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36052491525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銑”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於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

    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係。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於是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後人所稱的“東坡提樑壺”,這可謂是最早的紫砂“石銚壺”。

    有文人元素注入的“石瓢壺”,註定在以後的發展中書寫著不尋常的發展歷史。從清代陳曼生創制石瓢壺開始,歷代製作石瓢壺的名家非常多,包括瞿子冶、顧景舟、徐漢棠等;由於不同的壺藝師對石瓢壺的理解不一、審美觀念也有不同,所以歷代留存的石瓢壺風格各異。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石瓢壺,主要包括高石瓢、矮石瓢(漢棠石瓢)、瘦瓢(子冶石瓢)和滿瓢(景舟石瓢)四種。

    漢棠石瓢繼承了顧景舟大師石瓢壺剛勁、挺直的等腰三角形骨架,且更加強調每個點上都有力度,猶如彎曲的鋼絲或彎弓之狀。

    在此基礎上又加了幾分渾厚,添了幾分豐滿,使之有骨有肉,溫潤可愛。線型上則採用直線與弧線的連線方法。壺身口沿下延基本為直線,再往下則與壺體弧線相連。壺嘴前段接近直線,後段則是一段反弧線相連。這樣的處理使得壺嘴更有力度感。前段雖為直線,由於錯覺效果看上去會有一點外擴,正好與傳統石瓢壺嘴外翻成喇叭形之意吻合,只是幅度有所減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推薦的膠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