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味人生

    環肥燕瘦,其中“環肥”就是楊玉環,而“燕瘦”指的就是能作掌上舞的趙飛燕。趙飛燕的“瘦”是人盡皆知的,不超過80斤的大長腿,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瘦”的非常。但楊玉環真的有“印象中”那麼肥麼?

    關於唐朝所留下來的詩篇中涉及楊玉環的不少,但大多是形容她的美,而不是她的身材。關於楊貴妃的身材,雖有提及,但都是一筆帶過。

    那麼對於楊玉環身材肌膚的描述有哪些詩篇呢?

    杜甫的《麗人行》: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在杜甫看來,楊玉環是一個身材勻稱,不胖瘦,膚白貌美的女子。

    安史之亂之後的白居易《長恨歌》中也有寫道:

    芙蓉如面柳如眉~侍兒扶起嬌無力~太液芙蓉未央柳,看著這三句話,怎麼也不能和一個大胖子聯想起來。所有句子中充滿了纖細嬌弱的範兒,跟當今主流的審美比較契合。

    五代人和宋人所修的《新唐書》和《舊唐書》的“楊貴妃傳”中也只是用“姿色冠代”“資質豐豔”等語焉不詳的詞彙來描繪,難道“豐”就是指大胖子麼?

    漢代選美標準:“漢法八月選女,必身長合度,長白即美德

    而唐玄宗為太子選妃時也明確提出需要合“細長潔白”,和前朝審美一致,就是今天所說的“白高美”,唐玄宗的愛好可見一斑,既然如此,那麼能歌善舞的楊玉環根本不可能是一個200斤的大胖子。

    為什麼楊玉環會成為“死肥宅”呢?

    自古文人雖然不能馬上安天下,卻可以提筆亂春秋。和楊玉環同時代的詩文著作都是一派讚美之詞,到了後世,因為“女人禍國論”成為主流觀點,所以楊玉環變成了安史之亂的背鍋俠,被後人重塑為大胖子。

    《開元天寶遺事》中說楊玉環“素有肉體,至夏苦熱”“使侍兒交扇鼓風,猶揮汗不止”;

    《臨江仙·約李彭州暨兄弟看荔丹有賦》說楊玉環“應笑太真肥。破除千古恨,須待謫仙詩”;

    《楊太真外傳》中更是無稽之談,文中說唐玄宗曾閱趙飛燕外傳,見說他體態輕盈,凌風而立,常恐吹去。因對楊妃戲語道:“若汝則任其吹多少”。說唐玄宗赤裸裸的嘲笑其肥也,這不是胡說八道麼?

    今天的人為什麼會認為大唐“以胖為美”?

    唐代有一個畫家很出名,叫周昉,這個人為什麼出名呢?他喜歡畫美女,而且本人很喜歡胖子,所以周昉的畫中所有女子都非常“豐腴”,不說肥胖,也是半胖,如下圖:

    而和周昉同朝代的閻立本所著的《步輦圖》中,持扇的宮女雖然臉胖嘟嘟的,但是身材誠可謂“苗條之至”。

    正史中並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楊玉環的身高和體重,但是通過歷代名家留下來的畫作,推向唐朝的風俗,楊玉環應該是一個1.65~1.68米,130~140斤的女子,絕對不是平常人印象中的“大胖子”。

    而很多文獻資料中所說的大唐胖為美,更多的是指唐朝開放的政治文化,而並非真的是“越胖越美”,說破大天,也就像上圖這樣豐腴。

  • 2 # 澹奕

    雖然有個詞語叫做“環肥燕瘦”,但《長恨歌》中對於楊貴妃體態的描繪也有一句“侍兒扶起嬌無力”。大多數人都認為唐玄宗的楊貴妃是個十足的胖美人,然而實際上唐朝人從沒說過楊貴妃胖,這種誤會都是五代兩宋之後才開始的。

    唐朝所謂“以胖為美”並不準確,楊貴妃也不是個胖子:

