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或小說裡的故事情結都是源於生活的,不過卻又是高於生活。電影終究是電影,複製不了生活。小說裡的乾淨與純粹美的讓不忍不去相信,可是那些卻終究也只是電影和小說裡的橋段。不過我寧願騙自己相信那般美好的愛情。至少它讓我覺得這世界上是有愛存在的。
也是最近才看完這部小說《山楂樹之戀》,很抱歉老謀子的電影沒有看過,所以在我心目中的靜秋和老三,並不是電影裡的形象。而且我不喜歡這位年輕而幸運的女演員,除非她能再沉澱幾年,突破自我,否則又多一個傷仲永。
很多人說,看這部小說的時候想起了自己的初戀。而我沒有,令我自己都頗感意外的是,我想起的是我父母那代人的戀愛。那些輾轉反側的感情故事,時常裹挾在知青下鄉大背景的愛情,總是在外婆的描述中與小說的敘述有著驚人的呼應。
那個時代的愛情,的確有讓我羨慕的方面。首當其衝的就是勇氣。除了跟現在一樣父母的反對,還有來自同學、老師以及馬克思先生的嚴密監控,滋生的愛意都會被視為小資的表現。然而,一旦互相有了感情,也仍舊抵擋不住任何事物的阻擋。這是一種勇氣,而在思想更為開化的現代,這種勇氣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愛就愛了。
我慈祥的外婆講過一個遠親的故事,論輩分我喊她瑾姨。瑾姨在唸完初中以後,家裡就在考慮未來的工作問題。雖然那時候下鄉已經沒那麼嚴格,每家子女有一兩個就行,最多就是在市郊的農場跟著務農,差不多一年半載就可以回家了。
瑾姨在農場大隊的半年多里,因為聰明好學、性格活潑,頗有人緣。有個小夥子就瞧上瑾姨了,回家以後一直保持聯絡,跟到了瑾姨家裡,每天就幫瑾姨的媽媽劈柴生火、扛米袋子。那時候瑾姨家裡還有兩個在唸書的小妹,父母每天在外上工,給他們分擔了不少麻煩。他們看著這個小夥子吃苦耐勞,對瑾姨又是真心實意,就有心將瑾姨許配給他。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小夥子家裡其實早就給他安排了結婚物件,就跟老三一樣是“政治聯姻”,只不過他一直不肯答應,一心喜歡瑾姨。結果這個事情經過外人的添油加醋,到了瑾姨父親耳朵裡就歪曲成了是瑾姨在阻撓小夥子和他未婚妻的感情,她父親是個極度要面子的人,震怒之下就下了聖旨,不准他們再有往來。
那個時候,很講究明媒正娶,小夥子的父母都付了聘禮,對方的父母也準備好了嫁妝,臺子都搭好了就等小夥子來“”唱戲。雙方父母都給了小夥子很大的壓力。最後,也不知道是動用了什麼手段、也不知道是小夥子還是太年輕,總之在賴在瑾姨家幾場哭了一次之後,就沒有再來過了,漸漸地也變成了鮮有往來的普通朋友。
父母的反對似乎總是情侶感情裡的試煉,有些人手牽手咬著牙挺過來了,有些人不幸被衝得支離破碎。無論是擊碎了試金石走進婚姻殿堂的有緣人,還是敗下陣來的陌路人,我想他們之間曾今存在過的都可以大方的稱之為愛情。不需要一生一世或是轟轟烈烈的結果,只是當時,在一起時美好而彼此心動的感覺,即可名為愛情。
一如靜秋和老三之間,並沒有實現當初的海誓山盟,也沒有多久的長相廝守,存在於彌留之際老三的那滴眼淚,和鎖在靜秋日記本里卻銘刻在心上的記憶。不論是老三在車站苦等靜秋,綿延不絕又不露聲色的給予靜秋關懷,又無時不刻不照顧著她那顆敏感的心,還是靜秋每一次在愛與信任之間的彷徨與疑惑,在感情路上的種種初體驗,又對老三揉碎在心裡揮之不去的愛。
這是愛情,但是是愛情千萬種姿態,其中的一種。
想起最近讀的嚴歌苓的《扶桑》,講述的也是一段愛情。女主角就叫扶桑,作為童養媳嫁給了素未謀面去往美利堅合眾國的丈夫。和靜秋的心思細膩完全相反,扶桑大咧咧的甚至顯得有些呆滯。她被人販子騙上了開往丈夫所在的美洲大陸的走私船,只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為他生下大胖小子。
