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結論是:如果把“夏”視作一個文明,你們它確實是存在的;但是否能稱得上是一個朝代,這個要商榷。
對於,夏朝是否存在的質疑,歷史上由來已久。在近代中國,最早質疑夏王朝存在的學者們被稱為「疑古學派」,或「古史辨派」。他們主張重新辨別對上古歷史的記載。這一派的主力包括胡適、顧頡剛、錢玄同等眾多名家,陣容強大。顧頡剛是其中最激進的。一開始,他們宣稱「周朝之前無信史」。就是說連商朝都不肯承認。
後來,王國維用甲骨文證實了商朝的存在,從事實上駁斥了他們的觀點。但對商朝之前的歷史,他們照舊持懷疑態度。其中最著名的論斷莫過於顧頡剛對大禹的質疑。傳說中大禹把王位傳給兒子啟,由此開啟了夏王朝以及中國王權的世襲模式。然而顧頡剛認為大禹的原形是鑄造於九鼎之上的一個動物圖形,禹和夏朝的聯絡是後人附會的。雖然這個觀點被學界普遍反對,但顧頡剛到晚年仍固執己見。
今天的學者雖然不像顧頡剛那麼激進,但對夏朝歷史的真實性,很多人都採用非常謹慎的「有條件的不可知論」,即沒有足夠的歷史資訊出土,就不能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但同時也並不否定它的存在。為本書作序的許宏先生,就是「有條件的不可知論」的代表人物。
國際學術界關於夏王朝是否存在的問題,觀點也是不斷演變的。在日本歷史學界,像東京文獻學派的創始人白鳥庫吉,主張「堯舜禹抹殺論」和「神代史否定論」,徹底把中國上古歷史歸為虛構。直到最近十幾年,日本學界才逐漸有人轉向「有條件的不可知論」。
日本歷史學家宮本一夫傾向於「有條件的不可知論」。他認為根據現在的二里頭文化遺址,足以證明夏王朝確實存在。然而,真正的問題在於二里頭文化是否達到了一個王朝所應該達到的標準?換句話說,如果二里頭文化代表了夏朝的政治與經濟巔峰,那麼夏朝能不能稱之為王朝呢?二里頭代表的夏朝到底達到了王朝的哪個階段?是初期,還是成熟期?
二里頭文化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共分四期。在其初期,文化中心位於潁河、汝河流域;二期之後轉移到伊河、洛河流域;三期伴隨著青銅器興起而顯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除了青銅刀,還有斧、鑿等武器,以及青銅鈴、牌飾、圓形器、圓泡等裝飾品,這標誌著青銅時代的到來。
同時,二里頭特產的伊洛系陶器越過黃河向北擴充套件。二里頭文化三期已經擁有了更加明確的稱得上初期國家的條件。那麼,當時的二里頭文化是否相當於初期國家階段呢?
史學界關於判斷一個早期人類活動遺址是否能達到文明的水準,一般有三個判別標準。一、文字;二、大量非農業人口組成的城市;三、複雜宗教禮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提出的文明三要素),或金屬冶煉(中日兩國學者主張將此代替「宗教禮儀」作為判別文明的標準)。
在以上三個判別標準中,如果能達到兩個,就可以算得上是文明。按照這個標準來檢驗商朝,可以看出:文字方面有甲骨文;城市有安陽殷墟,不僅規模很大,而且有明顯的社會等級和分工;在金屬冶煉方面,商朝的青銅器在全世界範圍都是頂級水平。所以商朝完全符合文明古國的標準。
現在,我們先假定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朝。然後,再用這個標準檢驗二里頭文化遺址。
文字方面,雖然二里頭出土的器物上有一些刻畫的符號,但不能被認定為文字;社會發展階段方面,我們引入以下四個考古方面常用的指標來加以判斷:
(1)王墓,也就是王的陵墓,這沒有發現。王墓是根本不存在,還是尚未發現,或是已被盜墓賊給盜掘破壞,目前學界尚無定論。
