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位於東亞和南亞兩大區域之間,它的地理位置使其充分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精華,並在此基礎上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吳哥文明。
印度文化在東南亞有著廣泛的傳播,對高棉的影響尤其深遠。有學者稱,高棉人叢言談舉止到行為習慣都酷似印度人,卻絲毫不像它的近鄰越南人。高棉文化中的許多方面自古以來就被打上了印度的烙印,而又以在宗教、風俗習慣、文字和藝術上的表現尤為明顯。
印度在宗教方面將高棉由拜物教和祖先崇拜帶入到佛教、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交替發展進而最終確立小乘佛教主流地位。
在印度宗教傳入之前,高棉處於母系社會,存在著拜物教和祖先崇拜。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派使者到東南亞弘揚佛法時,有佛教徒到了高棉,佛教開始傳入。當時佛教在高棉並沒有形成主流地位,只是呈散亂狀態。公元1世紀,印度建立了扶南國,婆羅門教也隨之進入了高棉,到4~5世紀時,婆羅門教成為了高棉的國教。然而,婆羅門教的地位並沒有妨礙佛教的發展,扶南和當時盛行佛教的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絡,漢武帝時扶南派使者送給中國珊瑚佛像,扶南還曾派三位高僧到中國傳譯佛教。當時佛教在高棉同樣繁榮,扶南也被認為是5~6世紀時佛教東進的一個重要影響。
6~7世紀時,印度教被傳播到高棉。印度教是經過改革的婆羅門教,它融合了佛教與婆羅門教的某些教義並雜取了民間信仰。高棉人對傳入的印度教進行了一些改革,崇拜毗溼奴和溼婆。在後來的兩百年間,印度教一直處於明顯的優勢地位。直到9世紀末,高棉王子從佛教在東南亞的中心爪哇帶回了許多佛教徒,曾一度衰落的佛教重新興盛。王子復國後,建立了兩個都城,分別崇拜毗溼奴、溼婆和觀世音,這兩個都城的並存表明了印度教和佛教的共生。
從祖先崇拜到婆羅門教、佛教並存,再到印度教、佛教共生,應該說14世紀前高棉的宗教是多元的,是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勢力相互交替發展的過程。14世紀時,小乘佛教傳入了高棉,至此,高棉改變了眾多宗教平分秋色的局面,小乘佛教從此一直處於主導地位,並持續到當代。在近代,曾有西方宗教試圖到高棉傳播,但數百年來成果卻不大,小乘佛教的地位依舊難以撼動。
高棉獨立後,小乘佛教被定為國教,佛教生活滲透到高棉的許多領域。每人一生必須為僧一次,上至國王、下至百姓,均不例外。許多節日也和佛教有關,如佛陀誕生日、成道日、涅槃紀念日。
高棉位於東亞和南亞兩大區域之間,它的地理位置使其充分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精華,並在此基礎上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吳哥文明。
印度文化在東南亞有著廣泛的傳播,對高棉的影響尤其深遠。有學者稱,高棉人叢言談舉止到行為習慣都酷似印度人,卻絲毫不像它的近鄰越南人。高棉文化中的許多方面自古以來就被打上了印度的烙印,而又以在宗教、風俗習慣、文字和藝術上的表現尤為明顯。
印度在宗教方面將高棉由拜物教和祖先崇拜帶入到佛教、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交替發展進而最終確立小乘佛教主流地位。
在印度宗教傳入之前,高棉處於母系社會,存在著拜物教和祖先崇拜。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派使者到東南亞弘揚佛法時,有佛教徒到了高棉,佛教開始傳入。當時佛教在高棉並沒有形成主流地位,只是呈散亂狀態。公元1世紀,印度建立了扶南國,婆羅門教也隨之進入了高棉,到4~5世紀時,婆羅門教成為了高棉的國教。然而,婆羅門教的地位並沒有妨礙佛教的發展,扶南和當時盛行佛教的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絡,漢武帝時扶南派使者送給中國珊瑚佛像,扶南還曾派三位高僧到中國傳譯佛教。當時佛教在高棉同樣繁榮,扶南也被認為是5~6世紀時佛教東進的一個重要影響。
6~7世紀時,印度教被傳播到高棉。印度教是經過改革的婆羅門教,它融合了佛教與婆羅門教的某些教義並雜取了民間信仰。高棉人對傳入的印度教進行了一些改革,崇拜毗溼奴和溼婆。在後來的兩百年間,印度教一直處於明顯的優勢地位。直到9世紀末,高棉王子從佛教在東南亞的中心爪哇帶回了許多佛教徒,曾一度衰落的佛教重新興盛。王子復國後,建立了兩個都城,分別崇拜毗溼奴、溼婆和觀世音,這兩個都城的並存表明了印度教和佛教的共生。
從祖先崇拜到婆羅門教、佛教並存,再到印度教、佛教共生,應該說14世紀前高棉的宗教是多元的,是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勢力相互交替發展的過程。14世紀時,小乘佛教傳入了高棉,至此,高棉改變了眾多宗教平分秋色的局面,小乘佛教從此一直處於主導地位,並持續到當代。在近代,曾有西方宗教試圖到高棉傳播,但數百年來成果卻不大,小乘佛教的地位依舊難以撼動。
高棉獨立後,小乘佛教被定為國教,佛教生活滲透到高棉的許多領域。每人一生必須為僧一次,上至國王、下至百姓,均不例外。許多節日也和佛教有關,如佛陀誕生日、成道日、涅槃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