結果等待她的,不過是當時第一代華人女性“移民”的普遍遭遇,變成了供人玩弄的娼妓。然而,她竟然既不哭也不鬧的接受了,甚至絲毫不會想到要絕食自盡,而且比別人吃的還多,胃口還好。在所有嫖客中,有一個白人顯得尤為不同,命運也一直跟扶桑有著緊密不可分的聯絡。他從內心深愛著扶桑,愛著她的姿態、身體、靈魂。
但是,非常可悲的是,他們之間的愛情太過於脆弱,互不相通的語言,天差地別的生活環境,除了相擁時產生激烈的火花碰撞以外,除了扶桑因為痴記不得任何嫖客,唯獨只記得他、化成了灰也認識的他以外,並沒有任何共同語言,這份愛情,根基太淺。
以及,在後來遇見了一位類似俠客甚至更像是山寨大王似得大勇。人如其名,不僅勇猛,而且機智。他無疑征服了扶桑,不久之後,扶桑也用她如水般細膩與柔順的性情,將這個野蠻的男人折服,也讓這個男人不禁想起了他作為最後希望的,守候在大陸彼岸的妻子。就在他在美國行刑場赴死的最後,也執意要將這位妓女娶為結髮妻子。
扶桑與這兩個男人之間,或多或少存在著一種愛情,因為作者未對扶桑有太多內心的描寫,所以讀者也只能窺斑見豹,甚至去揣測這期間的內心活動。畢竟作者是根據史料進行的改編,我想答案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
這也是愛情,但是也是愛情千萬種姿態,其中的一種。
這麼說來,我們都曾遇見過愛情,不幸的是,又讓它輕易流走。有時候會想,如果早知道一切來得並不容易,早知道別人的愛情,也是在刀尖上的舞蹈,忍耐一下又何妨呢?受一點委屈又何妨呢?令人惋惜的總是,我們領悟的太晚,得到的也太痛。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這臺詞說起來的時候想發笑,仔細一琢磨我又沉默了。就好像聽到的李大叔的那句歌詞“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如芒在背。
電影或小說裡的故事情結都是源於生活的,不過卻又是高於生活。電影終究是電影,複製不了生活。小說裡的乾淨與純粹美的讓不忍不去相信,可是那些卻終究也只是電影和小說裡的橋段。不過我寧願騙自己相信那般美好的愛情。至少它讓我覺得這世界上是有愛存在的。
也是最近才看完這部小說《山楂樹之戀》,很抱歉老謀子的電影沒有看過,所以在我心目中的靜秋和老三,並不是電影裡的形象。而且我不喜歡這位年輕而幸運的女演員,除非她能再沉澱幾年,突破自我,否則又多一個傷仲永。
很多人說,看這部小說的時候想起了自己的初戀。而我沒有,令我自己都頗感意外的是,我想起的是我父母那代人的戀愛。那些輾轉反側的感情故事,時常裹挾在知青下鄉大背景的愛情,總是在外婆的描述中與小說的敘述有著驚人的呼應。
那個時代的愛情,的確有讓我羨慕的方面。首當其衝的就是勇氣。除了跟現在一樣父母的反對,還有來自同學、老師以及馬克思先生的嚴密監控,滋生的愛意都會被視為小資的表現。然而,一旦互相有了感情,也仍舊抵擋不住任何事物的阻擋。這是一種勇氣,而在思想更為開化的現代,這種勇氣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愛就愛了。
我慈祥的外婆講過一個遠親的故事,論輩分我喊她瑾姨。瑾姨在唸完初中以後,家裡就在考慮未來的工作問題。雖然那時候下鄉已經沒那麼嚴格,每家子女有一兩個就行,最多就是在市郊的農場跟著務農,差不多一年半載就可以回家了。
瑾姨在農場大隊的半年多里,因為聰明好學、性格活潑,頗有人緣。有個小夥子就瞧上瑾姨了,回家以後一直保持聯絡,跟到了瑾姨家裡,每天就幫瑾姨的媽媽劈柴生火、扛米袋子。那時候瑾姨家裡還有兩個在唸書的小妹,父母每天在外上工,給他們分擔了不少麻煩。他們看著這個小夥子吃苦耐勞,對瑾姨又是真心實意,就有心將瑾姨許配給他。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小夥子家裡其實早就給他安排了結婚物件,就跟老三一樣是“政治聯姻”,只不過他一直不肯答應,一心喜歡瑾姨。結果這個事情經過外人的添油加醋,到了瑾姨父親耳朵裡就歪曲成了是瑾姨在阻撓小夥子和他未婚妻的感情,她父親是個極度要面子的人,震怒之下就下了聖旨,不准他們再有往來。
