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鋒芒智庫同相

    2019年知乎在付費會員業務上明顯下了更多功夫。此前不溫不火的讀書會員有了升級版,也開展了多個聯名會員活動,頗有將付費會員作為下一個主要變現增長點的態勢:

    2019年3月8日宣佈與京東達成合作,推出“京知聯名會員”的聯合會員業務,一次購買同時擁有雙方會員權益;3月18日,知乎宣佈上線新的會員體系——“鹽選會員”,全平臺內容與使用者服務進行了多項升級,包括付費內容權益、社群功能權益及會員使用者的身份權益三個維度;5月21日,知乎與線下書店品牌“言幾又”共同推出聯名“言鹽會員”體系,再度拓寬了會員業務範圍。

    說起外界對知乎的質疑,通常圍繞在兩個方面:一是隨著使用者數量不斷爆發,內容質量逐漸變成大雜燴、低質化;二是商業層面對其變現能力的質疑,似乎除了資訊流廣告之外,知乎並未建立起其他多元有效的盈利方式。

    廣告獨木難支,會員付費能否像影片平臺一樣扛旗?

    知乎的商業模式中,廣告無疑是最主要的收入增長點。知乎的使用者規模早已突破2億,這個體量之下的巨大流量自然具備廣告價值。據知乎去年融資釋出的資料,2018年上半年,商業廣告營收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達340%。在資訊流中頻繁出現的外部廣告和知乎live、電子書廣告層出不窮,內容也是五花八門,據知乎自己的廣告介紹顯示,知乎的資訊流廣告也是根據使用者興趣等大資料針對性投放的。

    這體現的是知乎發掘出的具有“獨佔性”的效果廣告優勢,至於這樣做的根本邏輯不難理解——“你有多少次在購買商品之前,去知乎搜尋了相關品牌問題?”知乎建立在購買決策之上的動能是很強的,這也是知乎廣告目前最大的稀缺性。

    網友製作的知乎回答“模板”

    催生知識付費業務對知乎而言看起來是水到渠成的事,但一直沒有做出火花來。2019年知乎對會員的重視是一個新的訊號,這讓人想起另一個行業——“影片平臺”在過去三年走過的路,從廣告營收為主到付費會員即將破億,會員收入佔主力。但使用者是否願意付費,在於平臺能拿得出多少權益服務。

    作為核心的付費內容是延續舊版知乎會員的權益,值得注意的是新增加的社群、身份權益——此前知乎live等知乎付費課程內容,已經很難說在這個市場上有很強競爭力,在得到、喜馬拉雅、分答甚至是豆瓣時間等多方競爭之下,知乎付費同質化嚴重,吸引的購買力越來越有限,知乎把這些花哨的特權拿出來,可以視為對知乎“社群價值”的一次試探。

    只有具備較強社交屬性後,這些社群特權才有可能產生吸引力和價值,因此從早期騰訊的QQ會員、黃鑽到如今的微博會員、B站大會員,在頭像、掛件等各種個性化功能上下功夫拿出來作為會員權益的,都是社交屬性很強或者本身就是社交產品的平臺。知乎具備這樣的特質嗎?

    “社群”知乎的矛盾與獨一無二

    【鋒芒智庫】認為,知乎的社群化不同於微博QQ等社交平臺,反而與B站有相似的地方——知乎透過問答、文章形式對興趣人群進行劃分,並且透過贊同、評論等行動達成互動效果。在知乎推出想法功能後,社群化則更為明顯:在回答問題、撰寫文章時,答主們仍然要為回答這一較為嚴肅的形式考慮,而在想法中,碎片化的資訊流與微博基本沒有區別,只是更為私人化了。

    但這種發展模式,其實是與知乎之前“問答”標籤相悖的——如果不考慮內容質量,“百度知道”這一問答網站或許更接近知乎早期純粹的知識分享目的。

    也就是說,這是知乎從一個“知識問答工具”演變成與他人交流的社群的過程。並且與那些垂直領域的社群不同的是,知乎現在是一個擁有2.2億使用者、3300萬個問題和1.3億個回答的龐大社群,不斷湧入的使用者身上“吃瓜群眾”屬性越來越重,所形成的流量導向勢必影響知乎此前的專業性權威性。

    知乎熱榜

    2018年的世界盃洗腦廣告也被視為知乎完全走向大眾的一個顯眼事件:知乎首位代言人劉昊然手持手機,在純黑背景下對觀眾不厭其煩地重複“你知道嗎?你真的知道嗎?你確定你知道嗎?你真的確定你知道嗎?有問題,上知乎!”

    這其實是知乎的矛盾之處。使用者增長、規模越來越大顯然是件好事,但如何解決隨之而來的內容質量下降導致品牌受損?

    知乎似乎試圖在擁抱大眾的同時透過其他“高舉高打”的方式維持自己知識平臺標籤的權威性:2017年知乎就上線了“親自答”標誌,試圖在問答內容中強調官方資訊;2018年10月,知乎開啟了名為“網際網路洞見者”的新一次網際網路“十問”,馬化騰、徐新、劉慈欣等各行業領軍人物在列;知乎“鹽Club”一年比一年派頭更大,陣容更輝煌……

    但近兩年,大V出走、再次出走的資訊卻層出不窮;親自答越來越多,卻越來越被視為官方營銷手法。

    在2017年組局投資知乎後,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曾經親自在知乎進行討論:“關於內容,我們覺得有一個‘1%定律’:從人群的角度來看,100個人裡面有1個意見領袖。所以關鍵是要做得早,把那1%的意見領袖牢牢抓住,同時還要確保機制公平、上升渠道通暢,讓新使用者也有機會成長為意見領袖——時間的積累就是護城河。”

    但或許更為公正的說法是——這是因為知乎是獨一無二的。與它的外國前輩Quora不同,知乎在規模化、商業化上都早了一步,這其實也就意味著,會員也好、廣告也好、賣書賣課也罷,知乎的商業化仍然需要更多的試探過程。

    只是那個在公開信中表示“在垃圾氾濫的網際網路資訊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資訊是絕對的稀缺品”的知乎可能真的一去不回了,或者更溫和一點說,想要找回那樣的體驗,現在需要費更多的工夫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員工代表的講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