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只有讓寶寶學習怎樣做人,才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國學是堅持。
9
回覆列表
  • 1 # 探花媽媽說育兒

    其實,國學說起來可能有點模糊,你的問題可能是如何讓孩子愛上傳統文化。

    當然,傳統文化中,有精華,也無法避免會有不適合孩子瞭解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取捨。

    我們作為大人應該都有感受,我上學的過程也有感覺,課本上的古文其實很多都是“板著面孔”的說教。其他的像《弟子規》什麼這些很多都是嚴肅說教。小孩子很難發生興趣。

    說實話,我們都知道國學的好處,但是如何讓孩子感興趣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如果不是透過故事,透過美而好的東西讓他感興趣,一味地讓他背誦其實很難發生作用。

    所以,應該說,國學,或者說,傳統文化的最大意義不是知識的灌輸,也不是讓他記住多少古代名人,知道多少故事,而是提升審美,

    從這個角度從小讓孩子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感受源遠流長的古文化的詩詞美、韻律美、語言美,不但培養了孩子讀書的興趣,增加了對各等方面的知識瞭解,而且也是埋下人格培養的一顆種子。對於幼兒以後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這種幫助是潤物細無聲的。

    只有這樣才可能提升孩子儒雅、淳靜的氣質,漸漸融入到孩子內心,成為潛移默化的"常識"。

    從審美培育的角度,他能感受到“春江水暖鴨先知”,可以感受到“霜葉紅於二月花”,你為他解釋“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他在看到海邊的月亮會想起你說的這些爛漫詩句。

    他從《夸父逐日》裡知道了一種英雄為理想犧牲的悲壯,從《賣油翁》裡懂得了把小事做到極致的執著追求,從《緹縈救父》裡得到的是一種為親情赴湯蹈火的勇敢。

    他還可以從唐詩宋詞,從詩仙李白那裡感受到一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滿懷,從詩聖杜甫那裡感受千百年前人們的生活不同卻情感相通。

    孩子小的時候對意境不瞭解,但是對聲音聲律會比較敏感,詩詞都是很好的選擇。另外,像《聲律啟蒙》這樣的書也是很好的選擇。從這裡開始可以學習“雲對雨,雪對風”,慢慢沉浸在聲律的美妙世界,感知押韻,詞的屬性類別等等。這都是增強表達功底的底層東西。

    多年以後當他踏出身邊的世界,感受到不一樣的人事物,也會由衷的從心裡迸發出古人的慨嘆。

    所以,傳統文化的培養,不應當死記硬背,而是父母陪伴孩子一起去發現,發現聲律的美好,詩詞的美妙,把這種學習融入生活細節,才可能讓孩子感同身受,真正的得到薰陶。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可以閱讀更為艱深的文字,打好文字功底。

    當然,傳統文化,也不止於文字,可以從誦讀好的經典、書法學習,傳統劇種(比如京劇,崑曲)學習、傳統武術學習,國畫學習。不要強迫孩子,最好是發現孩子的興趣在哪裡,給他找一個好的導師,有系統的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待萊昂納德今天搶7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