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過的書院不可勝數,僅南宋期間即興建了二百七十多所。書院,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科舉考試與聖賢文化傳播之間一個折中對沖的平衡點。倘唯科舉是論,則“尋章摘句老鵰蟲”充塞廟堂,卻於世無補;若唯聖賢是尚,則經費難以為繼,總不能天天吸風飲露、與狼共舞吧!再說朝廷也會干涉。書院應運而生,實乃時也勢也。看似偶然,實則有相當的必然性。
這些書院存世的時間,或長或短,影響或大或小。於眾多書院中,嶽麓書院一枝獨秀,歷千年而不衰,位列“四大書院”之首,一代一代培養造就了無數學養深厚、慮深通敏的人物,各皆引領一時風騷,參贊天地之化育。書院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非但不是夜郎自大,反而是其真實寫照,不愧為中華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皆莫及。
嶽麓書院於唐末五代肇基,自南宋進入輝煌時期,歷代皆有大儒名流講學不輟,四方學子輻湊力學,社會各界鼎力相助,朝廷屢屢賜額賜書,千年以來始終雄踞海內書院之首,完全將湖南變成了“瀟湘洙泗”,把此地“南蠻”的稱號連根拔除,“誰謂荊蠻?茲為鄒魯!”
嶽麓書院,千載誰堪伯仲間?
現在的我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名滿天下的嶽麓書院,原始創辦人居然是佛門大德!史載,唐末五代戰亂,文教遭受重創,儒門士子棲身研學無所。湖南嶽麓山有智璇等二位僧人,“念唐末五季湖南偏僻,風化陵夷,習俗暴惡,思見儒者之道,乃割地建屋,以居士類……時經籍缺少,又遣其徒市之京師,而負以歸”,自此“士人得屋以居,得書以讀”,這就是嶽麓書院的最原始開端。佛門二位大德,非但不以門戶之見排斥儒家,反而全力興辦儒者學習場所,誠可謂釋迦如來慈悲、平等的真實體現。後之儒者,囿於門戶偏見狹執,竟置之不理,這非但無損於二大德之形象,反更映襯出佛門“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來。
講學、藏書、祭祀,被稱為書院的“三大事業”,歷來倍受重視,最能反映出書院的社會功能定位。而學田,則解決了書院的經費問題,是“三大事業”的重大保障與前提,也是書院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
嶽麓書院千年以來,始終為大儒嚮往的講學之地,是學子傾慕的頂級學府,被朝廷器重,為各界擁戴,實乃華夏大地不可多得的人文奇觀。但是,天下書院不勝其多,嶽麓書院何以能飽經世道變遷而歷久彌新?其長盛不衰的基因,到底在哪裡?
且聽在下一一道來。
南宋時大儒張栻主教嶽麓書院期間,對前來就學計程車子們指出:“侯(劉珙)之為是舉也,豈特使子群居佚談,但為決科利祿講乎?亦豈使子習為言語文辭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也。”他把書院的教學定性為:含科舉而不限於科舉,習經書而不限於言語文辭,務以“成就人才、傳道濟民”為要。嚴格來說,張栻為嶽麓書院形成富有特色的教育傳統奠定了基礎。以後雖不斷髮展,但始終未離張栻教育思想的影響。這是確立嶽麓書院“江湖地位”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次,教學方法的革新。不侷限於記問之學,而是增加了士子與師長間的討論、辯難,如此則徹底激發了師生思維的無限活力。僅此一端,即令學子們有了“此處應有盡有,何必東奔西走”的歸宿感,嶽麓書院真正成了士子的精神家園。不唯“孝悌忠信”為上,而是重在培養學人士子們“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守常達變之能,這才是造就濟世之才的人間正道啊!
