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一部分畢業的一批95後們,不著急找工作,而是去支教、旅行、做自己喜歡做的,就是很佛系的生活。而不像80,90們當年一畢業就忙著找工作。
5
回覆列表
  • 1 # 作家冷漠

    我是95後,我來說說慢就業。

    我覺得自己喜歡的事情,才配全力以赴。

    網際網路的發展,給太多的人平臺和機會,讓很多人賺的人生的第一桶金。不一定非要著急找工作,可以找個投資小的專案,磨磨自己的性子,也是一種好的方式,每個人都該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看自己想要什麼?

    如今不再是一定要找工作才能有收入,你只要有才華,在哪裡都能發展。

    我認為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問問自己想要什麼?

  • 2 # 生活一線面對面

    慢就業一族,比例和人數正在不知不覺的在升高。這是一種擇業觀的改變,姑且稱之為慢就業族或者待定族。其實也是一種世界觀的改變,更是在這個社會大潮中產生的一個值得思考的社會現象。

    佛系,是一個網路詞語,最近幾年廣為流行,這個詞語更多的則指是一種生活態度。有的引指為似乎消極的態度。其實,佛系更多的是放下物質找尋思想,是一種有目的放下生活,看淡生活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已。

    不難看出慢就業的現象,其實何嘗不是一種被動的選擇,也有的稱之為隱形失業。高校的應屆、歷屆畢業生人數每年都在增長,再加上一些留學回來的,這個數字還在增長,這也就形成了巨大的就業壓力。還有的稱之為啃老族,而我們更應該看清背後的原因。

    慢就業是一種奢侈的行為,不光是經濟上的代價,更多的則是時間和機會的失去。表面來看似乎是一種任性行為,因為這個時代的孩子,家庭生活基本都是有一定保障,沒有受到來自於生活的壓力,再加上擇業的激烈競爭,慢就業這個社會現象就自然的慢慢增加起來。

    網際網路的發展,網路時代的興起,也是造成這些所謂慢就業的一個原因,什麼比如當網紅,什麼做自媒體等等,避開就業競爭,選擇另外的生活方式。時間久了,在現實面前發現有時理想是代替不了麵包的。而,這樣的生活已經成了一種不自覺的生活軌跡。

    就業形勢的嚴峻,擇業觀的轉變,我們就當這個慢就業是他們的緩衝期吧,在這個過程中,更好的理解就業和生活的關係,透過增加人生閱歷更好的沉澱自己,而不是隨著時間的增加,讓慢就業成為自己啃老的遮羞布,陷入自己設定的理想之中無法走出。

  • 3 # 中油財經網

    首先,大部分的95後慢就業,並不是因為懶 ,不想工作。只是80、90後剛出來就業的時候, 大部分家庭交幾年大學學費就夠困難的了,根本談不上拿錢讓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那時候80、90後一畢業想到的就是趕緊找一份工作,減輕家裡負擔。這也並不是說,95後就沒有這樣的,也有,只是現在選擇更多了,大部分家庭有能力也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次,一畢業就找工作是一種固定思維,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想法,打破陳規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畢竟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管做什麼工作,換多少工作,你也要做到退休年齡,而想做的事情也就那麼幾件,青春也就那麼短,趁著年輕“放肆 ”一下無可厚非。

  • 4 # Sunny怕牙痛

    這個的話我認為其實是看個人情況和個人定位需求吧!

    如果有不錯的經濟條件,家庭狀況是可以支援慢就業,在畢業後先去體驗玩耍其實沒有什麼不好。過去會聽到不同一個時代的人會相互吐槽,其實,每個時代的人有每個時代得特點,穩重踏實是老一輩的特質,而張揚冒險是95後孩子們的活力,如果條件允許,為什麼不讓他們多體驗呢?對吧?

    當然,我是不贊同家庭條件不是特別好,選擇慢就業,去旅行支教的。不是說貧窮的家庭的孩子就沒有這樣的資格,我認為我們要去衡量好關鍵和重要的東西吧!旅行,支教都挺好的,但是不能因為這樣不過日子,對吧!?平衡好兩者,先讓自己活下去,然後再考慮其他的也是可以的。

    在我看來,現在是一個全民創業的時期,很多年輕人,很多中年開始出現危機感的人都想創業,這就加劇了慢就業的現象。

    另外,我認為,就業和旅行支教等等生活體驗其實並沒有衝突,比如透過寫旅行攻略,一遍旅行一遍賺錢也是可以的,在這個電子資訊高速發展的時代,在支教過程中透過寫稿賺錢不是不可能的。

    不管是選擇去體驗還是馬上就業,我認為首先要做到的一點就是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更好地去體驗,對吧!

  • 5 # 遼寧中公教育

    確實高校的擴張,社會的發展使某些崗位急速減少等因素使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隨著90後、95後逐漸邁入職場,一種“慢就業”的形態衍生了出來--指一些畢業生在畢業季不急於找工作,會暫時選擇遊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考慮未來的職業規劃。

    任何事的出現和存在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慢就業”體現了這個時代的包容性更強,就業形態也更多元,也代表新一代的年輕人對自我價值的實現有更高的追求,不為了就業而就業。

    凡事也必然有兩面性,我們不排除有些大學生真的透過遊學等慢就業的經歷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但這其中也會有以“慢就業”為理由,逃避就業的同學;況且“慢就業”需要來自家庭的支撐,父母是否理解支援,家庭經濟條件是否允許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另外,脫離了應屆畢業生的身份不僅工作機會會很少,而且對崗位的相關技能要求會更高,此時工作經驗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我的角度看,“慢就業”比較適合性格嚮往自由、今後不想從事早八晚五上班族生活,設計類等專業的同學(當然不是絕對的)。

    在選擇慢就業前一定要考慮清楚,這一切也都不能只是空想,在嘗試之後發現暫時還沒有自己想從事的職業或是沒有達到預期,再選擇慢就業也不遲。

    任何形態的事物存在即合理,但一定不是適合所有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祖晴的幕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