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初中語文新視野
-
2 # 使用者58515117471
現在的教育是一種扭曲的、有些變味的教育方式。在現在這個金社會,無論從社會,還是家庭對教育都已到了一種及度扭曲的狀態。
-
3 # 正能量四師兄
看了問題,也看了一些答案,中肯的評價有,各種心酸吐槽也不少,個人就來點正能量吧,不喜勿噴。
說到教育現狀,不得不回過頭來看看中國教育的發展史。而中國的教育發展史又和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程序密不可分。兩者說不上誰促進誰,但是教育一直在追趕工業發展需求是不爭的事實,這和建國初期整體國民受教育水平極為不均衡有著直接關係。
那時國家想要發展工業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但沒有任何文化基礎是不可能成為產業工人的。國家深知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於是全面推行青少年初、中等教育。
同時,推行成人教育,各種夜校、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穿插其間,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迅速獲得大量初級產業工人。
那個時代出現了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詞彙——掃盲。這個詞直到我上小學時還偶有耳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降低學習難度,被許多文人騷客認為是離經叛道,丟棄傳統的簡化漢字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大力推廣的。
另外,職稱評定,讓學習成果和收入掛鉤也有鼓勵學習的成份在裡面。
到後來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和全面恢復高考,就是在國家擁有大量初級產業工人後,想要再進一步的擁有高等級人才的歷史必然規律。
這個時代的初、中等教育的要求已經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再往後,因為歷史原因和外部國際環境,國家因為財政問題,不得不忍痛推行教育產業化,很多人猜測了許多教育產業化中的黑幕,但個人認為如果國家不點頭,這件事絕對不會得以實施,而其中最無奈的原因,恐怕就是國家確實拿不出更多的財政支援。
這是因為這個時代的教育需要多元化發展了,單純的產業工人已經不能滿足國家需求了。而每開一個專門的學科,都需要無數的資金支援。而開設的學科是否符合社會發展,是否有前景,想單純從國家層面來做決策也很難,因為那個時代發展的太快了,不如交給社會和人才市場需求來做決定。
給中小學生減負,允許大量民間力量辦學,更是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關於減負這個問題,我認為國家也有其自身考慮,因為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多樣化,自然期望學生在課餘時間能夠更多的瞭解和認知這個社會,認知自身,培養興趣,從興趣出發涉獵更多的知識,最終投身某行業。因為國家也希望各行業都能全面發展。
最早的時候國家透過不斷增加高等院校專業,和高考時的各類特長生,來有限地滿足這一人才缺口。這也形成了國內家庭從小就培養孩子某些興趣和才藝的風氣。
總之,個人認為,國家目前對教育的態度還是抓大方向,而出發點主要還是滿足國家人才需求,從全面培養到將資源向少數精英傾斜,擇優而用。這些人成為了中國目前的國防科技、高精尖科技的中堅力量。他們寂寂無名,卻成為了我們普通人的保護神。
而對未能進入國家序列的更多的人來說,國家則採用開放式態度,由受教育者自由選擇發展方向。畢竟我們的社會已經越來越多元化了,只要不是懶得無可救藥,都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所以,在討論國家應試化教育體制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思考,我們究竟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作為普通老百姓,我只能選擇將孩子送進學校,期望他能跟上國家的步伐。但如果不是這塊料,那就尊重他的興趣,畢竟當下社會可選擇的餘地還是很大的,最不濟學門技術也不見得不能出人投地,但更多的,我會做好讓他做一名普通人的心理準備。
-
4 # 娛樂貫線
我覺得中國的教育有以下幾個特點:1區域發展不平衡,東部教育遠遠領先於西部,城市教育遠遠領先於農村。東部很多孩子的目標院校是211,出國留學,而西部的留守兒童要初中畢業都難。城市實現個性化輔導,鄉村有的還採用輪班制。
2應試教育沒有實質性轉變。看看現在的家長,真正不在意學生成績波動的有幾個?比如廣州一個"小升初"都讓很多家長焦頭爛額,學生更是各種補習苦不堪言。個性化特長培訓大部分都是為了能加分。
3大學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培養研究人員多過技術人員。這也是現在畢業季很多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原因,研究員是科技發展的驅動力,但畢竟社會需求更多的是實踐人員。
當然,隨著高考的改革,素質化教育的推進,我相信未來的教育會越來越好!
