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王陽明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被稱為儒學“第一完人”,他的心學是明代中期以後最有影響力的儒家學派。從理論淵源來看,王陽明的心學繼承了先秦儒學和宋代理學思想,汲取了孟子的“心”思、禪宗的“心”境和陸九淵的“心”本思想,這些。

    王守仁

    孟子的“心”思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將“心 ”與治理國家聯絡起來,指的是百姓對君王的擁戴之心,比如“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另一方面,心也表現為對正義、公正、善意的追求,比如“仁心”。王陽明汲取了孟子“心”思學說中的後一種,即“心”之良善,在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包含在其中,“心”即包含了“良知”,熊十力曾評價“儒者之學,唯有陽明善承孟子。”另外,王陽明早年鑽研佛學,受到了禪宗“明心見心見性”的闡發,這一“明心見性”也影響到了他的心學。王陽明看到了陸九淵“本心”與程朱理學的分歧點,因而結合了陸九淵的“心”學和朱熹的“理”學,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心”學體系。

    王守仁題跋像

    在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偏重於對心體的闡發,強調的是良知的真誠,在孟子“心以言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心即理也”,在王陽明看來,“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理”即在於心中,凸顯的是“心”的作用和地位。此外,王陽明還倡導“學貴得之心”,也就是說,王陽明主張透過個體內在的良知來認識世界、感悟世界,並藉此作出道德抉擇,這就衝破了程朱理學的束縛作用,倡導個人的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帶動了明中晚期的個性解放思潮。王陽明主張本體與工夫的統一,他的“致良知”便是最好的反映,“良知”被賦予了本體的意義,“致”可理解為是後天的工夫,也就是說良知為人們的道德追求提供了內在根據,但要完全呈現出來還需要藉助後天的工夫。

    王守仁故居

    不過,王陽明的心學思想還是側重於內在的反省,忽視了對外向性的認知,也就是輕視了知識的學習,因而受到了許多學者的批評。因而在明中後期興起了王學修正運動,對王學進行修正和反思,因而催生出了“顯學”。

    參考文獻:

    張祥浩、陳怡:《王陽明心學的再認識》,《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11卷第2期。

    姚才剛:《王陽明心學的理論缺失及其對中晚明儒學發展的影響》,《哲學研究》2010年第12期。

    歐陽輝純:《論王陽明心學的理論淵源》,《求知導刊》2016年第7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夏如何選擇高質量的連褲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