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芝士媽媽
-
2 # 燙嘴還說愛
我在懷大寶寶的時候,幾乎孕吐至生產,那時是糊里糊塗懷上的,吃什麼東西都反胃。特別愛聞汽油和煤氣味,覺得好好聞喲!人家說可能是異食癖。平時就是家常飯,反正那時條件差,也沒錢吃好東西,就喝了幾箱純牛奶。只是響應鎮上計劃辦買了盒產於英國的一種補充維生素和微量無素的製劑,叫“福施福”,孩子出生後身體也還可以。到懷第二個寶寶時,是計劃性的懷孕,準備要孩子的前一個月就又買了“福施福”先吃了一盒,懷孕後又吃了一盒。孕期前四個月吐的厲害,什麼飯也吃不下,過後不再有反應,肚子便老是餓,半夜爬起來找吃的。純牛奶喝了幾箱,像雞呀、魚呀的什麼也沒有!我倆個孩子都是順產,特別是二寶生出來有九斤多重,也不太胖,可身子特別長,應該是遺傳了他爸的高個子,生出來沒多長時間便能豎著抱也不顯小。孩子體質很好,三歲前也沒掛過針,直到現在大冬天的從學校回來便脫棉衣,也很少感冒,可能是先天身體好吧
-
3 # 錦鯉媽咪
孕期媽媽要補充的食物太多了,瘦肉、牛肉、雞蛋、魚、蝦、以及各種新鮮蔬菜水果。裡面所含的營養素足以滿足需要胎兒生長需要。
飲食上主要分成三大塊
1.在孕早期
一般孕早期準媽媽胃口都不好,看什麼都不想吃,難聞的油煙子味更是受不了。這是孕媽只要能吃下飯菜就好,此時胎兒還只是一個受精卵,對食物的要求不是太高,不用過分擔心。
2.在孕中期
食慾開始變好,什麼都能吃的下了。這也是胎兒長身體的重要階段。這時寶媽就開始開始注意飲食了,少食辛辣油炸的食物,不吃醃製和一些未熟的肉。這個時候最補的食物應該數魚類了。
魚中含有豐富的鈣磷鎂,還有促進大腦發育的dha,它可以透過母體供給給胎兒,使胎兒建議良好的視網膜,對寶寶以後的視力也會起到作用。
3.在孕晚期
身子越來越笨重了,胎兒的體重也是增長最快的時候,這時候寶媽要注意控制飲食了,不能在大魚大肉的吃了,要注意太胖會引起妊娠高血壓,學會造成生產困難。
回覆列表
在備孕期(孕前三個月):
這個階段也主要是調整生活方式,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果之前有肥胖的可以在這個階段控制體重,如果有某些疾病,比如血糖高、貧血、高血壓等,可以先在這個階段糾正。
1、補充葉酸每天0.4mg;
2、備孕期間如果體重過重過輕,建議調整體重,控制在適宜範圍,有利於成功懷孕,降低不良妊娠結局風險;
3、平時多攝入含鐵的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血、瘦肉類;
4、禁菸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在外就餐次數;
5、有條件孕前進行一下檢查,積極治療相關疾病,避免帶病懷孕;
6、每天堅持鍛鍊,至少30分鐘;
7、規律生活,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有利於懷孕哦!
孕早期(孕1-3個月):在這個階段,胚胎還非常的小,孕媽媽的體型和體重並沒有明顯的變化,所以孕媽媽不必要期待體重的增加,其實這個階段所需要的能量與孕前相同。
但是由於孕早期,胚胎對各種不同的環境因素和化學汙染特別敏感,對葉酸等微量元素缺乏也非常敏感。另外孕婦在這個階段也極易發生孕反應,吃不下睡不著,所以因此飲食以清淡,緩解孕反應為主。
主要營養需求:
1、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如饅頭、麵包等食物消化快,在胃腸道內停留時間較短,不易引起孕吐;
2、避免辛辣調味品:避免食用如辣椒、蔥、生薑、蒜等辛辣刺激的調味品。
3、選擇清淡的烹調方式:宜蒸、煮、燉、涼拌、水焯,避免油炸、煎、燻、烤。
4、少吃多餐:可減少食物在胃腸道停留時間,可以將一日三餐改為一日五餐。
5、細嚼慢嚥:胃中的食物進入小腸前都需要變成大小均勻的食糜。如果嚥下大塊食物,那需要胃不停的收縮舒張讓食物變成均勻顆粒的食糜,容易引起口吐。
6、飯後不宜立刻躺下:可以散步,減少因胃酸反流而誘發嘔吐。
7、保持通風環境:避免油煙。
8、在醫生指導下補充B族維生素:臨床上常用維生素B6輔助治療早孕反應,維生素B6只有在出現劇吐症狀時才使用,一次用量10毫克,一天3次。但是孕婦切勿將維生素B6當成止吐藥使用,長期使用會使胎兒生產依賴性,出生後容易出現興奮、哭鬧不安、易受驚等不良反應。
9、如果孕吐嚴重,完全不能進食,建議每天靜脈補充150g葡萄糖,如此可避免脂肪代謝產生酮體,影響胎兒大腦發育;
10.戒菸限酒。
孕中晚期孕中期(孕3-6個月)
從這個階段,準媽媽的體重開始增加,腹部逐漸增大,此時孕反應也結束或減輕,媽媽的胃口也開始編號,各類食物都能正常使用。
但是由於孕中期媽媽血液明顯增加,在再加上孕早期營養攝入不足,部分孕媽媽開始出現貧血,因此,這個階段需要多攝入含鐵食物。
孕晚期(孕7-9月)
這個階段媽媽的食慾比較好,但是也容易發生胃腸胃酸等情況。由於肚子越來越大,身子越來越沉重,所以也很容易發生便秘和痔瘡,因此在這個階段需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
另外在這個階段也比較容易出現各種妊娠併發症,比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在這個階段胎兒發育比較快,骨骼發育需要大量的鈣,所以也需要加強鈣的攝入。
具體食物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