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淘票票舉行了個戰略釋出會,說了自己未來三年的戰略規劃,從這個釋出會我們可以看到淘票票未來的發展方向。
劃取關鍵詞:「中國最大的使用者觀影決策平臺」,和「一站式電影宣發平臺」。
一個一個聊。
你在看電影之前會先上哪個平臺看評分?
相信看這篇文章的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會選擇豆瓣。而淘票票這句「成為中國最大使用者觀影決策平臺」的口號,頗給人一種要超越豆瓣電影的雄心壯志感。
開啟淘票票的影片詳情頁,可以看到分為觀眾評分和 V 淘推薦度兩項,而 V 淘推薦度則來自多位專業評委的評分。以《頭號玩家》為例,做出評分的觀眾人數達到 165 萬人次。
而貓眼的評分項主要都來自觀眾,其中點入「口碑」能看到具體的觀眾熱評和觀眾畫像,方便使用者透過與自己相似人群的評分來做更好的參考。只可惜,此前貓眼的評分還是分為觀眾評分和專業評分兩列的,不過後面因為一些不可言說的原因便取消了。其中給《頭號玩家》做出評分的貓眼使用者人數超 58 萬人。
再回來看豆瓣,還是以同一部電影為例子,寫下豆瓣評分的逾 37 萬用戶。
儘管豆瓣依然是眾多電影愛好者和文藝青年心中的白月光,但與以售票為主業務的平臺相比,使用者量依然是小巫見大巫。售票平臺的優勢在於,它知道使用者什麼時候剛看完電影,看完哪一部電影。平臺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它能夠在使用者買完票看完電影,走出電影院的那一瞬間彈出通知:電影好看嗎?來順手打個分吧。
點進通知,評個星級,打兩句話甚至不打字,對使用者來說花得力氣並不多,所以淘票票和貓眼的評分量要遠超豆瓣。
據艾媒諮詢釋出的報告顯示,2017 年上半年,有分享觀影感受意願的線上購票使用者佔了 75.2%,而其中 37.1% 的人會把觀影感受釋出在購票 app 之上。
當我們想要看一部老電影或是看更多用心的影評時,選擇的依然會是豆瓣,因為其內容和使用者沉澱程度更強。但脫離我們本身的視角,放到實際售票場景中來看,有許多的人只是想週末看個電影消遣或是逛街經過影院順便消耗時間,對他們來說,開啟淘票票或是貓眼,瞄一眼評分選個看著還行的,付款買票,這才是最常見的使用者觀影決策流程。而這些看著不那麼走心的人,恰巧正是票房的主要貢獻者。
從出票份額來看,根據易觀的資料,2017 年 Q3,貓眼出票額佔 52.5%,淘票票出票額佔 34.44%。但從觀眾評分數量來看,淘票票的評分數卻更高,因此我猜測淘票票使用者分享觀影感受或者打分的意願更強,這大概與社群使用者運營的努力有很大關係。
但淘票票也知道自己的觀眾評分在專業度上先天不足。於是它引入了 V 淘,透過影評人或是相關從業者的評分來填補使用者對專業影評的需求。儘管目前來看,V 淘的內容數量還沒有達到我預期,但看得出來淘票票的評分系統在國內已經算比較豐富的了。
而「實現使用者運營平臺、片方營銷平臺和大資料平臺三維聯動」也從側面印證了,淘票票需要做好使用者運營並做更大,因為它已經確定了接下來商業變現的新方向,即為電影片方公司服務,做宣傳發行。
「燈塔平臺」這個詞聽著有點玄乎,乍一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不過直接說「一站式電影宣發平臺」就很好理解了。
這就是阿里想提供給電影片方公司的一條龍服務,更好的服務,只為客戶爸爸能砸更多的錢。
這與淘寶和京東的內容平臺誕生過程有些相似,先是作為銷售平臺吸聚使用者及評價內容,再孵化出一個新的內容平臺,鼓勵使用者釋出更多深度的商品體驗內容,並透過這個平臺拿到廠商的廣告投放。不過與淘寶和京東不同的是,阿里的燈塔平臺對內容產出的可控性更高,對於電影發行和營銷的可服務專案也更為多樣化。
我還記得《芳華》上映的那段時間,每次一點開支付寶的淘票票入口,必定會彈出《芳華》的海報;檢視熱映影片的時候,《芳華》也列於前位。毫無疑問,售票平臺本身給電影的曝光和資源,對其票房的影響是極大的。
李捷在釋出會上說道。售票服務+推薦資源+大量的使用者資料,這是購票平臺的優勢,淘票票利用了這部分優勢,將其轉化為自己商業化的一條大路。
目前國內幾家售票平臺都在售票之外有做其他更多的商業化動作。貓眼做投資和發行,娛票兒做投資、電影製作、IP 開發等,百度糯米主要做投資,而淘票票在投資之外,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發行和營銷上。
電影的宣傳和發行方式正在改變,在資本的引領下,觀眾可能會越來越容易被帶著看完預告片、海報和文章分析之後,再被帶著花錢買了票。無需平臺跳轉,簡直一步到位。
昨天淘票票舉行了個戰略釋出會,說了自己未來三年的戰略規劃,從這個釋出會我們可以看到淘票票未來的發展方向。
釋出會上,阿里巴巴影業集團高階副Quattroporte、淘票票Quattroporte李捷釋出了淘票票未來三年戰略佈局,即:成為中國最大的使用者觀影決策平臺,實現使用者運營平臺、片方營銷平臺和大資料平臺三維聯動,推動並實現中國電影的線上宣發智慧化。同時,依託阿里巴巴構建的商業生態版圖,為電影片方和宣發公司服務的一站式電影宣發平臺——「燈塔」在現場「點亮」,被正式宣佈啟用。劃取關鍵詞:「中國最大的使用者觀影決策平臺」,和「一站式電影宣發平臺」。
一個一個聊。
中國最大使用者觀影決策平臺能成嗎?你在看電影之前會先上哪個平臺看評分?
