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pades13

    雪漠:那什麼叫五智?五智指的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我們可以安住在真心狀態下,對五智進行不一定符合學者話語體系的一種理解:大圓鏡智指的是,你的真心像一面鏡子似的,能明明白白地照出世界上的一切,但無論映照出的是什麼事情,有多麼惹人討厭、生氣,有多大的誘惑力,鏡子都不為所動;平等性智指的是,你去除了對“我”的執著,消解了“我”與“外部世界”的分別與隔閡,於是實現了一種內心的平等與圓融;妙觀察智指的是,你的心時時保持警覺,沒有一絲一毫的散漫與昏沉,對眼前的一切,都具有清醒而敏銳的覺知;成所作智指的是,雖然你沒有任何機心與算計,心如朗然晴空,但是一旦面對世上的一切時,仍然知道自己應該如何抉擇,怎樣才能達到目標;法界體性智指的是,你專注於眼前的事情,不被其他的諸般顯現所影響,因為你明白,所有一切都隨著因緣的流轉而不斷改變,沒有固定不變的狀態,無法執著,也無須執著。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僅僅是我自己的一點體會,你別管是不是符合經典,你只管是不是能讓自己得到一點小小的啟發。我們學經典的目的,不是為了談弄玄虛,鎮住別人,而是為了學以致用。我們以證得明空之心後的開車為喻:你手握方向盤,心融於空性,明白這個世界都是虛幻的,不要去執著它。明白它是沒有自性的,是因緣聚合的,是瞬息萬變的,這是法界體性智的妙用;你守住明空之心開車時,心如明鏡,所有的景物都朗然映於心中,心卻如如不動,這是大圓境智的妙用;同時,你明白世界是平等的,沒有你和我的區別,沒有二元對立,這是平等性智的妙用;雖然不離明空,心無旁騖,但你仍然會成功地將車開到目的地,這便是成所作智的妙用;你的心時時警覺,時刻注意往來的車輛,避免發生車禍,這便是妙觀察智的妙用。但是,要明白,明空之心是坦然放鬆的,不要高度緊張。警覺還要放鬆。朗然空寂之中,不乏光明的警覺,彷彿有一種光明照耀你的心一樣。那放鬆,就像躺在野外,面朝虛空,無念無想,身體消失了一樣的放鬆。在這種狀態下,你可以做任何事情,走路、吃飯、看書、寫作,等等。在應對萬事萬物的時候,你都可以用那份警覺去觀察和體會。什麼是觀察呢?觀察就是看看自己心中的那份警覺是否如法,是否能夠應對外物而不為它牽引,這就叫觀察。體會則是讓自己的生命融入這份覺悟,品味它,不要丟掉這份覺悟。當然,剛開始的時候,你也許會丟,但因為有了那份警覺,你很快就發現自己不在狀態。這時候,你就要重新提起正念,安住於隨緣任運的安然之中。這便是不怕念起,但怕覺遲。只要你及時地警覺,你便能憶持那覺性,保任那覺性,終而融入那覺性。你要少說話,一直專注地品味和體會。這樣,久而久之,你就沒有執著了。做任何事情,你都能保任住覺性;你可以做任何事,你都不會執著於它。你吃了幾十年飯,卻沒咬一粒米;你寫了幾百萬字,卻沒有動一筆;你行了千萬里路,卻沒有走一步;你經歷了許多的紅塵歷練,心靈卻仍然沒離開那種朗然空寂的光明。明白了這一點,你便自然明白了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你就這樣進入空寂和妙察,警覺,專注,體會,放鬆,讓自己行、住、坐、臥都融入這覺性光明,讓自己的一生都融入這覺性光明,你就離苦得樂了。

  • 2 # 福海宇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遠報兒女,近在己身。

    多做善事,增福增壽。

    日行一善,行善積德。

  • 3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這是佛教常識,自查線上的佛學詞典,就能瞭解表面意思,不必問誰。下面簡介些知識,供參考。

    【1“四智”的出處】

    【2,參考佛家各宗的法解】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從自性佛角度,對“四智”做過精彩解說。天台宗、華嚴宗、淨土宗、唯識宗的祖師們也都從本門心要出發,對之做過大量特色開示。學人根據實修法門的需要,將各家闡釋的教理對比領悟,比簡單知道些“四智”的佛學知識,更有益處。

    【3,修證“四智”的最好方法】

    佛在《本生心地觀經》和惠能大師在《壇經》對“四智”講的一樣,都是“頓開佛性、隨緣妙用”的無相生心修法,而末法根基的眾生多於此門無緣,必須專持淨土宗的唸佛法門,才能齊修“四智”,一生成就。為何?至心念一句佛號,此心即入彌陀性海,自然大悲於法界,圓鏡智起用,妙觀智放光,成作智圓滿,平等智無邊,在凡夫地也與十方佛菩薩的願行相應,何等的殊勝?歷代淨土宗祖師對此做過精彩講解,絕對別錯過。否則,“四智”僅是佛學知識,百無一用。

    【4,“四智”的實修解】

    現依惠能大師開示,用最通俗話略說覺者實用“本心四智”的方法為:(1)觀空隨緣,心無所住,徹照了了,即顯“大圓鏡智”。(2)觀法如如,行方自在,無相無見,即顯“平等性智”。(3)慈悲一切,六度為懷,普願無盡,即顯“成所作智”。(4)返聞佛性,入眾生心,觸幻生便,即顯“妙觀察智”。換言之,真修行人時刻都能追隨佛菩薩,普施“四智”,念念在修,並無神秘和不能。

    【5,對“四智”的常見誤解】

    主要有兩類:(1)認為“四智”是佛獨有,眾生無份。這由不懂“佛即眾生”的實相義導致,也是未入佛教大乘門者的普遍錯誤。(2)認為“四智”必須漸修才能得到。這由不懂“眾生本具的佛性,即四智性”的實相義導致,也是未能實修大乘門者的普遍錯誤。

    總之,別把“四智”當做神通和知識,也別看做高不可攀,而要明白都是眾生的真心本能,如同天然寶藏,全靠“一念覺性”去開採。但能真唸佛,何愁無“四智”?

  • 4 # 懂的人會懂

    “眾生即因無明,所以長劫沈淪在三界的生死苦海中,不能出

    離。要斷除無明,就要聞燻正法正知見,如理思維。眾生聞

    思修般若正知見(即聞法),如理思惟推求(參禪),在觸

    證能所二空、離見聞覺知的第一義心(如來藏)時(見法──

    於法如實知),意識心轉依如來藏的無分別性,即出生無分

    別智,得下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得法眼淨),三縛結盡

    (得法──即遠塵離垢)。了知如來藏就是一切有情生命的實

    相,萬法的根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任一有情皆有(即

    見法決定)。”

    正枝居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都喜歡什麼樣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