    第一,盛唐以豐腴為美,而不是胖;第二,唐朝不同時期審美不盡相同,楊貴妃身處盛世,影響了人們的判斷;第三,楊貴妃“胖”的論斷出現於以瘦為美的宋朝。

    說起唐朝的女子,很多人想都不想就會說是“以胖為美”。然而實際上,唐朝前期、中期與後期的審美都是不同的。在唐朝前期,仍舊以體態輕盈身形削瘦為美,從高祖朝、太宗朝、高宗朝等時期的唐朝畫作中,女子的形象可以很明顯看出。

    比如著名的《步輦圖》中,圍繞在太宗李世民身邊的宮女們,一個個也都是體態婀娜輕巧玲瓏的樣子。

    進入高宗朝後期,尤其經過武則天之後,唐朝逐漸進入盛世,當時唐朝實力強大經濟繁榮,似乎所有的東西都以“大”為主,顯示出一股大唐盛世的氣象——玄宗朝的開元盛世時期,唐朝國力達到了頂峰。

    當然,這個時候唐朝的審美觀念與初唐的確有很大的不同,女子們追求豐腴之姿,也顯示了當時的豐饒富足。楊貴妃生活在這樣的時代,難免讓人會對其形象進行各種聯想。

    但豐腴和肥胖,從來都不是相同的概念,但是在我們看來優雅委婉的古人,應該不會用“肥胖”這樣形容詞,以為豐腴就是胖。

    今人並沒有見過楊貴妃,甚至馬嵬坡之變後楊貴妃下落如何都塵埃未定,對於楊貴妃的形象都只能從當時的各種文學作品與美術作品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

    實際上,唐朝時期杜甫等人對楊貴妃的各種描述中,楊貴妃都只是體態豐腴甚至窈窕的美人,該有肉的地方有肉,該瘦的地方就瘦。至於後世對於楊貴妃是個胖美人的說法,都是從五代兩宋時期開始的。然而尷尬的是那時候的人壓根兒就沒見過楊貴妃。

    尤其眾所周知,兩宋以清瘦為美,相對於當時的審美觀念,豐腴美人楊貴妃的確是有點胖了,結果這種說法也就流傳下來,把楊貴妃的形象給完全固定住了。

    同時,喜歡漢服的朋友對於唐朝最流行的服飾襦裙並不陌生,這種漢服的款式有個特點,一般來說也的確是需要比較豐滿的體型才能穿得好看,這也是唐朝仕女圖中的主要形象。

  • 3 # 點滴悟995667

    古人一去不回還,胖瘦美醜後人談......做好自己當今事,外表美、醜出“天然”;人生路上多“角色”,爭取做個好“演員”!不枉今生在人間......

  • 4 # 日日悅讀

    ·電視連續劇《楊貴妃秘史》中貴妃楊玉環的精彩劇照。

    千百年來,“環肥燕瘦”的說法已經家喻戶曉,而“豐乳肥臀”的楊貴妃形象更是深入人心。甚至有野史考證稱:楊貴妃身高1。64米,體重138斤。唐人繪製的“貴妃出浴圖”也給後人留下了楊貴妃健碩肥胖的尺幅春光。然而,歷史上的楊貴妃真的是如此肥胖的女人嗎?其實,歷史上一共有三個版本的楊貴妃形象:瘦貴妃、胖貴妃和不胖不瘦的楊貴妃。那麼,楊貴妃究竟是胖是瘦,還是不胖不瘦呢?這主要取決於不同時期的文人們對貴妃的態度。

    一、唐玄宗給太子選妃,明確提出了標準必須是“細長潔白”的女性。

    實際上,正式的歷史文獻中並沒有具體記載楊貴妃的實際容貌。五代人和宋人所修的《新唐書》和《舊唐書》的“楊貴妃傳”中也只是用“姿色冠代”“資質豐豔”等語焉不詳的詞彙來描繪。“豐豔”的“豐”容易被誤認為是在描述一個胖美人,但是考慮到《舊唐書》已經是後晉劉昫等人撰寫並且宋人還進行了修訂,他們不可能穿越回唐玄宗時期見到貴妃,而唐代文人們並無一詞言貴妃之“豐”。唐人以肥為美的說法,在後來的五代和宋代提得較多。