公元1167年9月至11月,朱熹、張栻二位大儒於嶽麓書院辯難會講,持續三個月之久,前往受業、遊學者逾千人,盛況空前,“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這可比洪七公、黃藥師等人的“華山論劍”過癮多了!同時也開創了書院學術會講之先河。“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就是活水,這就是汩汩的源泉!書院以此獲得了無比強大的生命力。此番會講,至今仍為士人津津樂道。嶽麓書院這方風水寶地,也因二大師此舉而名揚天下。
書院允許不同學派的學者自由講學,這是與官學最重大的區別,充分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特色。會講,則使不同學派之間有了互相交流探討的機會,極大地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嶽麓書院的輝煌,並不僅僅體現在悠久的歷史和完備的規制上,更體現在其學術成就和培養造就了數不清的曠世之才方面。
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嶽麓書院先後啟蒙、培養出了包括宋代理學派、明代心學派、明清實學派、清代漢學派等各類知識群體精英,皆一時之棟樑、歷史發展演變的重大推手。近代以來,像陶澍、魏源、賀熙齡等經世改革派人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劉蓉、曾國荃、劉長佑等湘軍集團和洋務運動首領,譚嗣同、唐才常、沈才藎、熊希齡等維新變法人才,他們均直接受教於嶽麓書院。還間接造就了毛澤東、蔡和森、鄧忠夏、李達等早期共產主義者,他們的精神領袖,就是嶽麓書院的學生楊昌濟先生。
引領學術風氣之先,求真務實,培養造就大批棟樑之才;一代一代的繼席者承前啟後,不唯先賢不唯朝廷,實事求是、開拓創新,贏得四海學子歸心。這二點,恐怕就是嶽麓書院被譽為“千年學府”、“天下第一書院”的重要原因吧。
但無論多麼輝煌,也僅僅是嶽麓書院的輝煌。徒然“說他食、數他寶”,既不能充飢,亦不能脫貧致富。
吾輩當思的是,如何從嶽麓書院大儒們辦學理念的創新、學習研討制度的變革這些亮點中學到些什麼?
例如,現行的灌輸式教學、海量的作業、學生思維能力的缺乏、一考定終身的制度,如何加以正確引導,才能有所創新、破局,從而培養出更多思想活躍、正能量滿滿的應世大才,以引領全球潮流?
如果以“千年學府的借鑑”為題,要我們以實際作為交一份答卷,我們會不會得零分呢?
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過的書院不可勝數,僅南宋期間即興建了二百七十多所。書院,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科舉考試與聖賢文化傳播之間一個折中對沖的平衡點。倘唯科舉是論,則“尋章摘句老鵰蟲”充塞廟堂,卻於世無補;若唯聖賢是尚,則經費難以為繼,總不能天天吸風飲露、與狼共舞吧!再說朝廷也會干涉。書院應運而生,實乃時也勢也。看似偶然,實則有相當的必然性。
這些書院存世的時間,或長或短,影響或大或小。於眾多書院中,嶽麓書院一枝獨秀,歷千年而不衰,位列“四大書院”之首,一代一代培養造就了無數學養深厚、慮深通敏的人物,各皆引領一時風騷,參贊天地之化育。書院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非但不是夜郎自大,反而是其真實寫照,不愧為中華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皆莫及。
嶽麓書院於唐末五代肇基,自南宋進入輝煌時期,歷代皆有大儒名流講學不輟,四方學子輻湊力學,社會各界鼎力相助,朝廷屢屢賜額賜書,千年以來始終雄踞海內書院之首,完全將湖南變成了“瀟湘洙泗”,把此地“南蠻”的稱號連根拔除,“誰謂荊蠻?茲為鄒魯!”
嶽麓書院,千載誰堪伯仲間?
現在的我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名滿天下的嶽麓書院,原始創辦人居然是佛門大德!史載,唐末五代戰亂,文教遭受重創,儒門士子棲身研學無所。湖南嶽麓山有智璇等二位僧人,“念唐末五季湖南偏僻,風化陵夷,習俗暴惡,思見儒者之道,乃割地建屋,以居士類……時經籍缺少,又遣其徒市之京師,而負以歸”,自此“士人得屋以居,得書以讀”,這就是嶽麓書院的最原始開端。佛門二位大德,非但不以門戶之見排斥儒家,反而全力興辦儒者學習場所,誠可謂釋迦如來慈悲、平等的真實體現。後之儒者,囿於門戶偏見狹執,竟置之不理,這非但無損於二大德之形象,反更映襯出佛門“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來。
講學、藏書、祭祀,被稱為書院的“三大事業”,歷來倍受重視,最能反映出書院的社會功能定位。而學田,則解決了書院的經費問題,是“三大事業”的重大保障與前提,也是書院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
嶽麓書院千年以來,始終為大儒嚮往的講學之地,是學子傾慕的頂級學府,被朝廷器重,為各界擁戴,實乃華夏大地不可多得的人文奇觀。但是,天下書院不勝其多,嶽麓書院何以能飽經世道變遷而歷久彌新?其長盛不衰的基因,到底在哪裡?
