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草書,我們往往有個錯誤觀點,以為先有寫得比較規範的楷書,然後才有相對潦草的草書。
(章草《月儀帖》)
其實正好相反,字型的產生,往往先出現相對潦草、不規範的寫法,然後才逐步規範。
比如隸書。在小篆出現後不久,人們在抄寫的過程中,為了趕時間,不可能每一筆都寫得很到位,越寫走越草,於是在秦代末期就產生了隸書的雛形。
(早期隸書)
但是,隸書在出現後,又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發展,在經歷了西漢,直到東漢時才完全規範、成熟並發展至頂峰。
草書的出現與此類似。隸書產生後,人們覺得一筆一畫擺開架勢來寫還是費時間,於是加快速度,簡化筆畫,於是出現了草書的雛形。
(王羲之早期帶有章草意味的草書)
書法的發展,其實我們最應該感謝那些愛“偷懶”的人,他們為了更方便書寫,往往不經意間喚醒了另一種書體的萌芽。
早期的草書與現在的草書有較大區別,字字獨立,波折分明,帶有很濃厚的隸書意味,稱為“章草”。
(王羲之的今草)
王羲之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與王獻之一起,規範草書的寫法,增加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於是出現了“今草”。
至於楷書,則是草書出現很久以後的事了。
關於草書,我們往往有個錯誤觀點,以為先有寫得比較規範的楷書,然後才有相對潦草的草書。
(章草《月儀帖》)
其實正好相反,字型的產生,往往先出現相對潦草、不規範的寫法,然後才逐步規範。
比如隸書。在小篆出現後不久,人們在抄寫的過程中,為了趕時間,不可能每一筆都寫得很到位,越寫走越草,於是在秦代末期就產生了隸書的雛形。
(早期隸書)
但是,隸書在出現後,又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發展,在經歷了西漢,直到東漢時才完全規範、成熟並發展至頂峰。
草書的出現與此類似。隸書產生後,人們覺得一筆一畫擺開架勢來寫還是費時間,於是加快速度,簡化筆畫,於是出現了草書的雛形。
(王羲之早期帶有章草意味的草書)
書法的發展,其實我們最應該感謝那些愛“偷懶”的人,他們為了更方便書寫,往往不經意間喚醒了另一種書體的萌芽。
早期的草書與現在的草書有較大區別,字字獨立,波折分明,帶有很濃厚的隸書意味,稱為“章草”。
(王羲之的今草)
王羲之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與王獻之一起,規範草書的寫法,增加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於是出現了“今草”。
至於楷書,則是草書出現很久以後的事了。