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珠海交警

    路怒症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在駕駛過程中情緒產生波動,從而導致咒罵,指責甚至不理智的行為出現。

    都市中常見的路怒症

    路怒症並不罕見,國內一項調查中,有六成司機認為自己有路怒症。而在長途司機中卻有八成以上有路怒症。而造成路怒症的原因其實很簡單:行駛中道路的情況多變以及平日生活中積累的壓力。

    在城市生活的人們每天都被挑戰著緊繃的神經,而每個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我們在生活中不斷的忍耐,積蓄著負面情緒,最後全部宣洩在道路交通中。而通常這時候,司機已經不會正常去思考任何問題了,當在路上遇到問題或者事故的時候只會指責他人。

    所以,平時生活中大家要透過正常的途徑去宣洩自己的不良情緒,比如和知己好友聊天出遊,或者挺喜歡的音樂,也可以試著去揮灑汗水,這些都不失為減壓的好辦法,同時在行駛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什麼情況,要學著去諒解,不要讓對方的情緒影響到自己。

  • 2 # 知我心理學

    為什麼開車的人容易路怒?如何理解路怒呢?

  • 3 # 知我心理學

    為什麼路怒症越來越多?

    路怒是現在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了,很多人會發現身邊的朋友明明很溫和,開車時卻容易生氣。路怒究竟是什麼?讓心理學家來告訴你。

  • 4 # 小徐在武漢

    有這樣一種說法,人們在面對面交流,電話交流時,都是戴著面具的,有身份限制,有道德約束,情緒要刻意控制。有任何問題都去理智的溝通,但一旦進入汽車,我們就進入了自己的世界,我們的所想,所謂不需要面具了,這時候表現出來的才是發自內心的素質。不需要自我壓抑,因此開車會出現很多發脾氣的。而且有時候平時脾氣很好的人一旦開車會有反彈式的脾氣爆發。

  • 5 # 不是那塊料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主要原因還是中國駕駛者整體素質及安全意識不夠造成了,為什麼素質跟安全意識造成脾氣不好?

    先用一句經典又不衝突的話詮釋一下“在路上開車,我最討厭兩種人,一種是插我隊的人,一種是不讓我插隊的人”既然討厭插隊的人,自己為什麼又要去插隊。

    而插隊正確的開啟方式應該是你前方兩側的車輛有變道需求,需要到你行駛的車道上,開啟轉向燈,變到你的前方。而在中國,變道最大的需求是躲避擁堵,甚至有的人在需要出路口的時候不想排隊不提前變道,到最後以危險的形式強行擠壓變道,而這一過程,不僅不能躲避擁堵,還使得擁堵更加嚴重,再加上這些隨意變道的人,火自然就上來了。

    火上來了就討厭這些變道的人,然後在路上看到有人打轉向燈想變道的人,自己就加速上去不讓他變,而對方看到後方車輛故意不讓自己,可能也會上火,脾氣自然就大了。

    所以這就是,我插別人隊上火,別人插我隊我也上火。時時刻刻都在冒火發脾氣。

    所以就造成了另外一種狀況,變道不打轉向燈,因為別人看到你打轉向燈加速上去不想讓你變道,如果不打轉向燈趁後方不注意一把方向打過去。這是一個惡性迴圈的過程,造成的結果就是大家在路上開車,都處在一個擠別人和防止被別人擠的非理性過程中。自然就不能心平氣和的開車。

    這就是目前許多華人在路上開車的狀況,而這些行為對社會造成的潛在危害是非常大的。

    我覺得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加強對駕駛人安全理性教育培訓的力度,安全意識強了,開車就會小心謹慎,不衝動。考駕照時花更多的時間做安全培訓。同時對於在後期駕駛過程中一段時間內有車禍並且佔全部或主要責任一定次數後進行安全培訓考核,考核合格後上路駕駛。先從較為突出的這部分駕駛員入手,約束引導這些不安全行為,逐步形成一個安全良性的駕駛環境,讓快車道真正的快起來,讓人們堵車不堵心,輕鬆駕車出門!

  • 6 # 時空的維度

    1. 駕駛本來就是壓力的來源 駕駛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人付出一定的精力才來維持。為了安全,人在開車時需要傾注較大的注意力來判斷路況,一直處於較為緊張的身體與精神狀態,成為一種壓力的來源。 同時,人在駕駛時的具體狀態對是否會路怒也有著明顯的影響,比如酒後駕駛不僅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發生的可能,也增加了路怒的可能;心情抑鬱時駕駛,也會更容易引發路怒。

    2. 噪音與溫度會引發憤怒 堵車是路怒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道路越是擁擠,司機的壓力感越強烈,發生攻擊性駕駛和路怒的機率也會上升。而且,在路況擁堵時,常常有司機不停地鳴笛發洩個人的怒氣,而噪音對於攻擊性來說也是一種刺激。當一個人無法控制噪音的音量與持續時間,被激起的惱怒將會變得更強烈。

    3. 當汽車受到攻擊時,你感到被侵犯的是私人的空間 如今,汽車對於很多人來說不僅是一個交通工具。汽車的大小、外形、排量、顏色和價值,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也被車主視為他如何看待自己、他想要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種表達方式。汽車成為了個人空間的延展物,所以,當開車時遇到風險時,人感受到的冒犯性就非常強烈了。 4. 駕駛期間難以直接溝通 同時,駕車這一出行方式對於人際溝通來說也是相對困難的。當人在街上散步時撞到了另一個人,道歉與諒解都是非常容易的,無論是透過口頭表達還是身體語言,但是在車裡這種情況就變得困難了,人們往往只能用按喇叭、打轉向燈等方式來溝通。但這樣的間接溝通很有可能會被誤解,比如示弱的姿勢就可能被理解為一種冒犯。

    5. 匿名的空間提供了發洩的機會 開車時的環境接近於匿名。當你在馬路上開車時,大家互相之間都不認識,並且躲在一個相對安全、有保護性的空間——車廂裡。在這樣的狀態下會引發“去個性化”反應,即使人變得更有攻擊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表達放棄的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