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山坡前的coder

    孔子是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今天我們仍然有必要研究一下孔子。論文在繼承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之上,依據史料,對先秦到漢代孔子歷史地位的變遷作了縱向考察,對孔子歷史地位變遷的原因作了探討。

    全文主要內容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簡要概述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漢政治文化的演變。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西周時期的宗法制、分封制、禮樂制度紛紛遭到破壞。孔子提出“仁”和“禮”來恢復社會秩序。面對戰國時期劇烈的兼併戰爭,各國君主關心的是富國強兵,商鞅提出的“農戰”政策適應了時代的要求,他們批評儒家學說是“國害”。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秦短暫而亡,但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劉邦建立的漢朝繼承。在秦漢大一統政治背景下,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獨尊局面。

    第二部分全面論述了春秋時期的孔子、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運動中的孔子、漢代時期孔子獨尊地位的實現。從縱向考察孔子的歷史地位的變遷,這是本文的重點。春秋時期,主要根據《論語》等先秦典籍,認真歸納了孔子對自己的評價、孔子弟子對孔子的評價、與孔子同時代人對孔子的評價,得出孔子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的地位不是很高,而且,當時的隱士對孔子的批評佔多數。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運動中,在自由的學術氛圍下,墨家、道家的莊子及其學派、法家等紛紛對孔子進行了批評。而儒家內部的孟子、荀子則十分推崇孔子及其學說。特別是荀子,將先秦六家十二子逐一批評,最後指出孔子的學說最好。總之,在批評孔子的同時,逐漸出現推崇孔子的趨勢,孔子在戰國時期的歷史地位也不是很高。到漢武帝時期,正式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的典籍拔到經的地位。在漢代儒家典籍經學化過程中,孔子的地位遠遠地高於其他諸子。另一方面,漢代統治者祭祀孔子、給孔子追加封號以及賞賜孔子後人,對孔子進行神化。漢代孔子歷史地位出現了轉折。

    第三部分分析孔子歷史地位變遷的原因及其影響。戰國時期,由於百家爭鳴運動中學派發展的需要,學派之間,學派內部之間都互相批評。儒墨並稱顯學,所以墨子批評孔子,而孟子、荀子又批評墨子。莊子則借孔子這一權威人物來宣傳自己的學說,同時也批評孔子。戰國時期法家學說推動了歷史的進步。秦國統一後繼續用法家治國,但是,法令過於嚴酷,致使秦速亡。秦滅亡之後,漢初人們吸取秦亡教訓,出現了改變秦朝做法的主張,主要以陸賈、賈誼、董仲舒為代表。最後,在董仲舒的建議下,漢武帝正式開始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以儒術選官等一系列制度的形成,孔子實現了獨尊的地位。漢代統治者祭祀孔子孔子,這對後來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2 # 穿山之虎

    所有這些規章制度都是從底層老百姓開始整,不管他整好整壞,為什麼不從皇帝往下開始整?給老百姓整的規規矩矩,那皇帝就可以遊逼逛懶子?是否有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嫌。所以他們這些都是在整老百姓,都屬於犢子文化。

  • 3 # 新工科副教授

    所以不要不分科,大學裡理工科順帶可以拿文科專業文憑,文理科文憑方能考公務員.考公辦單位,這樣就不會外行管內行了!也對華夏儒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消亡只認幾個大字就可以混到廟堂之高之社會價值導向,這樣華夏就穩立東方之巔

  • 4 # 我是小香菜

    最近在看《史記》。雖然詰屈聱牙,但有翻譯還是看得懂的。縱觀儒學在漢朝的發展,可以說是直到漢武帝時期儒學才真正崛起。漢朝初建時期其實一直是遵從的是道教,《史記》中有專門關於禮的一篇記載的(摘重要的直接翻譯來的):漢朝以前

    周朝衰落後,禮制廢棄,樂制敗壞,大小不按等級,尊法律,守正道的人被世俗所輕視侮辱,奢侈逾制的人明顯身榮。

    至秦統一天下,全部收羅六國的禮儀制度,擇其善者而用之,雖與前代聖王的制度不合,卻也尊君抑臣。使朝廷威儀,莊嚴肅穆,與古代相同。

    高祖

    到漢高祖劉邦光復四海,擁有天下,儒者叔孫通對秦制稍作修改,制定了漢代制度,大體卻是沿襲秦制。上至天子稱號,下至大小官吏宮殿官名,都很少變更。

    孝文帝

    孝文帝登位後,有司建議,要注重禮儀制度,那時候孝文帝喜歡道家學說,認為繁瑣的禮節只能粉飾外表,對天下治亂沒有裨益,主要看自身表率作用做的怎麼樣,所以沒有采納。

    孝景帝

    孝景帝時期,御史大夫晁錯明於世物,深通刑名之學,屢屢進諫要削藩。然而導致六國叛亂,景帝不得已以殺晁錯解局,自此沒人再敢議論這件事。

    漢武帝

    直到當今皇上繼位(漢武帝),招納了一批通儒學的人才,命他們共同制定禮儀制度,搞了十餘年沒有成功。有人建議說:“古時天下太平,萬民和樂歡喜,感應上天,降下各種祥瑞徵兆,才能採擇風俗制,定禮制,如今不具備這些條件。”皇帝聽聞這件事,向御史下詔:“歷朝受天命而為王,雖各有其興盛的原因,卻是殊途而同歸,既因民心而起,民俗確定制度。如今議者都厚古而薄今,百姓還有什麼指望呢?汗也是一家帝王,如果沒有典型制度傳於後世,如何對後世子孫解釋?治化隆盛的對後世影響也自博大閎深,治化短淺的影響就偏窄狹小,能不奮發勉力嗎?”

    於是就在“太初”元年改定曆法變異服色,封祭泰山,制定宗廟、百官禮儀,作為不變的制度,流傳後世。

    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但還要說一點,《史記》中關於漢武帝的一篇是寫漢武帝求仙問道的事,上面的內容是《史記卷二十三.禮書第一》的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為什麼正式在一起以後女人卻希望男人更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