡君子應該做到“仁民而愛物”,認為每個人都具備善良天性和良好品德,如果能夠保持善性和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那麼“人皆可為堯舜”。
孟子一生堅信真理,對如何做人有著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論述與闡釋,他堅定不移的勸善、不言放棄的精神給人以啟迪和鼓舞。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生命而要義。
在這裡,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捨生取義”的主張。記得革命先烈李大釗說:“人生的目的,在於發展自己的生命。
也有為發展生命而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這裡的“發展生命”應指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義”。 為了“義”,可以捨棄“生”,“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革命前輩多如此,當代英烈也是層出不窮,商丘的張環禮、李學生就是新時代“捨生而取義”者也。 然而,“取”“舍”之間的關係,不僅僅存在於“生”和“義”中,更多的卻表現在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面。 例如,一邊是住高樓大廈、吃山珍海味;一邊是住茅屋吃糠菜,到底是取前者還是取後者?革命烈士方誌敏是這樣回答的:“為了國家的革命事業,我毫不稀罕那華麗的大廈,卻寧願居住在卑陋潮溼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卻寧願吞嚼刺口的苞慄和菜根;不稀罕把柔軟的鋼絲床,卻寧願住在豬欄狗窠似的住所!”這是正確對待生活享受的一個典型。
現在不是也有許多“仁人志士”實踐著嗎?看看“二零零四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吧!他們能成為時代的最強音符,決不是偶然的。
回覆列表
透過對比論證,舉例論證論證捨生取義的道理。
孟子先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生命而要義。
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捨生取義”的主張。
為了使這種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著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簞”是古代盛飯的圓形竹籃,“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爾”是大聲呼喝著,“蹴爾”是用腳踢著。
《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捨生取義。孟子性善,自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就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及教育,不做有悖禮儀的事。孟子對這一思想,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的精華,影響深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