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嘰裡咕嚕楊媽咪

    孩子本來就單純,做事一板一眼,有的孩子也許是天生的,也許是被爹媽管的太厲害了,就顯得行為有些呆板,所以我們作為家長就要給予正確的引導。

    1.父母對孩子要多鼓勵,讓孩子多參與家庭事物

    2.犯了錯父母不要過度批評,不要讓孩子因為自責失去勇氣

    3.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灌輸孩子做事的不同方法,看的多了自然會懂

    4.多帶她走入人群,不同的人不同的做事方法,時間久了人也就活躍了

    孩子們的行為不是一日造就的,我們要慢慢改善,讓他們渴望與人交流,這樣才能夠更加活潑起來

  • 2 # 隔壁工位的夏媽媽

    兒童的刻板行為?我猜你說的是兒童的秩序敏感期。

    的確,孩子總有一個階段,會特別“事兒多”。很多事都必須要按他的意見行事,輕則推翻重來,重則哭天喊地!

    如果孩子有這種傾向,請不要說他刻板、固執,這是進入秩序敏感期的表現。

    查了一下“秩序敏感期”的定義: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極端敏感的一個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並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按照蒙臺梭利的觀點,兒童具有兩重秩序感,內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內部的秩序感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和它們的相對位置;外部的秩序感則指向幼兒對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係的感知與理解。秩序感的表現形態有安全感、歸屬感、時空感、格局感、規則意識等。

    通常這種敏感期會出現在孩子2至4歲之間,是每個孩子的必經階段。

    例如我家寶寶3歲,目前秩序敏感期表現不是特別多:

    晚上必須洗完臉洗腳,洗完腳換衣服睡覺。哪天說今天洗澡了,擦把臉睡了吧,他肯定是不行的。開始他還小,洗腳我們都是抱上抱下,後來兩歲多自己能上能下了,必須、一定並且肯定要自己從盆裡站起來,雙手舉起,向各方揮舞,然後自己站上小板凳,再從小板凳上到沙發上。(請大家腦補運動員登上領獎臺的動作)你要是把他抱起來,他肯定不依不饒的哭喊:“我要自己來!我要自己來!”然後自己下到盆裡,滿臉淚痕的從揮手開始完成整套流程……開始學習自己上廁所後,必須自己按馬桶沖水,你給按了,他必須再衝一遍。我們全家出門穿什麼鞋,必須經過他首肯……

    沒了……我一直懷疑他有些表現還沒來……多希望他像很多孩子一樣,一定把看過的書迴歸原位……

    見過網上很多寶寶的秩序敏感期還挺誇張。例如:

    家裡一切東西都必須按他認為對的位置擺放,不然絕不接受!(普遍有這種現象,但我娃不明顯)

    家裡人一起吃飯的座位必須固定,換位置就生氣。(我家也沒有,都是他想坐哪坐哪)先脫褲子再脫襪子,如果襪子被脫掉了,必須把褲子穿好再來一回。(我家沒有)固定的人做固定的事:穿鞋一定要媽媽給她穿,牛奶非要爸爸給泡等。(為什麼我家是他無規律點名?)拉粑粑自己沖水,被爸媽搶先了,必須重新拉一次再衝……(這個難度……還挺高……)

    面對這樣的寶寶,寶媽估計只能翻著白眼故作鎮定吧。

    秩序敏感期的作用是什麼呢?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幾點:

    這個階段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好機會。

    例如教會孩子回家就洗手,垃圾扔到垃圾桶裡,睡前看書等。一形成習慣,就很容易很好的執行下去。

    這個階段是給孩子立規矩的好機會。

    這個階段孩子會對“空間、時間、順序、位置”等建立起概念。這些概念能按照他腦子裡的想法進行,能給孩子建立秩序感。秩序感進而會發展成為規則概念,有利於孩子接受和遵循今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規則要求。同時,這個年齡的孩子正是立規矩的時候。家長在這個時候更容易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這個階段能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物體能按照自己的需求擺放,流程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能讓孩子感到一切如常,盡在掌握。從而給寶寶提供安全感。

    這個階段對孩子的腦部發育也關鍵。

    “空間、時間、順序、位置”等概念,還有利於孩子建立對比、分類、序列等具體的思維形式,為孩子的學習打好思維基礎。

    所以,秩序敏感期我們千萬不要以暴制暴,應該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滿足寶寶的需求。並且利用這個階段的特點幫助寶寶成長哦。

    面對寶寶的無厘頭,咱們忍一忍。抱著欣賞的態度看待小人兒的成長。

    頭頂冒煙?習慣就好。

  • 3 # 蛋哥豬妹媽

    作為一位寶媽,看著寶寶一天一天的長大了,他的一舉一動有時候顯的很刻板,讓我們很不可思議,但是如果我們轉變思想轉變態度想一想,這也是寶寶成長的表現,不要干預他,可以適當的引導他,告訴他有很多的選擇,並且鼓勵他換一個選擇試試。

    寶寶做什麼事情都是跟爸媽學的,要想寶寶不刻板,自己做事情得改變,首先轉變思想:雖然做事情有時候結果是一樣的,但是過程不一樣,樂趣就不一樣,雖然有時候過程一樣,但結果不一樣,寶寶會更喜歡的,總之不要強制干預他,那樣會適得其反,讓寶寶很有焦慮感,沒有自信心,會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對,讓你不滿意,沒有安全感,導致最後自己沒主見,做什麼事都要諮詢你的意見,並且按你的建議去做,沒有你就做不了事情。

    其次爸媽要改變態度:寶寶做事看似刻板,事實上是一種習慣,你可以利用寶寶所謂的“刻板”,引導鼓勵幫助寶寶有一個好的習慣。比如說吃飯之前必須洗手,睡覺之前必須洗澡,自己脫的鞋子必須整齊的放在鞋架上,髒的衣服放在固定清洗的地方等等。這些都是你之前認為寶寶“刻板”的地方,事實上又何嘗不是一種好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獨行俠和尼克斯的這筆交易,你認為哪支球隊會賺?哪支球隊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