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闊景bsf

    日本武士道精神是非常值得別人敬佩的一種勇士的精神,他的精神主要體現忠誠、勇敢、義氣。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幾個方面: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武士道精神,是德川幕府時代,為了鞏固德川家的統治,推行的武士道德規範。這種精神,為後來的軍國主義者所提倡,作為理想的軍人模板精神。但其形成,主要是在德川時代。所以這個也是一種統治者的手段,這樣會使得他們的軍人更加勇敢,何況日本本來就是具有狼的性格的民族,很厲害的。

    但是武士道精神也有缺點,第一就是武士道無條件的,服從拼死捍衛一個擁有缺點的人或在道德上有瑕疵的人,就很容易成為統治者強權欺壓弱者的工具。第二就是武士道的戰士無法承受失敗,面對失敗要選擇自殺。所以在當年二戰日本與美國對戰中,日本武士道精神雖然向殉道者一樣勇敢,但是並沒有贏得英勇善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尊重,反而他們認為這是殘暴和沒有人性對於生命的極端漠視。

  • 2 # 納百川肉穿腸

    首先,日本的武士是私人的武裝,誕生於莊園經濟,是封建主莊園主的豢養的。

    受到儒家佛教禪宗的影響,學到了:忠勇智等理念。在思想上是自成體系的。

    但是日本的武士不是隸屬於幕府,天皇,或者是官僚機構的。而是各自有主的,所以主子死後,武士可能成為浪人。主子被殺或者受辱,會替主子報仇。

    日本自古是尚武的,武士階層僅次於皇族貴族等高階統治階層。日本的體制有點像宗法制,皇族貴族幕府的旁支會受封為諸侯、或者是大名,統治地方,維護政權。

    中國是科舉制度,士大夫當政。日本正好相反是武士當政,武士統治國家。武士階層不是民間選拔的,是世襲的。豐臣秀吉是個例。

    中國儒家對知識分子的精神要求,其實對應的武士也有類似的。武士道就是融合了儒家禪宗等思想。

    武士要精通儒家經典,有師承或家傳武術技藝,要有忠君精神,要有軍事智慧,要有勇敢的作戰精神、向死為生、以苟且偷生為恥,有禪的精神、能把武士道領悟到哲學高度。作為統治階層,甚至懂琴棋書畫茶道。

    這就是武士道精神,不單單是耍武士刀,剖腹。

  • 3 # 雨後的故事有味道

    武士道精神,強調“堅強的意志,忠心不變的信仰”,和中國的忠君思想有點像。你可以理解為統治者統治的利器,也可以理解為對人自身陰暗之舉的約束。如果你把日本看為敵國,也可以認為是對內的思想侵略,進而對外形成自我優越感。不同角度,不同結論。

  • 4 # 馮瑋

    今天,談起武士道,人們馬上會聯想到日本。但實際上,在20世紀之前,甚至日本人都沒聽說過“武士道”這個名詞,更不瞭解什麼叫武士道。“武士道”這一概念所以廣為人知,首先要歸功於頭像曾印在5000日元上的新渡戶稻造。

    新渡戶稻造曾經擔任過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也擔任過國聯副秘書長。一次,新渡戶稻造和他的朋友拉維萊律師一起散步。拉維萊對他說,西方人主要靠基督教規範人們的行為,並問他,日本人靠什麼規範行為?新渡戶稻造說,日本人沒有那樣的東西。拉維萊感到很驚訝。回到屋裡後,新渡戶稻造反覆思考這一問題後頓悟:日本也有規範人們行為的準則,那就是武士道。

    1900年,新渡戶稻造用英文撰寫了《武士道——日本之魂》,在美國出版。這本書是向西方開啟探視“大和魂”的經典著作。被內村鑑三稱為“留給後世的最大遺產”。正是他的這本書,使“武士道”這個概念廣為人知。

    被稱為“中國知日第一人”的戴季陶在《日本論》第七章“ 武士生活與武士道”中寫道:“他們舉國所讚美的武士道的精華,就事實上說明起來可以舉出兩件事,一件是‘復仇’,一件是‘切腹’。‘復仇’是殺人,‘切腹’就是自殺。”然而,對武士道不能做如此偏狹的理解。因為,武士道是一個系統的價值觀,包括作為“三綱五常”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武士道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鎌倉時代的封建武士道、江戶時代的儒家武士道、明治維新以後的新武士道。三個階段是“變與不變”的統一。江戶幕府的《武家諸法度》,第一條即強調“文武不歧”,即強調“文”的重要意義。但是,對“忠”的強調始終不變,只是將對領主、將軍的忠誠,一元化為對天皇的忠誠。按新渡戶稻造的說法,“忠是將封建的各項道德準則聯接在一起,形成一種均衡美的拱梁的基礎。”

    概括地說,武士道精神主要是“武士的特性和訓條”,即“義理、勇氣、仁(惻隱之心)、禮、誠、名譽、忠義、智和克己”。武士作為制度,早已消亡,但武士道的精神,迄今仍作為“大和魂”對日本國民性有深刻影響。

  • 5 # 萬歲1148858845

    其實武士道這個概念只是明治維新後由新渡戶稻造為了便於向西方宣揚日本文化美化日本而刻意創造出來的,之前根本沒有!其實武士道的核心也只有兩點殺人與自殺,說到底都是輕視生命(無論他人的還是自己的),這從後來日本的歌舞伎《忠臣藏》中就顯露無疑,為主君報仇而殺人(吉良上野介)其實是輕視他人生命,因為殺人而被迫選擇自殺,本質上是忽視自己生命,而事實上這些人只是可悲而又可憐的犧牲品,吉良對淺野的無禮實際上是因為賄賂的太少,而淺野因為自己的尊嚴受損而不顧家臣以及家族的存亡而貿然砍殺吉良,而幕府的廢絕淺野家,遣散家臣的做法本質上只是為了恫嚇各地大名維護幕府權威,而家老大石良雄組織家臣刺殺吉良也是因為生計無著所以只能冒死一博,最終自殺的命運也只是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為自己以及家族博取一點虛名與希望(事後這些人的家族子弟成為各藩爭相禮聘的家臣,以此作為自己家臣的表率同時暗示幕府本藩的勇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金鮑魚的養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