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13589007217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軍事著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書,其在世界軍事思想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作者是春秋末期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活動家孫武。孫武,字長卿,齊華人。生卒年月不詳,大約與孔子是同時代的人。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公元前512年,孫武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吳王見其謀略過人,善於用兵,就命他為將。後來孫武協助闔閭“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使吳國成為當時的強國,從而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孫子兵法》產生於春秋末期,在戰國時期已被廣泛傳播與應用,西漢時期經過整理校訂,始有定本,從此代代流傳,直到今天。《孫子兵法》問世以來,對中國乃至世界軍事思想的發展影響深遠,被奉為“兵學聖典”。其在國內流傳的同時,於公元八世紀流傳到國外,首先是傳入日本,其次是北韓。早期日本人學習《孫子兵法》是用漢文原版,到了17世紀德川時代始有日譯本,而且對《孫子兵法》的研究也有所發展,先後出現幾十家兵學流派。《孫子兵法》西傳,最早是1772年在法國巴黎出版的《中國軍事藝術》叢書中的《孫子十三篇》。1910年,英國出版《孫子兵法,世界最古的兵書》。1910年,德譯本《中國的武經》在柏林出版。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孫子兵法》譯本,不僅得到廣泛流傳,而且備受推崇。《孫子兵法》共十三篇。《形篇》以上四篇是闡述戰爭準備理論,《勢篇》以下論述戰爭實施理論,形成了完整的軍事思想體系。在戰略上,孫武強調“慎戰”,開篇強調:“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反對輕率用兵,他告誡戰爭的發動者們要冷靜分析和權衡敵我雙方政治、經濟、外交、天氣、地理、將帥、士卒、法令、賞罰等諸方面的因素及其優劣,而後做出是否用兵的決定。他提出了“廟算”制勝的主張,認為“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這是講運籌決策和戰爭勝敗的關係,要求戰爭的決策者根據勝負條件的優劣、得勝因素的多少,制定正確的決策,以操勝券。孫武認為最好的用兵方法是“伐謀”、“伐交”,即用計策和外交手段戰勝敵人,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便是打仗,也要爭取以最少的時間和代價來贏得勝利。“兵貴勝,不貴久。”長期戰爭,耗費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勢必給百姓帶來災難,給國家造成危險。所謂“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孫武比一般兵家高明之處在於,他提醒人們不要光看到戰爭的利益,更要認識到戰爭的危害。“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因此,濫用或炫耀武力,都是不明智的做法。在戰術上,孫武總結出一整套精闢的作戰指揮原則,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致人而不致於人”、“以逸待勞”、“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等等,都是克敵制勝所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在戰爭中,孫武特別重視計謀的運用,他將《計篇》置於全書之首,用意明顯。“兵者,詭道也。”戰爭不僅是雙方武力的較量,更是智力的比拼。如何掌握戰爭的主動權,這裡有許多計謀可用。既可以透過“示弱”、“誘敵”、“怒敵”、“離間”等辦法造成敵人的失誤,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逸而勞之,親而離之”,更主要的是要在戰爭中用“以眾擊寡”、“避實擊虛”、“聲東擊西”、“因勢利導”、“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方式來形成自己的優勢,以此取得戰爭的勝利。這些戰術原則,一直為歷代軍事家們奉為圭臬。《孫子兵法》不僅是一部軍事謀略書,也是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特別是它的軍事辯證法,直到今天依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孫子兵法》中提出了在戰爭運動中經常出現的一系列矛盾對立的範疇,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進退、勝敗、虛實、勇怯、治亂、逸勞等等,孫武認為這些矛盾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他說:“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而後生。”這是說在治、勇、強中包含著亂、怯、弱的因素,如果處理不當的話,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而亡地、死地本是不利條件,如指揮得當反而可得奇效。正因為戰爭情況是千變萬化的,所以英明的將帥必須根據不同的形勢制訂戰略戰術。“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這是說根據情況的變化,掌握戰機取得勝利。孫武認為在戰爭中,不可死守陳規、一成不變,“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所謂“正”是正面對陣的常規戰術,“奇”是出奇不意的靈活戰術。“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也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迴圈之無端,孰能窮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辛斯來到勇士後,勇士在關鍵時刻的終極陣容會有變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