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製建盞的瓷窯均為龍窯。最遲在商代晚期,就已經在中國江南地區出現了龍窯。而至漢代,龍窯開始在浙江、湖北、湖南等地燒製陶瓷時大規模運用,尤以浙江為多。龍窯形狀是一條狹長的甬道,窯身前低後高,好像是一條長龍,故稱“龍窯”。又因其形狀似蛇或蜈蚣,也被人稱為“蛇窯”或“蜈蚣窯”的。
龍窯一般為窯頭、窯室、窯尾三部分組成。窯頭有火門、通風口和火膛。 火膛一般呈半圓形,是燒火的地方,又叫燃燒室,底部用磚或者匣缽等築成通風道,起著相當於爐柵的作用。在窯頭前牆的中間,開有長方形的火門,用來投放柴薪燒窯,火門下設有通風孔,窯室裝坯處是燒成帶。因龍窯的底為傾斜面,故有用磚鋪成階梯狀,以使地面水平而方便放置匣缽柱。兩邊築窯牆,牆中開窯門,裝窯出窯均由窯門出入搬運。
龍窯的窯頂為弧形拱圈結構,頂的兩側各開投柴孔,前後兩孔的間距一般為 1 米左右。燒製陶瓷時,先在火膛點火燒窯,等第一排投柴孔下的坯體接近燒好時,窯頭停止燒火,改由投柴孔投柴燒窯,按此逐段往上燒,燒至窯尾結束。這樣的燒製方式叫“火膛移位”。窯室的末端橫築一堵擋火牆,牆的底部開有幾個煙火弄,窯內的廢氣廢煙均由此向排煙坑排出。擋火牆後面是排煙坑,坑的寬度與窯室相同,排煙坑有的用磚石砌成坑壁,有的直接就是在土裡挖一個坑,結構極其簡單。
而龍窯的“火膛移位”燒製方式,宋應星《天工開物》中亦有描述:“缸窯、瓶窯,不於平地,必於斜阜山崗之上,延長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餘丈,連線為數十窯,皆一窯高一級,蓋依傍山勢,所以驅流水溼滋之患,而火氣又循級透上,其數十方成陶者,其中苦無重值物,合併眾力、眾資而為之也。其窯鞠成之後,上鋪覆以絕細土,厚三寸許。窯隔五尺許,則透煙窗,窯門兩邊相向而開,裝物以至小器,裝載頭一低窯;絕大缸翁裝在最末尾高窯。發火先從頭一低窯起,兩人對面交看火色,大抵陶器一百三十斤,費薪百斤。火候足時,掩閉其門,然後次發第二火,以次結竟至尾雲。”,此種燒製方法有以下優點:
1.結構簡單、取才方便,建造容易。可以依山勢而建,依靠窯頭至窯尾的高度差在窯內形成自然抽力,窯內的熱流和溫度會自然上升。2. 熱利用率高,可以在窯頭點火時,為火膛上位的陶瓷器預熱,節約熱能。在火膛移位後的先前投火點的陶瓷器上的餘熱,可以助燃後一階段的柴薪燃燒。3.燃料適應性強,對燃料的要求範圍寬,適宜松材片、雜材、松毛枝等均可以使用。
建窯的龍窯一般都依山勢而建,且窯頭至窯尾的高度落差較大,這樣設定的好處是能夠在龍窯工作時,由窯頭至窯尾能夠產生足夠的自然抽吸力,使得燃料充分燃燒,為窯室內達到 1300℃的高溫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且,建窯遺址的龍窯,大多窯身較長,最長的達到 130 多米,除了具備上述的優點外,龍窯還具有裝窯容量大,適合多種坯胎的燒製,產品裝燒週期時間較短,從剎火到再次裝窯的時間間隔短等優勢。
進入宋代,鬥茶大興之後,建盞的需求極大,建窯的生產產量也是非常之大,延長窯身的長度,顯然是最簡單而且高效地提高產量的手段,這也是在建窯遺址發現百米以上長度龍窯較多的原因。建窯的窯底採用耐火磚鋪成階梯狀,逐級上升,階梯狀的窯底,水平的地面,便於放置匣缽,方便調整匣缽柱之間的縫隙,利於燒製時熱流均勻地從窯頭向窯尾流動;水平的底面也是能使缽柱穩定直立的保證,不致缽柱在燒製過程中發生傾斜而導致更多的殘次品產生,從而保障了成品率。
