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對大寶曾經使用過哭聲免疫法,真的非常後悔
3
回覆列表
  • 1 # 愫說育兒

    孩子哭,你用“哭聲免疫法”了嗎?

    我沒用過,我認為0-3歲讓孩子體驗親密無間的安全感比什麼都重要!

    最近有人問我:強調“嬰兒哭鬧不要抱”導致孩子心理問題、“溺愛孩子而致孩子成長問題”這對立的兩種教育理念該如何平衡?

    我覺得和題主的問題合併一起回答,比較具有辯證意義。

    很顯然,此二者皆是不正確的育兒理念。接下來,我談談自己的觀點,育兒路上,與君共勉!

    “哭聲免疫訓練法”、“延遲滿足訓練法”,“嬰兒獨立完整睡眠訓練法”等等,是以扼殺孩子的天性為代價,可能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上述扭曲的育兒理念,你還在奉行嗎?

    我們一起了解背後的故事:

    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

    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

    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這本書改變了美國兒童的養育實踐,整整一代兒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這種風格的教養實踐中長大的。然而,你知道這個家庭的結局嗎?

    他的兒子們對華生的描述是這樣的:“沒有同情心和情緒上無法溝通的。他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種感情基礎。”

    約翰·華生在學術圈名聲大噪之時,他痛苦的大兒子雷納卻背叛了行為主義而學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也許是童年匱乏情感的創傷太嚴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納。雷納曾多次自殺,後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

    其前妻的二個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兒多次自殺,兒子一直流浪,靠華生的施捨才能生活。

    倡導並踐行“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的華生家族,悲劇同樣在第三代延續:華生的外孫女 Mariette 記憶中,媽媽 Mary 沉默易怒,秘密酗酒,並曾經多次試圖自殺。Mariette 自己也是酒精成癮者,並多次考慮自殺。

    哭聲免疫法因為見效快,讓媽媽省心省力,曾在美國風靡一時。被哭聲免疫法修整長大的孩子,後來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國兒童的幸福代價後,此方法終於被歐美深深反思和摒棄,約翰·華生也曾被評為美華人最討厭的人之一。

    馬伊琍:我越來越後悔在愛馬一歲時進行的哭聲免疫訓練……

    馬伊琍曾發微博反駁“哭聲免疫法”:“雖然兩天就成功讓她學會睡整覺,可一歲半時又開始反覆,睡著後她總會醒一次,哭著拍手求抱抱……”。事實證明,她的大女兒有嚴重的分離焦慮症,並且對媽媽更是黏得緊,而且對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恐懼感。

    “現在的妹妹,未經任何訓練,哭就抱,餓就喂,滿一歲就已自然睡整覺也不吃夜奶,想來六年前的那些夜晚,我到底在急什麼呀!”

    行為主義者的理想國就是一個徹底程式化的,沒有情感的世界——人不是神聖的精神存在,而是機器,環境怎麼塑造和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這樣的理念,你還能接受嗎?

    0-3歲,“親密育兒”不等於同溺愛

    “親密育兒法”是西爾斯夫婦在養育8個子女的經驗+40多年兒科醫生的從醫經歷+發展心理學“依戀理論”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

    0-3歲是孩子發展的黃金期,這個階段父母正確的育兒理念,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溝通模式,對孩子一生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親密育兒法提倡在生命的最初階段,及時響應寶寶的需求,為親密的親子關係奠定堅實的基礎。

    很多哺乳期的媽媽都有這樣的體驗,一聽到寶寶的哭聲,媽媽的奶陣就來了,這是為母的本能反應。

    0-3歲親密育兒,按需餵養。別再盲從所謂的“免疫法”、“延遲滿足”而任由寶寶哭泣,冷眼旁觀。

    不要混淆“挫折教育”的意義,“延遲滿足”變成對孩子的折磨,你推遲餵養的5分鐘,對孩子來說坍塌的是整個世界。

    寶寶最終會斷奶,有一天他會徹夜睡覺,這種高需求的育兒階段很快就會過去。寶寶在你床上的時間、在你懷裡的時間、吃奶的時間在人的一生中都是非常短暫的,但是那些愛與信任的記憶會持續一生。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

    3歲以後,“親密育兒”要掌握平衡與界限。

    父母要把握好界限,滿足孩子所需要的,而不是給他所有想要的,這點至關重要!

    尤其在孩子3歲以後,是需要逐步建立秩序與規則的時期。

    有些父母,為了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而疲於奔命,生活徹底被孩子綁架;

    當孩子把大聲哭泣、激烈的吵鬧、撒潑作為表達需求的手段,不斷升級,直到達到目的方肯罷休。說明“親密育兒”的平衡與界限被打破,這樣的交流是一種惡性迴圈,對父母是一種折磨,對孩子的成長和品格養成也毫無益處。

    我們在公共場合經常見到的“熊孩子”多數都是這種型別。

    “親密育兒”的核心是建立親子之間的良性溝通,而不是不加判斷地滿足孩子的需求,養成孩子驕縱的習慣。讓孩子懂得界限的存在,也是讓孩子在親子關係中充滿安全感的重要一環。

    結語:

    0-3歲,應採取親密育兒法,按需餵養。“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訓練法”、“嬰兒獨立完整睡眠訓練法”對孩子身心的傷害是巨大的。

    3歲以後,在親密的親子關係基礎上,需要讓孩子認識界限、秩序與規則,建立自我責任感的雛形。

    以上,就是我認為的“教育的平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身體好象是分為左右兩半部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