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仙女的丈夫董永
-
2 # 一年年飄過
學名叫獨輪車,在臨沂叫膠車子,因為以前的輪子是木頭的,後來用了橡膠輪胎,所以叫膠車子。
小的時候,村裡有趣媳婦的都是一側放著嫁妝,一側坐著新娘,新郎推回家來。
這個車子無所不能,我記得小時候村裡有個人死了,那時候剛剛推行火葬,就由死者的叔叔推著去火化,那個老頭一邊放上石頭,一邊放著用席子包裹的屍體,邊走邊罵“色孩子(山東農村罵人的話,具體該怎麼寫我也不清楚,就是這個發音),還得讓我推你咧!您娘了個逼的這麼沉!”,哈哈哈哈!村裡人現在想起這事都笑這個老頭子。
這種車子不好掌握平衡,特別放了東西不平衡更難掌握。要在兩個把上拴上兩條扁的帶子搭在肩膀上兩肩膀共同受力才能更好掌握平衡。
因為多用於山區,前邊要由繩子,前邊可以有人幫著拉,像縴夫一樣搭在肩膀上拉著,小時候家家都有這麼一輛車子,寶貝得很呢!
-
3 # 袁功飛
我們江西贛州叫土車嘞,二十年前鄉下到處都是這個車,特別是我們山區,路小,只有這個土車最合適,山區農村建房大路不通的的紅磚,沙石,水泥都用這個車推進去,然後割水稻,農作物,化肥等都用這個拉,那時我們村裡的男人個個都有好身板,手勁腰勁都厲害,推土車嘞特別要功夫,要掌握平衡,所以一般只是男人會推,謝謝
-
4 # 農人老吳頭
這叫“手推車”是過去生產隊推糞士用的工具,再早全是木製,後來也有用粗鋼筋製做,但不如木製好用,改革升放後,農村推糞土的少了,有拖拉機,三輪車代替,逐漸成為歷史,現在有些山區,農村還在用。有用的沒有做的,也就慢慢被消失。
有人說是“士行車”,其實在我們這裡,沒有這個名子。在我們當地叫“屎殼郎",又叫“推車客”,黑色,屬介殼昆蟲,會飛。體型有大有小,主食糞便。大的遇糞便,就地打洞,將糞便匯入地下。此蟲可入藥,名叫“黑郎中"有利用通便的作用,以頭長三條長角的為佳。對便秘,煎水服之甚效。我小時候在農村,田地到處都有。
也有小型的,比大型小三分之二,它才是真正的“推車客”。在山嶺路邊多見,它與大型屎殼郎不同,它不就地打洞,而是將糞便分開製成“核桃”大小的圓球,雄的在前面用前爪扒,雌的在後面用兩隻後爪推,把糞便推到理想的地分打洞,深埋。它很靈敏,一有動靜就迅速地飛跑。更有趣的是上陂,上不去,又滾下來,滾下來再上,不洩氣,很有意義。
現在,農村環境好了,地上也不見糞便了,“屎殼郎”也不見了?有人說是打藥打的,其實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不管怎樣,現在農村是少之又少,幾乎看不到它的蹤影。不知您那裡還有沒。
-
5 # 使用者7559061921051
獨輪車,背不如挑,挑不如獨輪車推,獨輪車可推三百公斤左右,工貝變了,人還把自己滿負荷上加,現在換卡車,重型的還超載?
-
6 # 手機使用者8912393733
蘇魯豫皖交界的地方都叫膠車,獨輪車不是這樣的,我們把獨輪車叫土車上面是平的,木輪用累草編的車編紮上去保護木輪子
-
7 # 路邊草52
這種車在我們湖北叫雞公車,不同的是在車最前端多一個小輪,看上去象雞公頭,作用很大,當過溝坎時,推車人肩手並用使主輪懸空,利用前小輪順利過溝坎。
-
8 # 好好先生62227
我們家叫手推車。以前交通不便,社會不發達,一個生產隊就一臺手扶拖拉機,到公社(集鎮)去要走6公里坑坑窪窪的土路,農閒時就砍柴,用手推車推到集鎮上賣。一塊錢一百斤柴,一車也能賣2、3塊錢,力氣大的能推3、4百斤。
-
9 # 風如我詩
這物件在我們這裡叫獨軲轆車。
誰能把這東西儲存到這時也真是不簡單了。好好洗洗,打磨打磨,再上上清漆,一定是個不錯的擺設。
記得小時候,家裡就有個這樣的木輪子,木軲轆,後來都破破當柴燒了。
可惜呀。可再可惜也回不來了。
之所以會有獨軲轆車出現,最主要的就是中國農民太多,土地太少。大部分土地上的勞作都是純粹的手工活,全靠肩扛手提。
靠路邊種地的人,會一點點地侵吞道路,造成本來就窄的道路越來越窄。
本來嘛,過去的農村除了大戶有馬車牛車,一般老百姓想也別想,那道路原本就不會留多寬。
這就逼迫有的人去發明這種適合羊腸小道穿行的車子。
試想,這獨輪的車子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比兩個輪子的車子要難做。絕不會是因為缺少材料才做成獨輪的!兩個輪子不管是拉是推,都穩當多了,可以說誰都能駕馭。
獨輪車就不同了。沒有幾天的親手把握,親身經歷摸索,是不可能推起來就走的。非常容易翻車。
這就是:有什麼樣的環境,出什麼樣的發明。
現在的人用這搞運輸,那隻能是為了搞笑。
說了這麼多,真心話:
這個物件真的不錯,好好地擺置擺置,別再糟蹋了。
-
10 # 景色宜人yYId
我們這(河北滄州)有三種叫法,一獨輪車,二千斤車,三手推車,也有傳說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就是它的前身,在使用中不斷的改革變成現在的式樣。
回覆列表
我們老家管這種車子叫木車子,不知道題主從哪裡拍了這個照片,不容易啊!這種車子拿到現在算是個古董級了,70年代中期,我們家有一輛。
不過你這個車子的軲轆還是個內外胎充氣的,只是架子是個木頭的。而我們家那一輛軲轆都是木頭的,這個坑怕連你也沒見過吧。
看見你的這輛車子讓我想起了大集體年代的小推車,那時候的車子也是這種樣式的,只不過架子由木頭換成了方鐵的,軲轆也是內外胎充氣的。推這種車要能維持平衡,最多的能裝七八百斤,不過木頭架子可承受不了這麼大重量。想想那個年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是多麼的落後。看看現在的各種大小車輛,真應該感恩這個社會。
董青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