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廣逵
-
2 # 3個知了殼
春秋時期屬於中國歷史長河中的周朝中後期,中國自古以來屬於農耕文明,自古耕戰頻繁,能有一個穩定的發展時期及其不容易。
周天子屬於王道治國,為了體現王道的大義,做事情都是以道德標準出發,而不是單純的依據法律治國,如果一個人犯罪是因為孝道,很可能他的罪就被豁免。
同樣的道理,戰爭也是如此。當時戰爭跟農耕是無法分割的,戰爭的主要兵員都是來自奴隸或者戰俘,然後才是農耕的人群。
耕種在古代是大事,但是受制於天氣季節等各種因素,我們常常講:春耕 夏伏 秋收 冬藏。也就是說夏天從皇室成員到士農工商再到其它階層的奴隸可能都處在一個避暑的時期;同樣的,冬天的寒冷更是讓人避開這個季節去從事任何事情。
只有春季和秋季才是耕種秋收甚至戰爭和建立各種戰爭機器的時期。在這兩個季節裡,皇家開始復甦,從二月祭天大典開始,預示著大地甦醒,古人是嚴格按照生物鐘行事,大地甦醒,人的身體才甦醒,身體甦醒才有力氣到外面去或農或商或士或工,而各種勢力之間的較量開始,或談或站,或生或滅,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
孔子老人家所著的《春秋》,不過是記錄了魯國曆史上某個階段的編年史,所記載和記述的事件都是發生在春秋兩季,所以到了後世,才將春秋一詞作為作為紀年的代名詞。
直到秦國大將白起,才真正打破了冬季不戰的傳統規矩。
從此以後,春秋便流傳於世。
-
3 # 朱八戒CC
孔子的時代稱之為春秋,有多種說法,最主要的還是孔子本人,以及他所著述的儒家經典《春秋》。
古代的中國,農耕為主,春種秋收,各種農業生產經濟活動都在春秋季節。從上層政治來說,春季和秋季是各諸侯國相互交往聯盟的主要時間,很多的政治活動和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個時候。當各國彙集當年的重大事件,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記錄,這部編寫的年史通常稱為春秋。
有歷史學家考證,古代的商,週一年只分春秋兩季,一年即是一個春秋,那麼史書稱之為春秋,也可能由此而來。
那麼孔子所編寫當時魯國曆史的《春秋》,時間起止的跨度,與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致相同。按照年代順序記事,歷經(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242年的歷史。所以後來人就把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基本是東周開始的三百年。
春秋是孔子時代各國史書的總稱,各諸侯國的史官編寫的歷史都稱之為春秋。其中的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等等。最具代表性的,有影響的還是孔子的《春秋》。
孔子的《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史書,作為儒家經典,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來的《楚漢春秋》,《吳越春秋》,都是效仿孔子的編寫方法。
孔子的時代是東周末至戰國的開始,是從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諸子百家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思想文化最繁榮最燦爛的時代。而儒家思想獨樹一幟,標新立異,影響最大。《春秋》因孔子最具號召力,把孔子所處在的歷史階段,稱之為春秋時代,春秋戰國,應該說是對孔子的一種紀念和褒獎。
-
4 # zeng微塵
孔子編訂的《春秋》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41年)的大事。
春秋就是被儒家奉為經典的那部書,而春秋時期的春秋和這本書記載的就是各個國家發生的重大事情,我們都知道這部書的目錄其實是按照年季月日所編寫,然後每年所發生的重大事件,都會在春夏秋冬4個季節所記錄,所以這部書簡單的稱呼起來就叫《春秋》,然後孔子把這部書整理修改了之後,就變成了儒家的經典,而春秋戰國也是我們歷史上非常璀璨的一段時期,裡面發生了非常多有趣的事情,所以他就直接把這段時期叫做春秋,以此來表示這段時期的大事件。
三家分晉後,韓、趙、魏三國加入到七國爭雄的行列,時人稱呼這七大國為“戰國”。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
-
5 # 陳廣逵
孔子那個時代為什麼叫“春秋”?
