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執戟郎中
-
2 # 一梭煙雨江湖行
魏國遷都大梁,依舊處於強勢地位,這是為了方便經營中原尤其是淮泗諸國。公元前354年孫臏圍魏救趙,後來就是直奔大梁攻其必救,魏國在公元前364年已經遷都大梁。桂陵之戰後,魏國連續基本齊國和秦國,商鞅認為秦國不能單獨對抗強大的魏國,哪來的受秦國壓迫遷都?趙國也把首都從山西的晉陽(太原)遷到河南中牟(鶴壁),最後遷到河北邯鄲。南韓也把首都從陽翟(禹州)遷到新鄭,都是發展需要。魏國公元前364年遷都大梁,直到公元前343年馬陵之戰才失去超級大國地位,遷都與秦國何干?
-
3 # 甲乙丙丁戊
沒有,他們在秦國變法之前都已經遷都了,那個時候秦國還是沒有強大起來,他們的遷都顯然是為了向中原發展而來的。
-
4 # 天擇雜談
一個國家都城的選擇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從內部原因來看:一是都城要選擇在易守難攻的地方,也就是便於防守不利於進攻。二是交通條件要好,便於和外界聯絡。三是要靠近水源,水源是城市的生命。四是要有一定的基礎,比如人口優勢、建築優勢,不處在地震帶等等。
從外部原因來看:一是儘量遠離敵攻擊範圍,離強敵要有一定的戰略縱深,這就要求不能離敵太近。二是便於各個戰略方向機動,在春秋戰國時期,戰爭很多,必須要考慮合縱連橫的需要。三是便於吸引人才。在春秋戰國時代,人才流動很頻繁,必須要考慮城市吸引人才的能力。
就韓趙魏遷都來看,既有內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外部的原因與秦國的強大的直接的關係,內部原因與秦國強大有間接的關係。綜合來說:韓趙魏遷都與秦國強大有關係,但關係不大。
三晉韓趙魏的遷都分別都是什麼原因呢?那我們就來看看他們分別遷都去了何處,再來談談遷都的原因吧。
三家分晉後,韓趙魏均進行了遷都,實際上其中一個共同的因素就是跟所處形勢與各國戰略相關:三家分晉前主要鬥爭方向在晉國內部,距離晉國國都近是共同的特點,優勢是方便權力鬥爭。
南韓的遷都:平陽——宜陽——陽翟——新鄭。
公元前424年前後,南韓從平陽遷都到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一帶)
平陽地處河東郡,四周全部是魏國的領土,可是宗廟在此,南韓人為了保住宗廟,並未與魏國交易平陽。平陽終究是處在魏國土地包圍中的城邑,長期作為都城實在太不安全了。
南韓的經濟政治軍事中心遷到了宜陽(洛陽盆地)。南韓的三川郡和上黨郡緊密相連,北有南太行,南有黃河,依山帶河,盡得晉國地緣精髓。
戰國時代宜陽鐵山就位於南韓,南韓的冶鐵技術幾乎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南韓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南韓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另外南韓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公元前408年前後,南韓從宜陽遷都到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帶)。
陽翟地區本來就比較繁華,曾經是夏朝的都城, 對於當時已經在著手消滅鄭國的南韓。陽翟靠近鄭國,便於指揮作戰。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 新鄭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淺山丘陵區,東部為平原,西北部為丘崗地。作為中原地區的繁華城市,新鄭因為鄭國的多年經營,所以人口密集、工商業繁榮,這也是南韓遷都新鄭的重要原因。
魏國的遷都:安邑——大梁
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亦稱梁國。
定都安邑時,魏國已經佔據了秦國的河西之地,這個時候向北發展則是人煙稀少之地,而向西則需要徹底消滅秦國。就當時的形勢來說,魏國想要徹底消滅秦國,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時的大梁(今河南開封)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平原地形, 魏國要和齊國爭奪中原霸主之位,顯然大梁是更好的選擇。
趙國的遷都:晉陽——中牟——邯鄲
公元前425年,趙國遷都到中牟(今河南省鶴壁市一帶),
戰略目的是為了向中原地區發展。 對於趙國來說,在戰國初期定都中牟,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出於戰略防禦方面的考慮。因為趙國不但要考慮魏國向北擴張的慾望,而且滹沱河流域的鮮虞人(中山國及其附屬部族)也是趙人所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力量。在這種情況下,邯鄲城的防禦力就不如中牟了。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將趙國都城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
邯鄲附近還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也是趙國選擇遷都邯鄲的重要原因。
邯鄲還擁有非常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邯鄲位於太行山東麓的南北大道上,向北可以到達燕國,向南可以到達鄭國、衛國、魏國等地。在此基礎上,邯鄲周圍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促使邯鄲成為北方的軍事重鎮。
趙國逐鹿中原的戰略需要。當時魏國已經穩定了他們在漳水以南的控制區,而南韓也已經在上黨高地取得了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中牟實際上已經接近處於O形包圍的之中,僅憑有限的通道與趙國的其他地區相連;中山國已經被魏國所滅,而趙國的判斷是,魏國無法長期越過趙國保有對中山故地的控制,也就是說中山國的遺產最終還是要由趙國也接收的。
從韓趙魏三國遷都的具體原因來看,秦國的強大的影響因素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再看一下秦國,秦孝公任用商鞅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變法。在商鞅變法未完成時,與東方六國相比秦國還處於一個並不強盛的狀態。所以三晉遷都,與秦國的強大並無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