-
5 # 初中語文新視野
中小學是急功近利,大學是過分放任。
從小學開始,成績是首位的,而且幾乎是唯一的,捆綁了學生、教師、學校和家長。我們都有常識,知道教育是長期的事情,“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實際上卻擔心失去“先機”,沒高分就上不了好的中學,就一定會影響將來考上好的大學。這是現實的無奈,同時更是家長的焦慮。
因此,為了成績,補課就成了很多家長的選擇。然而,老師們都清楚,影響成績的因素是課前預習,課堂聽講,課後復興,跟著老師的節奏,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學習的最大因素是學生,學生自己目標清楚了,學習問題就簡單了。
客觀上,應試教育讓教育過分關注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個性,使學生千人一面,一面千人,越到後面,越多的學生失去了創造思維。學生形成了知識豐富、能力低下的局面。好像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為了解決問題的,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思維和想象,知識可以要用時再學。
基礎教育太重成績而輕思維和能力,特別是初中階段。
大學對學生要求過於簡單,缺少必須的學業要求。
-
6 # 使用者58515117471
現在的教育是一種扭曲的、有些變味的教育方式。在現在這個金社會,無論從社會,還是家庭對教育都已到了一種及度扭曲的狀態。
-
7 # 正能量四師兄
看了問題,也看了一些答案,中肯的評價有,各種心酸吐槽也不少,個人就來點正能量吧,不喜勿噴。
說到教育現狀,不得不回過頭來看看中國教育的發展史。而中國的教育發展史又和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程序密不可分。兩者說不上誰促進誰,但是教育一直在追趕工業發展需求是不爭的事實,這和建國初期整體國民受教育水平極為不均衡有著直接關係。
那時國家想要發展工業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但沒有任何文化基礎是不可能成為產業工人的。國家深知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於是全面推行青少年初、中等教育。
同時,推行成人教育,各種夜校、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穿插其間,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迅速獲得大量初級產業工人。
那個時代出現了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詞彙——掃盲。這個詞直到我上小學時還偶有耳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降低學習難度,被許多文人騷客認為是離經叛道,丟棄傳統的簡化漢字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大力推廣的。
另外,職稱評定,讓學習成果和收入掛鉤也有鼓勵學習的成份在裡面。
到後來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和全面恢復高考,就是在國家擁有大量初級產業工人後,想要再進一步的擁有高等級人才的歷史必然規律。
這個時代的初、中等教育的要求已經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再往後,因為歷史原因和外部國際環境,國家因為財政問題,不得不忍痛推行教育產業化,很多人猜測了許多教育產業化中的黑幕,但個人認為如果國家不點頭,這件事絕對不會得以實施,而其中最無奈的原因,恐怕就是國家確實拿不出更多的財政支援。
這是因為這個時代的教育需要多元化發展了,單純的產業工人已經不能滿足國家需求了。而每開一個專門的學科,都需要無數的資金支援。而開設的學科是否符合社會發展,是否有前景,想單純從國家層面來做決策也很難,因為那個時代發展的太快了,不如交給社會和人才市場需求來做決定。
給中小學生減負,允許大量民間力量辦學,更是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關於減負這個問題,我認為國家也有其自身考慮,因為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多樣化,自然期望學生在課餘時間能夠更多的瞭解和認知這個社會,認知自身,培養興趣,從興趣出發涉獵更多的知識,最終投身某行業。因為國家也希望各行業都能全面發展。
最早的時候國家透過不斷增加高等院校專業,和高考時的各類特長生,來有限地滿足這一人才缺口。這也形成了國內家庭從小就培養孩子某些興趣和才藝的風氣。
總之,個人認為,國家目前對教育的態度還是抓大方向,而出發點主要還是滿足國家人才需求,從全面培養到將資源向少數精英傾斜,擇優而用。這些人成為了中國目前的國防科技、高精尖科技的中堅力量。他們寂寂無名,卻成為了我們普通人的保護神。
而對未能進入國家序列的更多的人來說,國家則採用開放式態度,由受教育者自由選擇發展方向。畢竟我們的社會已經越來越多元化了,只要不是懶得無可救藥,都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所以,在討論國家應試化教育體制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思考,我們究竟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作為普通老百姓,我只能選擇將孩子送進學校,期望他能跟上國家的步伐。但如果不是這塊料,那就尊重他的興趣,畢竟當下社會可選擇的餘地還是很大的,最不濟學門技術也不見得不能出人投地,但更多的,我會做好讓他做一名普通人的心理準備。
-
8 # 娛樂貫線
我覺得中國的教育有以下幾個特點:1區域發展不平衡,東部教育遠遠領先於西部,城市教育遠遠領先於農村。東部很多孩子的目標院校是211,出國留學,而西部的留守兒童要初中畢業都難。城市實現個性化輔導,鄉村有的還採用輪班制。
2應試教育沒有實質性轉變。看看現在的家長,真正不在意學生成績波動的有幾個?比如廣州一個"小升初"都讓很多家長焦頭爛額,學生更是各種補習苦不堪言。個性化特長培訓大部分都是為了能加分。
3大學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培養研究人員多過技術人員。這也是現在畢業季很多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原因,研究員是科技發展的驅動力,但畢竟社會需求更多的是實踐人員。
當然,隨著高考的改革,素質化教育的推進,我相信未來的教育會越來越好!
回覆列表
中小學是急功近利,大學是過分放任。
從小學開始,成績是首位的,而且幾乎是唯一的,捆綁了學生、教師、學校和家長。我們都有常識,知道教育是長期的事情,“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實際上卻擔心失去“先機”,沒高分就上不了好的中學,就一定會影響將來考上好的大學。這是現實的無奈,同時更是家長的焦慮。
因此,為了成績,補課就成了很多家長的選擇。然而,老師們都清楚,影響成績的因素是課前預習,課堂聽講,課後復興,跟著老師的節奏,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學習的最大因素是學生,學生自己目標清楚了,學習問題就簡單了。
客觀上,應試教育讓教育過分關注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個性,使學生千人一面,一面千人,越到後面,越多的學生失去了創造思維。學生形成了知識豐富、能力低下的局面。好像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為了解決問題的,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思維和想象,知識可以要用時再學。
基礎教育太重成績而輕思維和能力,特別是初中階段。
大學對學生要求過於簡單,缺少必須的學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