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古地區名。因黃河經此作南北流向,本區域處於黃河以東,故得名。戰國、秦、漢時,指今山西省西南部,所置河東郡即在這一地區。唐以後則泛指今山西全省。顧炎武《日知錄》雲:“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
河西——古地區名,一作河右。1、《爾雅•釋地》:“河西曰雝州。”春秋、戰國指今陝西、山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史記•秦本紀》:“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2、漢、唐時指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新唐書•兵志》:“天寶盜起,中國用兵,而河西、隴右不守,陷於吐蕃。”3、北朝時或泛指今山西省呂梁山以西的黃河東西兩岸,稱居於這一帶的雜胡為西胡。今泛指黃河以西地區。
河南——古地區名,一般指黃河以南地區。1、戰國時期,韓、魏兩國的河南,指今河南洛陽市一帶。2、指今河南省一帶,《爾雅•釋地》、《周禮•職方》:“河南曰豫州。”3、秦漢時期稱今內蒙古河套以南為河南。4、南北朝時,吐谷渾據有今青海省西南部黃河以南地區為河南,南朝封其為河南王,即稱其境為河南。5、十六國亦將今甘肅西南部黃河以南地區稱為河南,西秦王乞伏乾歸據有其地,自稱河南王。
河北——古地區名。1、泛指今黃河下游以北,陰山、燕山山脈以南,太行山以東之地區;約當今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古冀州地。2、戰國時期又指當時齊國境內黃河以北,即今河北東光、鹽山及山東寧津、樂陵等縣一帶為河北;《戰國策•燕策》有齊“河北不師,所以備燕也”之句,指的即此。
山東——地區名。1、戰國、秦漢時期,通稱華山或崤山以東為山東,與漢代“關東”含義相同。戰國時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史記•秦本紀》:“河山以東強國六。”當時秦東界為華山一線。一般也專指黃河流域,《史記•秦始皇本紀》陳勝“遣諸將徇地,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2、春秋晉國、北魏前期、五代後晉,因居太行山之西,故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史記•晉世家》:“晉兵先下山東。”3、東晉、南朝稱句曲山(茅山)以東三吳(吳郡、吳興、會稽三郡)地區為山東,《南齊書》載三吳民眾響應唐㝢之起義,御史中丞奏:“風聞山東群盜,剽掠列城。”4、金改北宋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二路轄境相當今山東大部、江蘇廢黃河與淮河以北及安徽蕭縣地,總稱山東。元廢二路,於其地置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明置山東省,歷清、民國至今,山東遂成為政區名。
山西——地區名。戰國、秦、漢時稱崤山或華山以西為山西,與當時所謂“關中”同義。楚漢相爭,蕭何鎮守關中,《史記•太史公自序》謂“蕭何鎮撫山西”;正義釋曰:“謂華山以西也。”《漢書•趙充國傳》:“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其後則稱太行山以西為山西。元置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明置山西行中書省,山西遂成為政區名。
河東——古地區名。因黃河經此作南北流向,本區域處於黃河以東,故得名。戰國、秦、漢時,指今山西省西南部,所置河東郡即在這一地區。唐以後則泛指今山西全省。顧炎武《日知錄》雲:“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
河西——古地區名,一作河右。1、《爾雅•釋地》:“河西曰雝州。”春秋、戰國指今陝西、山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史記•秦本紀》:“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2、漢、唐時指今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新唐書•兵志》:“天寶盜起,中國用兵,而河西、隴右不守,陷於吐蕃。”3、北朝時或泛指今山西省呂梁山以西的黃河東西兩岸,稱居於這一帶的雜胡為西胡。今泛指黃河以西地區。
河南——古地區名,一般指黃河以南地區。1、戰國時期,韓、魏兩國的河南,指今河南洛陽市一帶。2、指今河南省一帶,《爾雅•釋地》、《周禮•職方》:“河南曰豫州。”3、秦漢時期稱今內蒙古河套以南為河南。4、南北朝時,吐谷渾據有今青海省西南部黃河以南地區為河南,南朝封其為河南王,即稱其境為河南。5、十六國亦將今甘肅西南部黃河以南地區稱為河南,西秦王乞伏乾歸據有其地,自稱河南王。
河北——古地區名。1、泛指今黃河下游以北,陰山、燕山山脈以南,太行山以東之地區;約當今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古冀州地。2、戰國時期又指當時齊國境內黃河以北,即今河北東光、鹽山及山東寧津、樂陵等縣一帶為河北;《戰國策•燕策》有齊“河北不師,所以備燕也”之句,指的即此。
山東——地區名。1、戰國、秦漢時期,通稱華山或崤山以東為山東,與漢代“關東”含義相同。戰國時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史記•秦本紀》:“河山以東強國六。”當時秦東界為華山一線。一般也專指黃河流域,《史記•秦始皇本紀》陳勝“遣諸將徇地,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2、春秋晉國、北魏前期、五代後晉,因居太行山之西,故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史記•晉世家》:“晉兵先下山東。”3、東晉、南朝稱句曲山(茅山)以東三吳(吳郡、吳興、會稽三郡)地區為山東,《南齊書》載三吳民眾響應唐㝢之起義,御史中丞奏:“風聞山東群盜,剽掠列城。”4、金改北宋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二路轄境相當今山東大部、江蘇廢黃河與淮河以北及安徽蕭縣地,總稱山東。元廢二路,於其地置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明置山東省,歷清、民國至今,山東遂成為政區名。
山西——地區名。戰國、秦、漢時稱崤山或華山以西為山西,與當時所謂“關中”同義。楚漢相爭,蕭何鎮守關中,《史記•太史公自序》謂“蕭何鎮撫山西”;正義釋曰:“謂華山以西也。”《漢書•趙充國傳》:“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其後則稱太行山以西為山西。元置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明置山西行中書省,山西遂成為政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