且聽在下一一道來。
南宋時大儒張栻主教嶽麓書院期間,對前來就學計程車子們指出:“侯(劉珙)之為是舉也,豈特使子群居佚談,但為決科利祿講乎?亦豈使子習為言語文辭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也。”他把書院的教學定性為:含科舉而不限於科舉,習經書而不限於言語文辭,務以“成就人才、傳道濟民”為要。嚴格來說,張栻為嶽麓書院形成富有特色的教育傳統奠定了基礎。以後雖不斷髮展,但始終未離張栻教育思想的影響。這是確立嶽麓書院“江湖地位”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次,教學方法的革新。不侷限於記問之學,而是增加了士子與師長間的討論、辯難,如此則徹底激發了師生思維的無限活力。僅此一端,即令學子們有了“此處應有盡有,何必東奔西走”的歸宿感,嶽麓書院真正成了士子的精神家園。不唯“孝悌忠信”為上,而是重在培養學人士子們“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守常達變之能,這才是造就濟世之才的人間正道啊!
公元1167年9月至11月,朱熹、張栻二位大儒於嶽麓書院辯難會講,持續三個月之久,前往受業、遊學者逾千人,盛況空前,“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這可比洪七公、黃藥師等人的“華山論劍”過癮多了!同時也開創了書院學術會講之先河。“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就是活水,這就是汩汩的源泉!書院以此獲得了無比強大的生命力。此番會講,至今仍為士人津津樂道。嶽麓書院這方風水寶地,也因二大師此舉而名揚天下。
書院允許不同學派的學者自由講學,這是與官學最重大的區別,充分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特色。會講,則使不同學派之間有了互相交流探討的機會,極大地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嶽麓書院的輝煌,並不僅僅體現在悠久的歷史和完備的規制上,更體現在其學術成就和培養造就了數不清的曠世之才方面。
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嶽麓書院先後啟蒙、培養出了包括宋代理學派、明代心學派、明清實學派、清代漢學派等各類知識群體精英,皆一時之棟樑、歷史發展演變的重大推手。近代以來,像陶澍、魏源、賀熙齡等經世改革派人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劉蓉、曾國荃、劉長佑等湘軍集團和洋務運動首領,譚嗣同、唐才常、沈才藎、熊希齡等維新變法人才,他們均直接受教於嶽麓書院。還間接造就了毛澤東、蔡和森、鄧忠夏、李達等早期共產主義者,他們的精神領袖,就是嶽麓書院的學生楊昌濟先生。
引領學術風氣之先,求真務實,培養造就大批棟樑之才;一代一代的繼席者承前啟後,不唯先賢不唯朝廷,實事求是、開拓創新,贏得四海學子歸心。這二點,恐怕就是嶽麓書院被譽為“千年學府”、“天下第一書院”的重要原因吧。
但無論多麼輝煌,也僅僅是嶽麓書院的輝煌。徒然“說他食、數他寶”,既不能充飢,亦不能脫貧致富。
吾輩當思的是,如何從嶽麓書院大儒們辦學理念的創新、學習研討制度的變革這些亮點中學到些什麼?
例如,現行的灌輸式教學、海量的作業、學生思維能力的缺乏、一考定終身的制度,如何加以正確引導,才能有所創新、破局,從而培養出更多思想活躍、正能量滿滿的應世大才,以引領全球潮流?
如果以“千年學府的借鑑”為題,要我們以實際作為交一份答卷,我們會不會得零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