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淚偷垂秋風茶色

    從總的哲學路線來看,唯心主義在回答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的問題時,總是這樣或那樣的認為思維、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但他們把思維、精神或者理解為客觀的,或者理解為主觀的,因而就形成了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認為某種客觀的精神或原則是先於物質世界並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而物質世界(或現象世界)則不過是這種客觀精神或原則的外化或表現,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後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國宋代程朱理學的“理”,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德國黑格爾的“絕對觀念”,就都是這種作為世界本體的客觀精神或原則。客觀唯心主義的所謂客觀精神或原則,實際上是把人的思維或一般概念加以絕對化的結果,是透過抽象思維把它們昇華或蒸餾為不僅脫離人頭腦並且脫離或先於物質世界及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實體,同時還進一步把它們神化、偶像化,以致陷於神秘主義的創世說和宗教信仰主義。因此,客觀唯心主義同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絡。可以說,客觀唯心主義是宗教的一種比較精緻的形式,而宗教則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一種粗俗化的形式。

    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因此,在主觀唯心主義者看來,主觀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觀世界的事物則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觀唯心主義必然導致荒謬的唯我論,因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個人自我的主觀精神的顯現和產物,實際上就是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於個人自我的主觀精神之中,沒有個人自我的主觀精神,也就沒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國宋明時期的陸王學派所謂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英國貝克萊的所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等觀點,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唯我論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有兒女》反映了什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