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寒鯤
-
2 # 歷史百家爭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詞,看過《三國演義》的大抵都有印象,在書中是作為開篇詞出現的。此詞首先是《說秦漢》的開篇詞,但其中描述的何嘗不是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的生涯,縱使他們在三國時代叱吒風雲,也經不過時間的沖刷,到頭來還是“一場空”。所幸我們可以追尋歷史的足跡,來看看三人的江山是怎麼來的,劉備是不是哭出來的江山。
曹操是自己打下江山的,可謂是白手起家的典範。曹操早年在漢廷效力,但是抱負得不到實現,自己也是鬱郁不得志。後因董卓在朝廷作亂,曹操召集義兵並號召天下英雄伐董卓,自此曹操閃亮登場。後因關東諸軍各懷鬼胎,各個勢力發生摩擦,最終聯軍解散。在黃巾起義時,曹操打敗黃巾軍,獲得了降軍三十萬人,這次戰役使得曹操實力大大增強,並有實力與其他群雄角逐了。
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勢力發展成兗、豫、徐三州、兼有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並以少勝多,在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之後花了七年時間統一北方。自此,曹操打下了自己的地盤,雖然名義上是為了漢室打下的。
孫權的江山應該是三位裡面最輕鬆的,因為他爸孫堅與兄孫策都為他打下了基礎,讓他擁有江東之地,他是躺著得江山的。他主要任務就是穩定勢力範圍內的穩定,聯合好江東士族,平定山越叛亂,對外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征戰活動。孫權打的赤壁之戰也是為了奪回荊州,並不是想對外擴張,後面打的夷陵之戰,石亭之戰都是防禦,孫權想的只不過是“隔江而治”。
說劉備是哭出來的江山,這點並不可信,在三國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群雄是不會認眼淚的,沒有點能力靠哭可是不行的。但是劉備的哭是他的招牌,政治手段,他藉此可以拉攏人心,打出自己的“仁義”的名氣。劉備也算是白手起家,早年以賣草鞋為生,後看到局勢不對,藉著“中山靖王之後”的旗號開始出道,並拉上了關羽,張飛。但一開始沒錢沒勢的他只能依附各大勢力,一個勢力不行了就去投靠另一個,就算有了個小小的地盤,旁邊也是虎狼之勢,很快就被吞併了。直到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開始在荊州有了立足之地,後接受諸葛亮的意見,攻打益州,就此奠定了的勢力範圍,不用再到處投奔。
曹操,孫權,劉備三人都是三國的核心人物,他們用著各自的才謀,各自的能臣打下或鞏固著自己的江山,他們在群雄林立的時代中笑到了最後,他們開啟了三國鼎立之勢,他們屬於群雄逐鹿的時代。
-
3 # 詩詞聯謎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這是一句著名的歇後語,也是對劉備的最大誤解。歷朝歷代古今中外,沒有靠哭能坐江山的。這一誤解,主要是民間評話和傳說以及《三國演義》的“功勞”,並不是真正的歷史上真實的劉備。
其實劉備的江山比魏吳兩國創業都難,漢末天下大亂,英雄並起,都是真刀真槍的拼殺和爾虞我詐的計策,可以說“荊州不相信眼淚”,建功立業要靠自己努力。
1.劉備的起點低於曹操和孫權。曹操是宦官養子之後,有一定的仕途起點,二十歲就舉孝廉為郎,那時候察舉制,沒關係是不可能的。孫權就更不必說了,靠著父兄的基業,他一上來就“坐領江東”。而劉備只是織蓆販履為業的一介平民,基礎是零,一切從頭開始。
2.三國中只有劉備是異地創業,顛沛流離,本為河北人,可是卻跑到四川創業,老家的人脈關係都用不上,可持續性差。所以他身邊的人都是外姓居多。曹操根據地就在老家譙郡,所有親舊都可以幫忙,所以三國志上專門有《諸夏侯曹傳》。孫權也是地頭蛇,更是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3.劉備在不利前提下,百折不撓,終不為人下,以梟雄之姿,創立了蜀漢基業。連曹操都說他是英雄,孫權畏之,進妹以固好。諸葛亮是大戰略家和行政後勤人才,有提出隆中對和後勤保障的功勞。而具體軍事征討,大都是劉備直接掛帥,親冒矢石,定荊州,取四川,戰漢中,打下了江山,怎麼能說是哭出來的呢!
4.劉備是重情義的男人,因此由真情而發哭也是正常的,比如攜民渡江的時候,看到那麼多人為自己而受苦,他肯定難免因為感動和悲傷而哭,無情未必真豪傑,這是英雄淚和仁義之淚。也可能由於他的仁義,才會以微末之身延攬人才,天下歸心,創立事業。從這個角度講,仁義之哭對打江山還是有用的。
回覆列表
因為很多朋友錯把名著《三國演義》與19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當做歷史看了唄。
實際上,劉備哭出江山的形象,純屬《演義》系列文學作品在宋元以來,為了文學表現的誇張性,而渲染、編排出來的虛構橋段,純屬子虛烏有的事情。畢竟,宋元說書人不斷編排的《三國演義》,在其形成過程中是主要以市井百姓為其聽眾的。而英雄打江山與愛哭的形象在市井百姓的心中卻又往往是差距極大的,把這兩個意象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吸引市井百姓的好奇心,從而為說書人帶來更為豐厚的收入。
劉備的江山(荊州西南部+益州全部)完全是劉備集團打下來的,和梟雄曹操毫無任何差別。從公元208年赤壁之戰聯孫抗曹成功開始,劉備集團歷經大小戰役先後轉戰荊南四郡、南郡江陵、巴蜀盆地、秦巴山地與漢中盆地,對抗過曹操、劉璋、孫權等割據勢力,雖歷經孫權爭荊州而喪失了荊州領土,卻也為日後的季漢江山打下了益州地區的基礎。
從小小新野一縣之地的附庸軍,發展到三國之一,怎麼可能僅僅憑藉“哭”就輕鬆得來?哪寸土地,不是真刀真槍幹下來的?我們閱讀與討論三國曆史,一定要區分開文學演義與歷史真實之間的差別,少犯這種把虛構情節當做歷史真實的低階錯誤,否則被劉備愛哭也能成功的毒雞湯忽悠了,可就貽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