相信看這篇文章的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會選擇豆瓣。而淘票票這句「成為中國最大使用者觀影決策平臺」的口號,頗給人一種要超越豆瓣電影的雄心壯志感。
開啟淘票票的影片詳情頁,可以看到分為觀眾評分和 V 淘推薦度兩項,而 V 淘推薦度則來自多位專業評委的評分。以《頭號玩家》為例,做出評分的觀眾人數達到 165 萬人次。
而貓眼的評分項主要都來自觀眾,其中點入「口碑」能看到具體的觀眾熱評和觀眾畫像,方便使用者透過與自己相似人群的評分來做更好的參考。只可惜,此前貓眼的評分還是分為觀眾評分和專業評分兩列的,不過後面因為一些不可言說的原因便取消了。其中給《頭號玩家》做出評分的貓眼使用者人數超 58 萬人。
再回來看豆瓣,還是以同一部電影為例子,寫下豆瓣評分的逾 37 萬用戶。
儘管豆瓣依然是眾多電影愛好者和文藝青年心中的白月光,但與以售票為主業務的平臺相比,使用者量依然是小巫見大巫。售票平臺的優勢在於,它知道使用者什麼時候剛看完電影,看完哪一部電影。平臺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它能夠在使用者買完票看完電影,走出電影院的那一瞬間彈出通知:電影好看嗎?來順手打個分吧。
點進通知,評個星級,打兩句話甚至不打字,對使用者來說花得力氣並不多,所以淘票票和貓眼的評分量要遠超豆瓣。
據艾媒諮詢釋出的報告顯示,2017 年上半年,有分享觀影感受意願的線上購票使用者佔了 75.2%,而其中 37.1% 的人會把觀影感受釋出在購票 app 之上。
當我們想要看一部老電影或是看更多用心的影評時,選擇的依然會是豆瓣,因為其內容和使用者沉澱程度更強。但脫離我們本身的視角,放到實際售票場景中來看,有許多的人只是想週末看個電影消遣或是逛街經過影院順便消耗時間,對他們來說,開啟淘票票或是貓眼,瞄一眼評分選個看著還行的,付款買票,這才是最常見的使用者觀影決策流程。而這些看著不那麼走心的人,恰巧正是票房的主要貢獻者。
從出票份額來看,根據易觀的資料,2017 年 Q3,貓眼出票額佔 52.5%,淘票票出票額佔 34.44%。但從觀眾評分數量來看,淘票票的評分數卻更高,因此我猜測淘票票使用者分享觀影感受或者打分的意願更強,這大概與社群使用者運營的努力有很大關係。
但淘票票也知道自己的觀眾評分在專業度上先天不足。於是它引入了 V 淘,透過影評人或是相關從業者的評分來填補使用者對專業影評的需求。儘管目前來看,V 淘的內容數量還沒有達到我預期,但看得出來淘票票的評分系統在國內已經算比較豐富的了。
而「實現使用者運營平臺、片方營銷平臺和大資料平臺三維聯動」也從側面印證了,淘票票需要做好使用者運營並做更大,因為它已經確定了接下來商業變現的新方向,即為電影片方公司服務,做宣傳發行。
燈塔是什麼?「燈塔平臺」這個詞聽著有點玄乎,乍一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不過直接說「一站式電影宣發平臺」就很好理解了。
這就是阿里想提供給電影片方公司的一條龍服務,更好的服務,只為客戶爸爸能砸更多的錢。
這與淘寶和京東的內容平臺誕生過程有些相似,先是作為銷售平臺吸聚使用者及評價內容,再孵化出一個新的內容平臺,鼓勵使用者釋出更多深度的商品體驗內容,並透過這個平臺拿到廠商的廣告投放。不過與淘寶和京東不同的是,阿里的燈塔平臺對內容產出的可控性更高,對於電影發行和營銷的可服務專案也更為多樣化。
我還記得《芳華》上映的那段時間,每次一點開支付寶的淘票票入口,必定會彈出《芳華》的海報;檢視熱映影片的時候,《芳華》也列於前位。毫無疑問,售票平臺本身給電影的曝光和資源,對其票房的影響是極大的。
傳統的宣發分離模式已過時,打廣告、搶排片這種單一的拉動,無法有效推動觀眾走進影院,欣賞影片……網際網路生態下的電影市場,正在轉型,需要更為智慧化、系統化和精準化的宣發模式。李捷在釋出會上說道。售票服務+推薦資源+大量的使用者資料,這是購票平臺的優勢,淘票票利用了這部分優勢,將其轉化為自己商業化的一條大路。
目前國內幾家售票平臺都在售票之外有做其他更多的商業化動作。貓眼做投資和發行,娛票兒做投資、電影製作、IP 開發等,百度糯米主要做投資,而淘票票在投資之外,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發行和營銷上。
電影的宣傳和發行方式正在改變,在資本的引領下,觀眾可能會越來越容易被帶著看完預告片、海報和文章分析之後,再被帶著花錢買了票。無需平臺跳轉,簡直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