    有一點是肯定的,不管是不是唐代,傳統對美女的標準差不多就是“高白美”三個字:高,身材要修長;白,面板要白皙;美,臉蛋要姣好。李德裕《柳氏舊聞》裡,正寵愛著楊貴妃的唐玄宗李隆基給太子選妃時,明確提出了標準必須是“細長潔白”的女性,“細長潔白”對應著高和白,正符合漢代選美標準:“漢法八月選女,必身長合度,長白即美德。”風流天子玄宗的審美恐怕並沒有異於前朝君主。而且再怎麼講,楊貴妃也是個擅長歌舞的女性,大約並不至於是一個肥胖的女人。

    二、肌理細膩骨肉勻:真正描寫貴妃容貌的主力軍,還是歷代文人們。

    其中對貴妃容貌最有發言權的文人,是李白。比起大部分同時代文人要靠腦補來描繪貴妃,李白可是近距離見過貴妃的人,並留下了《清平調詞》《宮中行樂詞》為證,特別是《清平調詞》三首,乃唐玄宗和貴妃在宮中觀賞牡丹花時令李白寫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詩人的句子美則美矣,卻狡猾地迴避了對貴妃的任何描述,這種漂浮在空中的虛寫的美,好像換成任何一個大美女都行得通。讓貴妃磨墨、力士穿鞋的李白,寫詩措辭居然這麼小心。

    同時代的杜甫要樸實得多,一首《麗人行》,實打實地工筆描繪了貴妃的容貌:“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杜甫畢竟是被“命待制集賢院,召試文章”的人,很可能親見過貴妃。“詩史”杜甫版本的楊貴妃,是個身材勻稱、不胖不瘦,而且有著細膩肌膚的美人兒。

    安史之亂後楊貴妃已香消玉殞,但是貴妃美人圖狠狠地火了起來。其中,以長安人周昉的美人圖最為盛名,這是個善於把一切貴婦人統統畫成胖美人的畫家,在把女人畫成胖子這件事情上他簡直是唐代的魯本斯。《陝西通志》稱他“作士女多為穠麗豐肥之態”。

    由於之前的中國傳統繪畫裡並沒有以肥為美的傳統,《宣和畫譜》不客氣地評價“世謂昉畫婦女多為豐厚態度者,亦是一弊”,對周昉的畫風並不讚賞,並總結原因為“昉貴遊子弟,多見貴而美者,故以豐厚為體,而又關中婦人纖弱者為少”,一是因為貴婦人自然應該有貴態,豐厚的家底要在豐厚的身材上彰顯,二是因為地域原因,關中美女個頭都比較大。或許咚的一腳,畫家下筆就把少數纖弱的婦人給批次處理了。

    三、“太液芙蓉未央柳”:楊貴妃無疑是一個纖細嬌弱的美人兒。

    詩經曰“碩人其頎”,高大修長倒也罷了,文人們會欣賞一個胖美女嗎?和周昉差不多同時代的白居易和陳鴻,應該是看過大熱的周昉美人圖的,卻並沒有在下筆時傳達出“以肥為美”的觀念,也並沒有把楊貴妃處理成胖美人。

    白居易《長恨歌》寫作時安史之亂已過半個世紀,他筆下的楊貴妃更多的像是文人心中的理想型女神:氣質嫵媚,“回眸一笑百媚生”,眉毛修長氣色好,“芙蓉如面柳如眉”,腰肢纖細體態嬌弱,“侍兒扶起嬌無力”,面板細膩,“雪膚花貌參差是”。畢竟“太液芙蓉未央柳”,有著“未央柳”一般細腰的楊貴妃,怎麼也是個纖細嬌弱的美人兒。這仍然還是古代一以貫之的主流審美觀。

    而以史筆見長的陳鴻,在《長恨歌傳》中沿襲了杜甫詩中的“肌理細膩骨肉勻”形象,寫楊貴妃“纖穠中度,舉止閒冶,如漢武帝李夫人”,是個不胖不瘦的氣質美人;寫貴妃出浴則是“既出水,弱力微,若不任羅綺”,和白居易《江南遇天寶叟》裡“貴妃婉轉伺君側,體弱不勝珠翠繁”頗為接近,都將貴妃處理成纖弱嬌柔的女性形象,決非是胖美人。