說起來與孔子有直接關係。
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說:
“五帝三代之記,尚矣。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之年,正時月日,蓋其詳哉。”
“是以孔子明王道,幹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
由於司遷以“春秋”說“共和”以後那段歷史,就形成了“春秋”之名,被後代因襲下來。
孟子也說過:“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其實,“春秋”原本是魯史。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
周王室的中央集權消失了,各諸侯國紛紛坐大,各自都有史官記史,各諸侯國也互通一些情報。魯國的史本來就稱“春秋”。孔子之時,他找來了魯國史料,抄錄整理。這就是《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幸虧孔子抄錄了副本,留存了下來,成為珍貴的史料;其餘各國史料,如孟子提到的《乘》《杌》隨著諸侯國的滅亡而湮滅。
一般來說,人們把共和以後到《春秋左氏傳》記載到孔子逝世之時(魯哀公十六年)這個階段稱為春秋。
-
6 # 3個知了殼
春秋時期屬於中國歷史長河中的周朝中後期,中國自古以來屬於農耕文明,自古耕戰頻繁,能有一個穩定的發展時期及其不容易。
周天子屬於王道治國,為了體現王道的大義,做事情都是以道德標準出發,而不是單純的依據法律治國,如果一個人犯罪是因為孝道,很可能他的罪就被豁免。
同樣的道理,戰爭也是如此。當時戰爭跟農耕是無法分割的,戰爭的主要兵員都是來自奴隸或者戰俘,然後才是農耕的人群。
耕種在古代是大事,但是受制於天氣季節等各種因素,我們常常講:春耕 夏伏 秋收 冬藏。也就是說夏天從皇室成員到士農工商再到其它階層的奴隸可能都處在一個避暑的時期;同樣的,冬天的寒冷更是讓人避開這個季節去從事任何事情。
只有春季和秋季才是耕種秋收甚至戰爭和建立各種戰爭機器的時期。在這兩個季節裡,皇家開始復甦,從二月祭天大典開始,預示著大地甦醒,古人是嚴格按照生物鐘行事,大地甦醒,人的身體才甦醒,身體甦醒才有力氣到外面去或農或商或士或工,而各種勢力之間的較量開始,或談或站,或生或滅,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
孔子老人家所著的《春秋》,不過是記錄了魯國曆史上某個階段的編年史,所記載和記述的事件都是發生在春秋兩季,所以到了後世,才將春秋一詞作為作為紀年的代名詞。
直到秦國大將白起,才真正打破了冬季不戰的傳統規矩。
從此以後,春秋便流傳於世。
-
7 # 朱八戒CC
孔子的時代稱之為春秋,有多種說法,最主要的還是孔子本人,以及他所著述的儒家經典《春秋》。
古代的中國,農耕為主,春種秋收,各種農業生產經濟活動都在春秋季節。從上層政治來說,春季和秋季是各諸侯國相互交往聯盟的主要時間,很多的政治活動和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個時候。當各國彙集當年的重大事件,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記錄,這部編寫的年史通常稱為春秋。
有歷史學家考證,古代的商,週一年只分春秋兩季,一年即是一個春秋,那麼史書稱之為春秋,也可能由此而來。
那麼孔子所編寫當時魯國曆史的《春秋》,時間起止的跨度,與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致相同。按照年代順序記事,歷經(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242年的歷史。所以後來人就把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基本是東周開始的三百年。
春秋是孔子時代各國史書的總稱,各諸侯國的史官編寫的歷史都稱之為春秋。其中的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等等。最具代表性的,有影響的還是孔子的《春秋》。
孔子的《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史書,作為儒家經典,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來的《楚漢春秋》,《吳越春秋》,都是效仿孔子的編寫方法。
孔子的時代是東周末至戰國的開始,是從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諸子百家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思想文化最繁榮最燦爛的時代。而儒家思想獨樹一幟,標新立異,影響最大。《春秋》因孔子最具號召力,把孔子所處在的歷史階段,稱之為春秋時代,春秋戰國,應該說是對孔子的一種紀念和褒獎。
-
8 # zeng微塵
孔子編訂的《春秋》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41年)的大事。
春秋就是被儒家奉為經典的那部書,而春秋時期的春秋和這本書記載的就是各個國家發生的重大事情,我們都知道這部書的目錄其實是按照年季月日所編寫,然後每年所發生的重大事件,都會在春夏秋冬4個季節所記錄,所以這部書簡單的稱呼起來就叫《春秋》,然後孔子把這部書整理修改了之後,就變成了儒家的經典,而春秋戰國也是我們歷史上非常璀璨的一段時期,裡面發生了非常多有趣的事情,所以他就直接把這段時期叫做春秋,以此來表示這段時期的大事件。
三家分晉後,韓、趙、魏三國加入到七國爭雄的行列,時人稱呼這七大國為“戰國”。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
回覆列表
孔子那個時代為什麼叫“春秋”?
說起來與孔子有直接關係。
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說:
“五帝三代之記,尚矣。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之年,正時月日,蓋其詳哉。”
“是以孔子明王道,幹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
由於司遷以“春秋”說“共和”以後那段歷史,就形成了“春秋”之名,被後代因襲下來。
孟子也說過:“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其實,“春秋”原本是魯史。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
周王室的中央集權消失了,各諸侯國紛紛坐大,各自都有史官記史,各諸侯國也互通一些情報。魯國的史本來就稱“春秋”。孔子之時,他找來了魯國史料,抄錄整理。這就是《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幸虧孔子抄錄了副本,留存了下來,成為珍貴的史料;其餘各國史料,如孟子提到的《乘》《杌》隨著諸侯國的滅亡而湮滅。
一般來說,人們把共和以後到《春秋左氏傳》記載到孔子逝世之時(魯哀公十六年)這個階段稱為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