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宋史》雲:“寇準剛而直,”接下來又說:(寇準)偏離“正”過於“直”。故君子、小人皆不喜歡他。(欲知詳情,接著往下看)

    寇準是北宋名臣,一生兩次為相,仕途坎坷,最後被佞臣丁謂官報私仇,彈劾寇準參於謀反,被宋真宗流放南方偏遠荒涼的雷州,客死他鄉。(寇準)

    寇準首先不被朝中同僚喜歡,其實是寇準太強勢了。說起這事還得從“澶淵之盟”講起。

    話說宋太宗趙光義死後,他的兒子趙恆繼位,他就是歷史上的宋真宗。當時和宋朝並存的有遼、金和西夏。三個“割據政權”時不時的侵犯宋朝,尤其是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更是窮兇極惡。

    在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遼聖宗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蕭太后,率20萬大軍,從幽州出發,浩浩蕩蕩,向南推進。

    訊息傳到宋朝國都開封,群臣紛紛上書讓真宗遷都,以避大遼兵鋒,唯獨寇準力排眾議,堅持皇帝御駕親征,以鼓舞前方士氣。宋真宗勢同騎虎,去前線親征,又害怕丟了腦袋,不去吧,又扛不住寇準的慫恿。再三思量,真宗一咬牙一跺腳,豁出去了,採納了寇準的建議――御駕親征。

    當時大遼軍隊兵臨澶州城下。還別說,天佑大宋,也不知道怎麼那麼巧,遼軍先鋒蕭撻覽在澶州城下察看地形時,被宋將李繼隆部將張環用精銳的床子弩射死了,這極大地動搖了契丹軍心。遼國軍隊士氣低落。

    當時蕭太后和丞相耶律隆運一合計,出師不利,折損一員大將,也許是上天示警,不如咱們撤軍吧。蕭太后說:“撤軍也不能顯示出我們怕宋朝,和宋朝簽訂合同,敲他一筆錢咱們就撤軍。”於是提議休戰。

    真宗一看大喜過望,本來就麻桿打狼――兩頭害怕,現在遼國提出議和,真宗說:“遼國提出的要求儘管答應”。雙方於是簽訂了歷史有名“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簽訂,開啟了宋、遼100年來的和平相處的局面。寇準因此事受到了真宗的器重,不久升為了宰相。

    “澶淵之盟”的功績讓寇準的權力慾望達到巔峰,使他毫無顧忌地獨攬大權,肆無忌憚地插手丞相本無權過問的人事任免,甚至不把他的恩人和同僚宰相王旦放在眼裡,寇準第一次被貶後,他能很快重回權力之巔,出任西府樞密正使,宰相王旦的力薦功不可沒。

    然而寇準根本不把這位晚於他為相的同僚放在眼裡,不僅不通力合作,還處處針鋒相對,一有機會就想方設法挑其毛病,上報給皇帝。然而王旦“宰相肚裡能撐船”,認定寇準是難得的人才,不僅沒有設計報復,反而多次在皇帝面前極力推薦,勸皇帝對其委以重任。相比之下,誰是小人誰是君子,想必親們不難分辨吧。寇準的做法,讓朝中君子對他敬而遠之。(寇準和八王千歲)

    成績使人進步,也使人膨脹,更能讓人得意忘形。寇準就屬於得意忘形。他第一次被貶就是和政敵無理爭吵,互揭其短造成的。

    一日,寇準和溫仲舒(二人是好朋友,時稱“溫寇”)騎馬並行,突然衝出個瘋子擋住去路,向寇準山呼萬歲。此事被寇準的政敵張遜得知後,派人向皇帝密告,揭發寇準有異心。寇準以溫仲舒為證人,為自己辯護。由此在太宗面前引發了一場激烈爭吵,你揭我的短處,我說你的糗事,宰相沒宰相的樣,屬下沒屬下的樣。如此沒有體統,使得太宗龍顏大怒,當下撤了張遜的職,同時也把寇準貶去了青州。 (寇準)

    寇準最後還是被他的“直”言所害,寇準得罪了權臣丁謂,最後被髮配雷州,慘淡收場。 追根溯源便是他那句直白諷刺性的話:“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

    這句話是說,當年,寇準與丁謂關係親密,在一次宴會上,丁謂見寇準的鬍鬚上粘了些飯粒,便起身替他拂去。結果好心沒好報,反而遭來寇準一句冷言,也就是上面那句話。

    寇準言外之意,你作為大宋官員,怎麼能只會為長官撩鬍鬚!丁謂是拍馬屁拍在了馬蹄上,由此記恨在心,最終丁謂誣告寇準參與謀反,將寇準趕到了雷州,寇準客死他鄉。

  • 2 # 歷史守望者

    關於寇準此人,首先我們應該承認他是一代名臣,是做出過偉大歷史功績的人。但從另一方面講寇準是個個性鮮明的人物,過於剛直,說他性格有缺陷也是不為過了,寇準不討人喜歡主要應該就是因為此。

    第一,寇準的個性過於剛直。寇準的剛直已經到了很較真甚至“過分”的程度,當面批判同僚言辭很重,甚至有一回宋太宗聽不下他說的話想起身離開,結果寇準就是當眾拉著皇帝的衣服不讓走。從這些事情也能看出寇準雖然有直諫之風格,但也有過分之嫌。

    第二,寇準並不是很“正”的,有強勢獨斷的成分。從一些文獻中可以看出寇準因功受寵位極人臣後,有獨斷、排除異己,甚至插手自己權力範圍外的事,簡單說就是強勢、官威不小。所以基於寇準的性格特點以及為官處事的風格,就很好理解為什麼君子和小人都不喜歡他。

    第三,附帶講點寇準的功績。北宋真宗初期,遼聖宗、蕭太后等舉兵來犯並且佔據了地利優勢,大有拿下宋朝之勢,宋朝廷中有提議南遷的,後來還是在寇準的力排眾議下說服宋真宗親征遼軍。雖然宋廷原本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結果,但最終還是因為怯戰而和遼國簽訂了“檀淵之盟”,這說白了就是求和行為。“檀淵之盟”對於北宋來說雖然不算很光彩的協議,但客觀上講“檀淵之盟”的簽訂結束了宋、遼兩國自宋太宗時期起二十多年的戰爭,也為之後兩國百年的和平奠定了基礎,這其中有寇準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是值得肯定的。

    關於寇準的情況,我瞭解的也不是很多,上述或有不準確的地方,也請聽聽大家的觀點。

  • 3 # 歷史可以重來

    宋代文人治國,寇準之機智果敢有,但所謂的君子之風不足,有些偏激且得理不饒人,自不易得人喜愛。就是今天所謂的有能力,但不會做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柳節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