    實際上,中國文人墨客的理想型女神,從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和曹植《洛神賦》開始,基本的元素一直沒太大變化,無非是櫻桃小口、明眸皓齒、長頸削肩、楊柳細腰、膚色勝雪等等特質的排列組合。即使是之後幾百年間的詩詞戲曲如《梧桐雨》《長生殿》,只要是試圖把楊貴妃描寫成千古佳人的,一概都沒有逃出傳統的審美套路。

    四、纖細嬌弱、身材勻稱的楊貴妃是怎麼一步步變成胖美人的?

    如此一個纖弱或者勻稱體形的楊貴妃形象,是怎麼一步步發福,變成胖美人了呢?這要追溯到正史《舊唐書》裡對楊貴妃的批判態度,它幾乎奠定了歷代文人抨擊楊貴妃的基調。杜甫的《麗人行》和《哀江頭》算是把《舊唐書》的論調發揚光大,女人禍國論成為主流敘事。

    但是,到了五代和宋朝,特別是宋代,文人們開始密集地描寫一個肥胖的楊貴妃,並把肥貴妃的歷史形象就此固定下來。五代人《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了不少當時宮中瑣事和宮內外風情習俗,是楊妃肥胖的最早文獻出處,其中稱貴妃“素有肉體,至夏苦熱”,“使侍兒交扇鼓風,猶揮汗不止”——貴妃不但胖,還愛出汗。

    今人孟暉在《貴妃的紅汗》裡詳細還原了楊貴妃淌下的紅色的汗水。所謂“紅粉知己“最早講的正是源自楊貴妃時代,女子們往身上撲的紅色粉末,汗水混合粉末一併淌下,帶著香氣染在了衣物上,故有“香汗淋漓”之稱。本是貴族女子的尋常事,卻被《開元天寶遺事》的作者視為妖異。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則直接斥此書為淺妄之書。

    那時,周昉作為曾經被唐德宗召見作畫的名家,他的美人圖已經深入人心;直到今天,簪花仕女圖仍然是我們想象唐朝的經典符號。周昉美人圖裡的貴妃雖然胖,但仍然是宮廷裡富貴優雅的大美人兒,宋代的文人們卻把對楊貴妃作為紅顏禍水的批判,投射在了畫作裡圓潤富貴的身形上。

    詆譭一個女人最快捷的方式,當然就是攻擊她的身材和容貌。加上杜牧“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流傳之深遠,文人們不諷刺一下貴妃簡直顯不出氣節來。理學家魏了翁的《鶴山集》有一首《臨江仙·約李彭州暨兄弟看荔丹有賦》曰:“人應笑太真肥。破除千古恨,須待謫仙詩。”已經非常露骨地把楊貴妃釘在了死胖子的恥辱柱上。

    而蘇轍有一首《周昉畫美人圖》:“深宮美人百不知,飲酒食肉事遊嬉。……擁扇執拂知從誰,瘦者飛燕肥玉妃。”直接把楊貴妃和趙飛燕相提並論,有了“環肥燕瘦”的講法。

    作為一個“環肥”的楊貴妃形象,“人應笑太真肥”則漸漸被擴寫成了有情節有對話的場景。待到了明清小說《隋唐演義》,在宋人《楊太真外傳》的情節上益發活靈活現:原來玄宗曾閱趙飛燕外傳,見說他體態輕盈,凌風而立,常恐吹去。因對楊妃戲語道:“若汝則任其吹多少。”蓋嘲其肥也。楊妃頗有肌體,故梅妃詆之為肥婢,楊妃最恨的是說他肥。

    放在今天看,這個玄宗也是個毒舌男:“不比人家飛燕,貴妃你可是不管風多大都吹不走。”而曾經被唐玄宗寵愛卻最後被打入冷宮的梅妃,痛罵楊貴妃是“肥婢”,這也是有典故的,根據明代彭大翼的《山塘肆考》,“唐楊國忠冬月選婢妾肥大者列行於前,令遮風,謂之肉障”。這意思就是說樣貴妃的弟兄楊國忠,冬日天冷時選了一批肥胖的婢妾在前面人肉擋風。