那個時候,很講究明媒正娶,小夥子的父母都付了聘禮,對方的父母也準備好了嫁妝,臺子都搭好了就等小夥子來“”唱戲。雙方父母都給了小夥子很大的壓力。最後,也不知道是動用了什麼手段、也不知道是小夥子還是太年輕,總之在賴在瑾姨家幾場哭了一次之後,就沒有再來過了,漸漸地也變成了鮮有往來的普通朋友。
父母的反對似乎總是情侶感情裡的試煉,有些人手牽手咬著牙挺過來了,有些人不幸被衝得支離破碎。無論是擊碎了試金石走進婚姻殿堂的有緣人,還是敗下陣來的陌路人,我想他們之間曾今存在過的都可以大方的稱之為愛情。不需要一生一世或是轟轟烈烈的結果,只是當時,在一起時美好而彼此心動的感覺,即可名為愛情。
一如靜秋和老三之間,並沒有實現當初的海誓山盟,也沒有多久的長相廝守,存在於彌留之際老三的那滴眼淚,和鎖在靜秋日記本里卻銘刻在心上的記憶。不論是老三在車站苦等靜秋,綿延不絕又不露聲色的給予靜秋關懷,又無時不刻不照顧著她那顆敏感的心,還是靜秋每一次在愛與信任之間的彷徨與疑惑,在感情路上的種種初體驗,又對老三揉碎在心裡揮之不去的愛。
這是愛情,但是是愛情千萬種姿態,其中的一種。
想起最近讀的嚴歌苓的《扶桑》,講述的也是一段愛情。女主角就叫扶桑,作為童養媳嫁給了素未謀面去往美利堅合眾國的丈夫。和靜秋的心思細膩完全相反,扶桑大咧咧的甚至顯得有些呆滯。她被人販子騙上了開往丈夫所在的美洲大陸的走私船,只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為他生下大胖小子。
結果等待她的,不過是當時第一代華人女性“移民”的普遍遭遇,變成了供人玩弄的娼妓。然而,她竟然既不哭也不鬧的接受了,甚至絲毫不會想到要絕食自盡,而且比別人吃的還多,胃口還好。在所有嫖客中,有一個白人顯得尤為不同,命運也一直跟扶桑有著緊密不可分的聯絡。他從內心深愛著扶桑,愛著她的姿態、身體、靈魂。
但是,非常可悲的是,他們之間的愛情太過於脆弱,互不相通的語言,天差地別的生活環境,除了相擁時產生激烈的火花碰撞以外,除了扶桑因為痴記不得任何嫖客,唯獨只記得他、化成了灰也認識的他以外,並沒有任何共同語言,這份愛情,根基太淺。
以及,在後來遇見了一位類似俠客甚至更像是山寨大王似得大勇。人如其名,不僅勇猛,而且機智。他無疑征服了扶桑,不久之後,扶桑也用她如水般細膩與柔順的性情,將這個野蠻的男人折服,也讓這個男人不禁想起了他作為最後希望的,守候在大陸彼岸的妻子。就在他在美國行刑場赴死的最後,也執意要將這位妓女娶為結髮妻子。
扶桑與這兩個男人之間,或多或少存在著一種愛情,因為作者未對扶桑有太多內心的描寫,所以讀者也只能窺斑見豹,甚至去揣測這期間的內心活動。畢竟作者是根據史料進行的改編,我想答案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
這也是愛情,但是也是愛情千萬種姿態,其中的一種。
這麼說來,我們都曾遇見過愛情,不幸的是,又讓它輕易流走。有時候會想,如果早知道一切來得並不容易,早知道別人的愛情,也是在刀尖上的舞蹈,忍耐一下又何妨呢?受一點委屈又何妨呢?令人惋惜的總是,我們領悟的太晚,得到的也太痛。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這臺詞說起來的時候想發笑,仔細一琢磨我又沉默了。就好像聽到的李大叔的那句歌詞“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如芒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