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求職觀察員

    大家好,我是職場問答達人九品職麻官,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樣一聽到就業歧視就馬上想到性別歧視了吧,但如果真是這樣,那你就落伍了,因為職麻官給大家梳理了一下,目前就業市場上的歧視,不但仍然存在,而且為了躲避監管,出現了很多讓人匪夷所思的歧視,比如除了常見的性別以及年齡歧視外,現在很多用人單位居然會有星座歧視、屬相歧視、甚至顏值和海外學歷等都一併納入了歧視的範疇,這簡直讓人大開眼界了好吧。那麼職麻官是怎麼看待就業歧視這個問題的呢?

    首先,這是一種看似合理的病態的存在,為什麼這麼說呢?很多用人單位之所以會有招人歧視,大多理由很充分,比如這份工強度大不適合女性,或者這份工作技術含量高必須要高學歷等,但是這種看似合理的背後,其潛在的一個邏輯就是,當你認為這份工作適合男性的時候就已經潛移默化認為不適合女性做,但是女性做過沒有做的怎樣呢?顯然他又不清楚,所以職麻官認為很多公司的招人歧視就是一種看似合理的病態的存在。

    其次,中國[就業促進法]明確規定: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勞動者就業,不因種族,民族以及性別和宗教信仰等不同而收到歧視。也就是說,其實國家層面已經就就業歧視做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用人單位公開也好或者私下也好,凡是有明確證據有用人歧視的,至少在法律層面是不合法的,那麼為什麼現實中很多用人單位依然頂法而為之呢?我想一方面在於監管不夠嚴格,另一方面在於求職者往往處於弱勢地位,對該類現象大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想息事寧人儘快找到工作,而這也間接的助長了用人單位招人歧視的屢教不改。

    再次,職麻官認為,要想有效規避自己被歧視,一方面,我覺得在自己被歧視的時候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另一方面,求職者自身應該努力提升自己,提升到讓用人單位來搶自己,而不是自己四處撒網去碰運氣。

    昨天職麻官才回答了一個問題,是關於為什麼明明有那麼多但是很多企業卻招不到人的問題,其實用人歧視也是這個問題的原因之一,所以,還是希望用人單位也好,求職者也好,還是全社會大眾也好,對於就業歧視,請大家勇敢說不。

  • 2 # 怡然616

    但現在一些行業、單位用工、招錄,確設定很多條條框框,什麼男女限定、身高體重要求、五官長像等等,我認為,對一些特定崗位有一定的要求是有必要的,但對普遍的公務員崗、事業崗、企業等用人、用工沒必要沒必更多設障礙搞就業歧視,年輕人不論男生女生都不容易,說直白點,普通就業也就是自己尋碗飯吃、能自食其為,也是想在社會上成為有用的人,為家庭爭口氣,不成為父母永遠的負擔。

  • 3 # 南方都市報

    眼下正值“金三銀四”招聘旺季,有記者走訪發現,就業市場上各種“花樣”歧視重現,除了常見的性別、年齡、院校歧視,如今顏值、學習經歷、海外學歷等,也可能成為求職“攔路虎”。例如有些企業歧視“學生官”,給學生幹部貼上浮躁、功利的標籤,有的企業聽說應聘者是海歸,在對成績、課外專案和學校排名都缺乏深入瞭解的情況下,馬上就給對方貼上“學習差”的標籤。2017年中國高校傳媒聯盟一項調查顯示,75.7%的受訪者曾在找工作時受到過不公平對待。

    所謂就業歧視,指的是用人單位用和工作無關的標準,剝奪特定群體參與勞動力市場競爭的機會。雖然中國相關勞動法規有明文規定,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不能對求職者有歧視行為,包括性別、戶籍、民族及工作經驗等,但在實際中,就業歧視往往走入“地下”,表面上不明說,招聘啟事上也不寫,但私底下依然以貌取人、拒絕女性,隱性歧視嚴重,讓應聘者無可奈何。近年來,社會上雖也有零星的就業歧視訴訟,打贏官司的案例也有(如2015年北京女大學生應聘快遞員被拒起訴),但總體來看,歧視現象普遍,選擇打官司卻不是應聘者首選。更多的人忙著找下家,涉嫌歧視的企業有恃無恐,歧視的花樣恐怕只會越來越多。

    我也接觸過一些企業裡的HR(人力資源管理專員),有的H R之所以戴有色眼鏡看“學生幹部”、“海歸”,一來確實源於他們的日常工作經驗,接觸到不少“失敗”的招聘個案,部分學生幹部在學校裡就沾染上社會不良的習氣,作風浮誇拉幫結派,“官氣”十足,讓他們對學生幹部這一整體有了戒心。當然我們說“刻板印象”不可有,但一個人總有侷限,不可能超越個人過往經驗來對他人下判斷,HR這份工作也是如此。二來,對於大企業來講,公開招聘往往供過於求,設定門檻,其實是在人手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藉此減輕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麻煩在於,在招聘人的問題上,企業有自由裁量權。現在除了在招聘啟事上寫明“不要女生”等著吃官司的“傻子”,越來越多企業學會了表面上一套暗地裡另一套———他就是不要你,還不給你理由;你要去打官司,還缺乏證據,這就讓反就業歧視往往僅停留在媒體專家呼籲的階段,現實中舉步維艱。怎麼辦?我覺得有必要弄清這些歧視行為背後企業的邏輯是什麼,才能對症下藥逐步化解。

    比如海歸歧視,源於留學生太多培養質量下降,企業對海外院校情況又不瞭解,或者瞭解起來成本太高,那麼教育部門和招聘會主辦方就應該主動提供海外院校聲譽、排名資訊,以及跟國內院校的實力對照表,方便企業參考。而性別歧視,源於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情況下,女性婚育的成本由企業承擔,那麼企業招女性越多,可能它的負擔就越重,市場競爭就越“吃虧”,這樣國家就有責任透過生育保險轉移支付等手段進行統籌,確保女性不吃虧,用女員工的企業也不吃虧。總之,反就業歧視的問題上光譴責企業效果不大,各方都要承擔起反歧視的責任,制度、立法和專業服務,一樣都不能少。作者:果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馬拉雅山山頂,能用純科學能力建造出一套別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