    五、“環肥”形象是古代文人醜化或者妖魔化楊貴妃的結果。

    實際上唐代就已經有了不少醜化或者妖魔化楊貴妃的作品,比如《新唐書》寫楊貴妃“常以假鬢為首飾,而好服黃裙,近服妖也”,之後更是有過之而不及。元代陶宗儀《說郛》乾脆把女性染紅指甲這樣尋常的美妝技巧給妖魔化,說楊貴妃“生而手足爪甲紅,謂白鶴精也,宮中效之”。至於《紅樓夢》裡提到的“安祿山擲傷了貴妃乳的木瓜“,故事的形象已經近乎荒唐和淫邪了。

    楊貴妃和安祿山的古代“同人文”非常多。簡而言之,楊貴妃是不是胖子,命運主要取決於舊時文人們對楊貴妃的態度。如果是同情的態度,那麼楊貴妃就是楊柳細腰的嬌弱美人;如果是批判態度,楊貴妃就是在周昉美人圖基礎上被醜化的肥貴妃。

    史家、文人和畫家就這樣共同參與,構建了中國文化裡對楊貴妃作為胖美人的想象。有趣的是,楊貴妃的故事很早就已經東傳到了日本和南韓。因為並沒有受到中國史書女子禍國論的影響,在東瀛的楊貴妃形象既沒有被妖魔化,也沒有發福成肥貴妃,倒是在“物語”的文學敘事中,成了一個為愛而困擾的美麗女子。

    學術界一般認為,《長恨歌》和白居易文集一起,在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即公元837年傳入日本,差不多正好就是《長恨歌》在中國流行的年代。而杜甫和李白的楊貴妃題材作品並沒有被同步過去而產生對美人的負面影響。因此,日韓文學中的楊貴妃故事,主要是以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長恨歌傳》為底本,作為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而非歷史事件展開創作的。日文文學裡的楊貴妃,是一個完全去政治化的存在。而南韓文學中的楊貴妃,更是成為一種描述美女時的模式化標尺。

    六、日本傳統文人演繹楊貴妃死而復生流亡東瀛的驚世傳奇。

    相比中國文人對楊貴妃的批判和毒舌,日韓的傳統文人們都驚人地喜愛著楊貴妃。白居易《長恨歌》的悽婉豔麗,竟無意中暗合了日本文學“物哀”的傳統,因此衍生出無數創作。相思的糾結、分離的決絕、孤身的哀婉、深愛的落寞,純愛系畫風在這個文化裡果然是一脈相承的。

    文人們懷著異常的憐惜,甚至捨不得讓楊貴妃死掉。相當多的作品比如《俊賴髓腦》《唐物語》和《今昔物語集》裡,楊貴妃本就是仙人,死後只不過是回到了蓬萊仙境,正符合蓬萊在日本的傳說。日本中世小說《太平記》裡面的楊貴妃,則是天女化為露珠降在人世出生,有幾分像《竹取物語》的赫映姬的出生。總之都是極盡美化之能事,和中國筆記體裡楊貴妃或妖邪或淫亂的敘事呈現出鮮明的對比。

    還有相當一些作品讓楊貴妃在遣唐使的幫助下逃到了日本,就這樣代替中國接收了這個大美人。比如《曾我物語》裡的楊貴妃,化作了日本名古屋的熱田明神。至於一個日本的神好端端為啥要跑去做中國皇帝的妃子呢?於是又衍生出了一些奇怪的情節,比如熱天明神化為楊貴妃,是為了迷惑唐玄宗,讓他忘記遠征日本的計劃,因此保住了日本。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日本學者認為楊貴妃流亡到了日本,山口縣大津郡因此成為“楊貴妃之鄉”。女影星山口百惠2002年時甚至公開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引發熱議,畢竟在東瀛印象裡,楊貴妃已經是美的化身。死在馬嵬坡下的楊貴妃,倘若得知自己身後有了這樣一門遠東親戚,不知有何感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元璋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