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勇戰王聊歷史
-
2 # 詩詞書院
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天地生植·公主》說過:“《春秋.公羊傳》曰:天子嫁女於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謂之公主。”
可見公主一詞是春秋戰國時已開始有使用。
據說,周天子嫁女兒給諸侯時,並沒親自主持婚禮,而讓同為姬姓的公爵級別諸侯主婚,謂之“公主”。
而因為周王室姓姬,所以周天子的女兒又稱“王姬”,(後“王姬”也成為天子女兒的代稱。)而在當時,諸侯之女也稱為公主。
《詩經·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美王姬也。”
又《史記·吳起列傳》:“公叔為相,尚魏公主。文侯時也,蓋僭天子之女也。”
如果不算王姬,這位扮醜的魏公主,便是我所知有文字記錄的首位公主了。
又《春秋指掌碎玉》曰:天子嫁女, 秦漢以來,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
三公是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者的合稱。 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為三公, 東漢 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歷代稍有不同
而到了漢代,公主稱謂亦發生了變化。依五代.馮鑑的 《續事始》卷十說:“漢制天子女為公主,姐妹曰長公主,帝姑為大長公主。”
西漢漢高祖劉邦和皇后呂雉的獨生女兒,魯元公主(?-公元前187年)則是我所知道的首位和親公主。
-
3 # 讀籀書也
先介紹一個通行的說法:“公主”本指周天子之女。
《春秋公羊傳》曰:“天子嫁女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也就是說,周天子的女兒嫁給諸侯時,必須要請一位與周天子同姓(姬姓)的諸侯主持婚禮。
“公爵”和“主持”組合到一塊,就成了“公主”,用以代指周天子的女兒。
後世沿用這個稱呼,把皇帝的女兒叫作“公主”。
這個說法頗有道理,但存在一個缺陷:沒有文獻依據。
文獻中,周天子的女兒叫作“王姬”,而不是“公主”,如《春秋·莊公元年》“夏,單伯逆王姬”。
比這個說法更可靠的是《左傳正義》的說法:
“秦漢以來,使三公主之,呼為公主。”(卷八)也就是說,從秦漢開始,皇帝女兒出嫁時,要請三位最高級別的官員即三公主持婚禮;“三公”和“主持”組合到一塊兒,便成了“公主”,用以代指皇帝的女兒。
為什麼說這個說法更可靠呢?
因為“公主”這個詞首見於《史記》,用以指稱漢朝皇帝的女兒。
當然,《史記》有一處“公主”,指的是戰國魏國國君的女兒:
“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孫子吳起列傳》)但須知,《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西漢人,他在寫這一段的時候,很有可能“以今呼古”,用漢朝的詞語稱呼魏國國君的女兒。
這好比某部古裝劇中出現了後世的詞句,我們能說這些詞句在這部劇依託的年代就有嗎?
新版《三國演義》
上圖中,民國樑啟超根據晚明顧炎武的話概括出來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被劉備說出來了。我們能據此認為,三國時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嗎?
因此,《左傳正義》的說法比通行的說法更為可靠。
但這個說法也有一個缺陷:沒有能證明秦代已經有了“公主”這個詞的文獻。
秦朝(不是秦國)存在時間較短,秦朝的官方文獻也大多被項羽焚燬了;漢代人的著作中也未曾把秦君的女兒稱作“公主”。
不過,依據“漢承秦制”(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的常識,漢朝“公主”這個封號應該源於秦朝。
綜合地看,“公主”這個封號產生於秦漢的說法,是比較可靠的。
那麼,歷史上的第一位公主是誰呢?
由於缺乏記錄秦朝公主姓名的文獻,我們只能將上限劃定在西漢。
這樣的話,有史可考的史上第一位公主就是呂后的女兒,劉邦的長女魯元公主。
《史記·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漢惠帝)、魯元公主。”《美人心計》中的魯元公主
回覆列表
“公主”這個稱號,是從春秋戰國開始的。
當時,周天子嫁女的時候,不能自己主持婚禮,只能讓各諸侯國的同姓諸侯主持,而諸侯的級別一般是“公”(周朝的爵位:王、公、侯、伯、子、男六級),這就是“公主”的由來。簡單理解的意思就是,爵位是“公”的諸侯,“主”持天子之女的婚禮。
後來,“公主”一詞開始泛指諸侯的女兒。天子的女兒叫王姬。
雖然公主這個稱號早就有了,但是,直到漢朝之前,公主們都沒有姓名記載。中國古代有記載的第一位公主是魯元公主,劉邦和呂雉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