由於建盞的生坯強度低,不能直接疊置,而且建盞的釉層較厚,燒製過程中會產生流動,因此,建盞採用一缽一裝的裝燒工藝,匣缽還可以避免燒製時受窯內的火焰和柴薪煙塵的汙染,從而保證建盞釉面的品質,也使建盞不至於在升溫和冷卻時溫度變化較快而導致變形或者損壞。匣缽的形狀一般與建盞的坯胎形相似,這樣可以獲得最大的疊裝密度;匣缽的缽體兩面均要求光滑,且缽體的厚度也近乎一致,這樣的器型和構造,一是可以保證匣缽中的盞在燒製時均勻受熱,二是防止盞的外壁釉面與匣缽燒結而造成廢品。
柴窯受木柴、天氣、利潤等條件的干擾不可能形成同一種燒成氣氛,柴窯完全靠自然通風,普通磚砌築不具備承受高溫的條件,不能採取保溫措施,天冷時窯內進風量大,木柴燃燒好,好窯位溫度高,在好窯位擺放的瓷器燒成質量好,外圍窯位的瓷器則因為溫度低而達不到質量要求,天熱時無風多雨氣壓低,窯內進風量大大降低,因為缺氧木柴燃燒不好,窯內最高溫度很難達到燒成所需要的溫度,因此燒成質量大大下降。
陶瓷是人與金木水火土的藝術,土與水的結合,使坯泥具有剛柔性和可塑性,展示出多姿性感和品質,金屬氧化物與泥水的結合,使釉料色採絢麗,在窯火的作用下,釉面猶如寶光四射的容顏。一件上乘之作,透過器型、著色來表現視覺藝術美,誠然重要。更重要的還是人與金木水火土環環相扣的結合,這就需要在制瓷過程中一道道工匠通力來完成。所以,一件好的這種結合的精品,總是體現了一半天成,一半人意,總是體現了一半人的造化,一半火的造化。
柴窯與氣、電窯不同點有許多,最奇特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地氣、氣壓、氣流、風向的變化,晴天、陰天、雨天、冷天、熱天的變化,都對柴窯火性有影響,而氣窯,電爐不考慮上面因素。
人們常說,水有水性,什麼樣的水,養什麼樣的魚。土有土性,什麼樣的土,長什麼樣的果。火也性,火有火性,什麼樣的火,燒什麼樣的瓷,這是窯工常說的口頭禪。就燒窯而言,火性指什麼?是燃燒過程規律,還是燃燒所產生的光熱。
《陶錄餘論》中有這樣的話,他說燒窯有二: “二為天工,一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
燒製建盞的瓷窯均為龍窯。最遲在商代晚期,就已經在中國江南地區出現了龍窯。而至漢代,龍窯開始在浙江、湖北、湖南等地燒製陶瓷時大規模運用,尤以浙江為多。龍窯形狀是一條狹長的甬道,窯身前低後高,好像是一條長龍,故稱“龍窯”。又因其形狀似蛇或蜈蚣,也被人稱為“蛇窯”或“蜈蚣窯”的。
龍窯一般為窯頭、窯室、窯尾三部分組成。窯頭有火門、通風口和火膛。 火膛一般呈半圓形,是燒火的地方,又叫燃燒室,底部用磚或者匣缽等築成通風道,起著相當於爐柵的作用。在窯頭前牆的中間,開有長方形的火門,用來投放柴薪燒窯,火門下設有通風孔,窯室裝坯處是燒成帶。因龍窯的底為傾斜面,故有用磚鋪成階梯狀,以使地面水平而方便放置匣缽柱。兩邊築窯牆,牆中開窯門,裝窯出窯均由窯門出入搬運。
龍窯的窯頂為弧形拱圈結構,頂的兩側各開投柴孔,前後兩孔的間距一般為 1 米左右。燒製陶瓷時,先在火膛點火燒窯,等第一排投柴孔下的坯體接近燒好時,窯頭停止燒火,改由投柴孔投柴燒窯,按此逐段往上燒,燒至窯尾結束。這樣的燒製方式叫“火膛移位”。窯室的末端橫築一堵擋火牆,牆的底部開有幾個煙火弄,窯內的廢氣廢煙均由此向排煙坑排出。擋火牆後面是排煙坑,坑的寬度與窯室相同,排煙坑有的用磚石砌成坑壁,有的直接就是在土裡挖一個坑,結構極其簡單。
而龍窯的“火膛移位”燒製方式,宋應星《天工開物》中亦有描述:“缸窯、瓶窯,不於平地,必於斜阜山崗之上,延長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餘丈,連線為數十窯,皆一窯高一級,蓋依傍山勢,所以驅流水溼滋之患,而火氣又循級透上,其數十方成陶者,其中苦無重值物,合併眾力、眾資而為之也。其窯鞠成之後,上鋪覆以絕細土,厚三寸許。窯隔五尺許,則透煙窗,窯門兩邊相向而開,裝物以至小器,裝載頭一低窯;絕大缸翁裝在最末尾高窯。發火先從頭一低窯起,兩人對面交看火色,大抵陶器一百三十斤,費薪百斤。火候足時,掩閉其門,然後次發第二火,以次結竟至尾雲。”,此種燒製方法有以下優點:
1.結構簡單、取才方便,建造容易。可以依山勢而建,依靠窯頭至窯尾的高度差在窯內形成自然抽力,窯內的熱流和溫度會自然上升。2. 熱利用率高,可以在窯頭點火時,為火膛上位的陶瓷器預熱,節約熱能。在火膛移位後的先前投火點的陶瓷器上的餘熱,可以助燃後一階段的柴薪燃燒。3.燃料適應性強,對燃料的要求範圍寬,適宜松材片、雜材、松毛枝等均可以使用。
建窯的龍窯一般都依山勢而建,且窯頭至窯尾的高度落差較大,這樣設定的好處是能夠在龍窯工作時,由窯頭至窯尾能夠產生足夠的自然抽吸力,使得燃料充分燃燒,為窯室內達到 1300℃的高溫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且,建窯遺址的龍窯,大多窯身較長,最長的達到 130 多米,除了具備上述的優點外,龍窯還具有裝窯容量大,適合多種坯胎的燒製,產品裝燒週期時間較短,從剎火到再次裝窯的時間間隔短等優勢。
進入宋代,鬥茶大興之後,建盞的需求極大,建窯的生產產量也是非常之大,延長窯身的長度,顯然是最簡單而且高效地提高產量的手段,這也是在建窯遺址發現百米以上長度龍窯較多的原因。建窯的窯底採用耐火磚鋪成階梯狀,逐級上升,階梯狀的窯底,水平的地面,便於放置匣缽,方便調整匣缽柱之間的縫隙,利於燒製時熱流均勻地從窯頭向窯尾流動;水平的底面也是能使缽柱穩定直立的保證,不致缽柱在燒製過程中發生傾斜而導致更多的殘次品產生,從而保障了成品率。
由於建盞的生坯強度低,不能直接疊置,而且建盞的釉層較厚,燒製過程中會產生流動,因此,建盞採用一缽一裝的裝燒工藝,匣缽還可以避免燒製時受窯內的火焰和柴薪煙塵的汙染,從而保證建盞釉面的品質,也使建盞不至於在升溫和冷卻時溫度變化較快而導致變形或者損壞。匣缽的形狀一般與建盞的坯胎形相似,這樣可以獲得最大的疊裝密度;匣缽的缽體兩面均要求光滑,且缽體的厚度也近乎一致,這樣的器型和構造,一是可以保證匣缽中的盞在燒製時均勻受熱,二是防止盞的外壁釉面與匣缽燒結而造成廢品。
柴窯受木柴、天氣、利潤等條件的干擾不可能形成同一種燒成氣氛,柴窯完全靠自然通風,普通磚砌築不具備承受高溫的條件,不能採取保溫措施,天冷時窯內進風量大,木柴燃燒好,好窯位溫度高,在好窯位擺放的瓷器燒成質量好,外圍窯位的瓷器則因為溫度低而達不到質量要求,天熱時無風多雨氣壓低,窯內進風量大大降低,因為缺氧木柴燃燒不好,窯內最高溫度很難達到燒成所需要的溫度,因此燒成質量大大下降。
陶瓷是人與金木水火土的藝術,土與水的結合,使坯泥具有剛柔性和可塑性,展示出多姿性感和品質,金屬氧化物與泥水的結合,使釉料色採絢麗,在窯火的作用下,釉面猶如寶光四射的容顏。一件上乘之作,透過器型、著色來表現視覺藝術美,誠然重要。更重要的還是人與金木水火土環環相扣的結合,這就需要在制瓷過程中一道道工匠通力來完成。所以,一件好的這種結合的精品,總是體現了一半天成,一半人意,總是體現了一半人的造化,一半火的造化。
柴窯與氣、電窯不同點有許多,最奇特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地氣、氣壓、氣流、風向的變化,晴天、陰天、雨天、冷天、熱天的變化,都對柴窯火性有影響,而氣窯,電爐不考慮上面因素。
人們常說,水有水性,什麼樣的水,養什麼樣的魚。土有土性,什麼樣的土,長什麼樣的果。火也性,火有火性,什麼樣的火,燒什麼樣的瓷,這是窯工常說的口頭禪。就燒窯而言,火性指什麼?是燃燒過程規律,還是燃燒所產生的光熱。
《陶錄餘論》中有這樣的話,他說燒窯有二: “二為天工,一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