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蘭愛跳舞

    聆聽孩子的聲音 您或許有過這種不很愉快的體驗:想讓孩子幹什麼,孩子偏偏不去做,甚至故意唱“反調”。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跟孩子叫勁的現象比比皆是。昔日那個乖巧、聽話、可愛的小小孩兒 ,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成了小小行動家。一方面家長為此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為面對這“半大不小”的“小大人”,如何尋找到一個“教養平衡點”感到苦惱。面對“長大”的孩子,常聽到家長髮出“哎呀,盼著孩子長大,可是長大了就學會氣人了”的抱怨和“孩子沒有小的時候可愛”的感慨! 造成家長與孩子叫勁的原因很多,成人不能尊重、理解孩子,甚至將孩子的年齡特點當做缺點,是造成家長與孩子之間叫勁的原因之一。孩子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獨特的特點,而我們成人由於不瞭解孩子的年齡特點,也忘記了我們童年時代的所思所想,不經意間,往往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和標準去衡量、看待兒童。而由此,“教育陷入惡性迴圈:不尊重孩子→孩子情緒不良→有意做出不良行為(進行挑釁或報復)→進一步不尊重孩子(懲罰)→孩子做出更加不良的行為。”(見《如何避免與孩子叫勁的尷尬局面》) 其實,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幼兒會出現逆反心理:兩三歲的孩子學會說不,四五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五六歲的孩子會用反問與質問來和我們“理論”……這些表現恰恰說明兒童心理發展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有了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決策能力。 孩子思維敏捷,語言犀利,不喜歡做的事,會用富有邏輯性的語言迴應、反駁,家長朋友被自己稱之為“升級版”的孩子堵得啞口無言,難免起急、冒火,但您有沒有想到,這恰恰說明孩子在長大呀!能抓住對方的“把柄”,機智地反駁,說明孩子的思維水平、語言水平又上了一個臺階。更何況我們大人也有許多言行不一致的地方,有不守承諾的時候,怎麼能怪孩子們抓住“把柄”還擊呢。如果我們做家長的都能以這樣的心態或這樣的眼光去看待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多一些反思和調整,或許,家庭教育中出現的一些衝突與問題會峰迴路轉,我們與孩子之間會少一些不必要的頂撞,而多幾分理解甚至是欣賞。

  • 2 # 野原小新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完全是自我為中心的,是家裡地位高的“小皇帝”,容不得別人拒絕、聽不得別人說不,全世界他最大,他想怎樣就怎樣,對人對事的時候缺乏同理心和界限感。

    孩子如果一直被挑剔,從來沒有被父母接納,生活中總是聽到父母說:“你怎麼笨得連這個也不會做”“你真是沒用”“隔壁家的傻兒子都比你強,早知道就不應該要你”諸如此類的話,孩子就會挫敗感很強。根據巴普洛夫高階神經活動的特性分類來看,神經活動型別強型-不平衡型的孩子就容易變成極端的反社會型性格,神經活動型別弱型的孩子就容易變成很懦弱的性格。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不能接受大人尤其是父母對他說不,是很正常的。然而,接受他人說不,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一課。所以,即便你再覺得抱著你大腿、拽著你衣角的孩子可憐,也不要心軟,因此留在家中陪他。 孩子是非常聰明的,只要嘗試過一次成功了,他就會習得這種“技巧”,用它來控制你。 我還記得兒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每次一送他到園門口,他就摟著我的脖子哇哇哭,簡直傷心欲絕,弄得我也心情沉重、於心不忍。可一旦被老師抱進教室,他瞬間就和小朋友們嗨到一塊兒去了。讓看著監控我心塞不已。

    倘若孩子因為你的拒絕而哭泣,聰明的爸媽,得懂得分辨孩子的傷心是真傷心,還是用傷心作為手段來達成目的!為了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大人說不,咱當爸媽的得從自己做起,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做到三個尊重: 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利 被尊重過的人,是最有機會學會尊重的人。不過,尊重孩子說不,其實挺考驗大人的承受力的。舉個例子,2歲多的孩子,你替他把衣服都穿好了,他還不樂意,哇哇大哭,非得脫下來自己再穿一遍。遇到過類似這樣的事情沒?不可理喻啊有木有?!

    可孩子的不恰好證明了他的成長,也證明他是一個擁有安全感的孩子,不害怕因為對你說不你就不愛他了。這是一顆萌芽——他敢於對你說不,以後他才敢於對惡人惡事勇敢說不。我們應該為他鼓掌。 不過,尊重不等於縱容,所以,除了要尊重孩子的不,也要尊重我們自己和環境。 尊重自己說“不”的權利 朋友跟我說過一件讓他哭笑不得的事,孩子吃飯的時候,菜不小心掉桌上了,她正準備提醒孩子掉桌上就別吃了,結果孩子眼疾手快,撿起菜就塞姥姥嘴裡去了,嘴裡還唸叨著:髒髒,髒髒。原來姥姥平日雖然不許給孩子吃掉桌上的菜,卻都是自己撿起來吃了。 你不尊重自己,孩子哪有機會學習尊重你?!

    比如,當孩子要買一個特別貴的玩具,你確實不想買的時候,對他說不。把你說不的原因告訴他,如果他確實想要這個玩具,還可以鼓勵他自己想辦法努力爭取(當然不是鼓勵他撒潑打滾脅迫你購買)。 孩子可能會生氣、會難過。這恰好是一個機會,教他用正確方式對待他人說不。別人有說不的權利,我們無法強迫別人同意自己的一切要求。當以後再有他人對他說不的時候,他會難過,但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不會因此憤怒,甚而去傷害別人。 尊重環境中的“不” 愛和溺愛之間所差的只有兩個字:規則。 無規矩不成方圓,現代育兒往往太過提倡愛和自由,而忽略了規則的重要性。要檢驗一個孩子有沒有規則意識,只要把他帶到公共場合逛一圈就行了。那些在飛機、火車上肆無忌憚、奔跑吵鬧的孩子,顯然是沒有規則意識的。 規則意識不是一天形成的,需要慢慢地灌輸。至少,孩子在公共場合喧譁吵鬧的時候,得教導他,在不同環境下我們得遵守不一樣的規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京奧運會女排落選賽繞束了嗎?哪12支球隊獲得了參賽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