(2)棺槨結構,這是指在地下建造墓室,再把木棺置於其中的方式。商朝的墓葬採用棺槨結構,這是一種身份與地位的標誌。但在二里頭文化中棺槨結構從未出現。
(3)隨葬品,也就是冥器。二里頭文化後期已經陸續浮現,但應用規模還很小,無法與商代相比。作為禮器的青銅器要到二里頭文化的後期才逐漸出現。
(4)祭祀活動,中國文化特別注重祭祀。《左傳》裡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戰爭。祭祀和戰爭構成了最大的國事。反過來講,從祭祀與戰爭的發達程度,可以判斷一個國家的發展階段。
宮本一夫認為,商朝是以祭祀儀禮和禮制為基礎,建立了維持社會秩序和群體組織的祭儀國家。也就是說,商朝的祭禮已經相當完備了。但二里頭文化在祭祀活動上與商朝相比要差得很多。二里頭文化遺址沒有發現人牲(即用人來殉葬)。就考古學而言,人牲的出現可以印證王權的擴張與國家的成型。
在河南鄭州附近的二里崗文化(早於安陽殷墟,而晚於二里頭文化的文明),在其上層二期(相當於商朝中期)一個叫白家莊小雙橋的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牛和人的犧牲坑。這說明當時犧牲祭祀已經非常盛行。然而這樣的犧牲坑在二里頭文化遺址卻並未發現。
基於以上四個參考標準,宮本一夫認為,二里頭文化可以證實在商朝之前,中國存在一個更古老的文化。如果這就是傳說中的夏王朝,那麼夏王朝的社會進化尚未達到成熟的王權階段,而是處於王權的形成期,並不像商朝那樣已經具備了王朝或國家的資格。
所以,他將其定位為初期國家形成期或萌芽期,或者叫做「前王朝年代」。把夏稱為王朝,有點勉為其難。
綜上所述,對夏王朝是否存在這個問題,我們的初步結論是:夏是存在的,但夏能否稱得上王朝,則有待商榷。從現存的考古證據來看,夏距離我們想象的那種發達完備的王朝社會,還有很大的差距。
【本回答節選自我自己的文章《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之從神話到歷史》】
我的結論是:如果把“夏”視作一個文明,你們它確實是存在的;但是否能稱得上是一個朝代,這個要商榷。
對於,夏朝是否存在的質疑,歷史上由來已久。在近代中國,最早質疑夏王朝存在的學者們被稱為「疑古學派」,或「古史辨派」。他們主張重新辨別對上古歷史的記載。這一派的主力包括胡適、顧頡剛、錢玄同等眾多名家,陣容強大。顧頡剛是其中最激進的。一開始,他們宣稱「周朝之前無信史」。就是說連商朝都不肯承認。
後來,王國維用甲骨文證實了商朝的存在,從事實上駁斥了他們的觀點。但對商朝之前的歷史,他們照舊持懷疑態度。其中最著名的論斷莫過於顧頡剛對大禹的質疑。傳說中大禹把王位傳給兒子啟,由此開啟了夏王朝以及中國王權的世襲模式。然而顧頡剛認為大禹的原形是鑄造於九鼎之上的一個動物圖形,禹和夏朝的聯絡是後人附會的。雖然這個觀點被學界普遍反對,但顧頡剛到晚年仍固執己見。
今天的學者雖然不像顧頡剛那麼激進,但對夏朝歷史的真實性,很多人都採用非常謹慎的「有條件的不可知論」,即沒有足夠的歷史資訊出土,就不能證明夏王朝真實存在,但同時也並不否定它的存在。為本書作序的許宏先生,就是「有條件的不可知論」的代表人物。
國際學術界關於夏王朝是否存在的問題,觀點也是不斷演變的。在日本歷史學界,像東京文獻學派的創始人白鳥庫吉,主張「堯舜禹抹殺論」和「神代史否定論」,徹底把中國上古歷史歸為虛構。直到最近十幾年,日本學界才逐漸有人轉向「有條件的不可知論」。
日本歷史學家宮本一夫傾向於「有條件的不可知論」。他認為根據現在的二里頭文化遺址,足以證明夏王朝確實存在。然而,真正的問題在於二里頭文化是否達到了一個王朝所應該達到的標準?換句話說,如果二里頭文化代表了夏朝的政治與經濟巔峰,那麼夏朝能不能稱之為王朝呢?二里頭代表的夏朝到底達到了王朝的哪個階段?是初期,還是成熟期?
