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根本的區別是是感測器的尺寸,電影機感測器最小的尺寸是s35,相當於單反的APS-C畫幅,而廣播級攝像機感測器對角線有1英寸就不錯了,不管它是不是3coms,尺寸都比電影機小很多,看圖最明確。
大尺寸感測器帶來的好處是有:更細膩的畫質、更高的寬容度、更好的低照度(更少的噪點)、更淺的景深、更高的畫素……嗯,大概就是這些。這也是為什麼用單反拍影片跟廣播攝像機有質的區別,單反的畫質更接近電影機。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區別是寬容度,本身大尺寸的感測器寬容度就比較大,再加上各家電影機制造商都推出了自家的log色彩風格,透過灰度很高的畫面來記錄更多亮度資訊。現在電影機普遍的寬容度都在14檔以上,廣播機只有可憐的8-10檔。
還有一個區別就是記錄格式了,很多電影機都可以記錄RAW格式。最不濟的準電影級攝像機比如fs7和C300等,也可以錄4:2:2 12bit取樣率的格式,這個取樣率貌似在廣播級裡是最高的了。
反過來說,廣播級和電影級的區別主要是使用方式的不同,正所謂幹什麼活拿什麼工具。電影級這麼高的寬容度還要後期調色,高碼流的格式也需要花很多時間來處理,滿足不了電視臺快速出片的需要。電影級的淺景深加大對焦的難度,電視臺可沒有跟焦員這個職位,沒有觀眾希望在電視上看到虛焦的畫面,電視節目可不像拍電影可以一遍遍重來,很多都是一次過的。很多電影機錄音都是渣音質,特別是老大ARRI,滿足不了電視臺採訪的需要。電影機很多都是模組化需要很多配件支援,不像廣播級一體化那麼強,拿起來就能拍,在以記錄為主的電視臺,速度很重要,很多時候都是單兵作戰的,不像電影機後面跟著一堆助理來伺候機器。電影機的電池續航能力、耗卡水平都大大高於廣播機。
以上。
最根本的區別是是感測器的尺寸,電影機感測器最小的尺寸是s35,相當於單反的APS-C畫幅,而廣播級攝像機感測器對角線有1英寸就不錯了,不管它是不是3coms,尺寸都比電影機小很多,看圖最明確。
大尺寸感測器帶來的好處是有:更細膩的畫質、更高的寬容度、更好的低照度(更少的噪點)、更淺的景深、更高的畫素……嗯,大概就是這些。這也是為什麼用單反拍影片跟廣播攝像機有質的區別,單反的畫質更接近電影機。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區別是寬容度,本身大尺寸的感測器寬容度就比較大,再加上各家電影機制造商都推出了自家的log色彩風格,透過灰度很高的畫面來記錄更多亮度資訊。現在電影機普遍的寬容度都在14檔以上,廣播機只有可憐的8-10檔。
還有一個區別就是記錄格式了,很多電影機都可以記錄RAW格式。最不濟的準電影級攝像機比如fs7和C300等,也可以錄4:2:2 12bit取樣率的格式,這個取樣率貌似在廣播級裡是最高的了。
反過來說,廣播級和電影級的區別主要是使用方式的不同,正所謂幹什麼活拿什麼工具。電影級這麼高的寬容度還要後期調色,高碼流的格式也需要花很多時間來處理,滿足不了電視臺快速出片的需要。電影級的淺景深加大對焦的難度,電視臺可沒有跟焦員這個職位,沒有觀眾希望在電視上看到虛焦的畫面,電視節目可不像拍電影可以一遍遍重來,很多都是一次過的。很多電影機錄音都是渣音質,特別是老大ARRI,滿足不了電視臺採訪的需要。電影機很多都是模組化需要很多配件支援,不像廣播級一體化那麼強,拿起來就能拍,在以記錄為主的電視臺,速度很重要,很多時候都是單兵作戰的,不像電影機後面跟著一堆助理來伺候機器。電影機的電池續航能力、耗卡水平都大大高於廣播機。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