二里頭文化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共分四期。在其初期,文化中心位於潁河、汝河流域;二期之後轉移到伊河、洛河流域;三期伴隨著青銅器興起而顯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除了青銅刀,還有斧、鑿等武器,以及青銅鈴、牌飾、圓形器、圓泡等裝飾品,這標誌著青銅時代的到來。
同時,二里頭特產的伊洛系陶器越過黃河向北擴充套件。二里頭文化三期已經擁有了更加明確的稱得上初期國家的條件。那麼,當時的二里頭文化是否相當於初期國家階段呢?
史學界關於判斷一個早期人類活動遺址是否能達到文明的水準,一般有三個判別標準。一、文字;二、大量非農業人口組成的城市;三、複雜宗教禮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提出的文明三要素),或金屬冶煉(中日兩國學者主張將此代替「宗教禮儀」作為判別文明的標準)。
在以上三個判別標準中,如果能達到兩個,就可以算得上是文明。按照這個標準來檢驗商朝,可以看出:文字方面有甲骨文;城市有安陽殷墟,不僅規模很大,而且有明顯的社會等級和分工;在金屬冶煉方面,商朝的青銅器在全世界範圍都是頂級水平。所以商朝完全符合文明古國的標準。
現在,我們先假定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朝。然後,再用這個標準檢驗二里頭文化遺址。
文字方面,雖然二里頭出土的器物上有一些刻畫的符號,但不能被認定為文字;社會發展階段方面,我們引入以下四個考古方面常用的指標來加以判斷:
(1)王墓,也就是王的陵墓,這沒有發現。王墓是根本不存在,還是尚未發現,或是已被盜墓賊給盜掘破壞,目前學界尚無定論。
(2)棺槨結構,這是指在地下建造墓室,再把木棺置於其中的方式。商朝的墓葬採用棺槨結構,這是一種身份與地位的標誌。但在二里頭文化中棺槨結構從未出現。
(3)隨葬品,也就是冥器。二里頭文化後期已經陸續浮現,但應用規模還很小,無法與商代相比。作為禮器的青銅器要到二里頭文化的後期才逐漸出現。
(4)祭祀活動,中國文化特別注重祭祀。《左傳》裡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戰爭。祭祀和戰爭構成了最大的國事。反過來講,從祭祀與戰爭的發達程度,可以判斷一個國家的發展階段。
宮本一夫認為,商朝是以祭祀儀禮和禮制為基礎,建立了維持社會秩序和群體組織的祭儀國家。也就是說,商朝的祭禮已經相當完備了。但二里頭文化在祭祀活動上與商朝相比要差得很多。二里頭文化遺址沒有發現人牲(即用人來殉葬)。就考古學而言,人牲的出現可以印證王權的擴張與國家的成型。
在河南鄭州附近的二里崗文化(早於安陽殷墟,而晚於二里頭文化的文明),在其上層二期(相當於商朝中期)一個叫白家莊小雙橋的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牛和人的犧牲坑。這說明當時犧牲祭祀已經非常盛行。然而這樣的犧牲坑在二里頭文化遺址卻並未發現。
基於以上四個參考標準,宮本一夫認為,二里頭文化可以證實在商朝之前,中國存在一個更古老的文化。如果這就是傳說中的夏王朝,那麼夏王朝的社會進化尚未達到成熟的王權階段,而是處於王權的形成期,並不像商朝那樣已經具備了王朝或國家的資格。
所以,他將其定位為初期國家形成期或萌芽期,或者叫做「前王朝年代」。把夏稱為王朝,有點勉為其難。
綜上所述,對夏王朝是否存在這個問題,我們的初步結論是:夏是存在的,但夏能否稱得上王朝,則有待商榷。從現存的考古證據來看,夏距離我們想象的那種發達完備的王朝社會,還有很大的差距。
【本回答節選自我自己的文章《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之從神話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